叶穗冰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爱国主义是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理性爱国不是简单的爱国,它有明确的目的——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同时有合理的手段——排除狂热、偏激和僵化,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达到了目的和手段、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人们坚守的道德准则和政治原则。
当前,微信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每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其中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用户平均年龄为26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1]。在所有的微信用户中,有79.3%的用户关注了微信公众号[2]。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其中订阅号每天可以推送一次,是用户浏览新闻、发表评论的主渠道;服务号每周可以推送一次,是企业与客户之间联系的纽带;企业号用于企业与内部员工之间的联络。本文所说的微信传播,主要指微信公众号传播,包含公众号里面的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具有熟人之间强关系传播的特点,传播的信息容易获得信任。调查显示,社交媒体正在超越传统媒体逐渐成为受众最信任的信息资讯来源[3]。同时,微信公众号又具有大众传播广泛性的特点,它特有的群发和分享功能可以实现病毒式的传播,从而在新媒体时代抢占新闻报道的先机。上述两大特点使微信公众号成为当代青年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与传统媒体不同,微信公众号设有留言版块,人们在阅读推文后可以及时灌水、点赞、拍,这一功能满足了青年自由表达和实时互动的需求,因而颇受青年青睐。
但是,微信公众号的海量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留言互动的特点容易引发浅阅读,即盲目追求视觉的刺激和心理的快感,而不去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
“堕距”是一个社会学名词,用来形容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落后于另一部分的现象。当前理性爱国思想的微信传播正是产生了“堕距”现象,即理性爱国思想内容的生产滞后于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片面注重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而对新闻中蕴含的理性爱国思想挖掘不足;传播理性爱国思想内容僵硬、言辞生硬,对青年的吸引力不足;传播理性爱国思想碎片化,缺乏深度分析、有影响力的推文,理性的声音湮没在众声喧哗中。在这种情况下,微信公众号的留言版块成为青年非理性情绪集中爆发的场所,表达盲目自大、简单粗暴、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情绪的留言时有出现。
第一种是盲目自大的爱国情绪,自吹自擂,爱国变成了微信公众号上的狂欢仪式。如2019年7月2日“人民日报”公众号推送《这座建筑被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老外排队“打卡”》,内容是北京大兴机场竣工。文后的阅读留言区出现了溢美之辞:“新世界中心。”“确实,印度是该好好向我们中国学习。”7月3日推送《我国过半贫困县脱贫摘帽》,下面的留言出现了自鸣得意的话语:“中华民族复兴指日可待。”“只有中国可以。”鲁迅曾经批评过“群体性的爱国的自大”:“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吃亏:大凡聚众滋事,多具这种心态。”[4]爱国热情并不是用口号声的大小来衡量的,理性爱国应当建立在正确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微信公众号上盲目自大的爱国情绪一旦传播开来,可能会消磨青年艰苦奋斗的意志,也可能招致其他国家的敌视。
第二种是简单粗暴的爱国情绪,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分开,实际上割裂了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联系。国家认同是对自身国籍、族群和文化等的认同,政治认同是对体制、政府和政党等的认同,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与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密不可分。梅罗维茨说,电子媒体开始颠覆传统的集体认同,在它所创建的象征性空间中,民众可以构造新的政治认同[5]。一些媒体对发达国家的过度吹捧引发了青年对西方文明的羡慕和追随,影响了他们的政治认同。如2019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公众号推送《高铁小桌板意外倒下孩子双腿烫伤 南京客运段:无责,家长监管不力》,文后的阅读留言出现了非理性话语:“没有人权的国家就这样,别打官司。”“以后别吹中国的高铁了。”根据李琼对9所高校1600名大学生的调查,38%的大学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正在趋于相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立将逐渐消失[6]。
第三种是民粹主义情绪,主张草根平民掌控政治,否定政治精英的作用。从心理特点来看,青年容易受民粹主义情绪的感染:一方面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希望向成人世界“夺权”;另一方面他们仍处于草根地位,生活空间受到社会精英的挤压。他们同情弱者,痛恨权力。但是,民粹主义情绪溢出了理性的界限,原本合理的民主追求可能演变成汹涌的民意诉求,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如在中国和菲律宾政府就黄岩岛发生领土纠纷时,很多青年被微信公众号上沸腾的“民意”所挟持,把中国政府的外交对话看作示弱的表现。根据张加明对6个城市6000名大学生和高中生的调查,有将近16%的学生认为“我国政府表现得软弱可欺”,有35.39%的学生认为我们政府“不太强硬”,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认为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有理有节”[7]。
第四种是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盲目排外,缺乏包容和合作观。中国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结是创伤的产物,它来源于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经过怨恨动员之后,产生了强烈的排外情感。青年正处在感情强烈、好冲动的年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往往一触即发。如201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公众号推送《上海交警教育日本男子:这不是100年前,向中国法律道歉》,内容是一名日本男子乱穿马路并不服上海交警处理,文后的阅读留言出现了激愤语句:“永远不许该‘鬼子’踏上中国的土地。”“干死小日本。”“让小日本灭国,我恨小日本。”2019年4月16日“中国青年报”公众号推送《圣母院发生火灾,有人却幸灾乐祸对比圆明园称“天道轮回”》,内容是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文后的阅读留言竟出现了欢呼的声音:“苍天有眼啊。”“它自己着火了,这叫报应!话说,抢的我们的文物还回来没有?一个强盗,有什么好同情的!”“火烧小了,整个欧洲都烧了才好,让他们也体会一下叙利亚人民被战争带来的恐惧”。
有鉴于此,理性爱国思想应当融入微信公众号传播,以有效化解青年的非理性情绪,使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理性爱国思想的传播遵循由外而内、从认知到实践的规律:抓住青年关注点和热点,增进理性的认知;打造情感共振型文本,激发理性的情感;以评论推动深阅读,形成坚定的意志。
理性爱国是一种政治原则,微信公众号传播理性爱国认知的过程实质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美国学者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8]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任务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共同完成的,作为新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是一支重要力量。
传统媒体往往通过议程设置来实现政治社会化,但互联网时代青年的选择能力大大增强,预设的议程往往受到冷落,难以对青年的认知产生影响。派伊指出,政治社会化不能以太过于直接的方式和目的,否则会适得其反。指向公民教育的过于直接的方式往往并没有效率,因为人们根据选择性原则而进行的反应,使其感到有必要去抵制那些要么太不熟悉或太清晰地指向控制目的的东西[9]。因此,微信公众号传播理性爱国认知应当抓住两点——青年的关注点和社会热点,从中发掘与国家、民族、政府、政党相关的内容,不失时机地对青年进行政治社会化。
微信公众号在大数据时代抓住青年的关注点并不难。微信公众号后台具有数据统计功能,运营者可以看到每篇推送文章的阅读次数、分享次数,也可以看到受众的所在地、年龄、性别,甚至可以看到受众在每篇文章前停留的时间、阅读习惯、互动情况、社交行为等。只要运营者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运用大数据进行青年受众阅读分析和预测,就能够精准地把握青年的关注点。在此基础上,微信公众号可以充分利用分组推送功能,根据不同的关注点给青年推送不同的文章,提供“点菜”式服务而不是“配餐”式服务,既提升文章的阅读量和点赞量,又最大限度地把理性爱国的内容纳入青年心理认知图式,从而实现理性爱国思想的传播。
抓住青年的关注点并不是一味地迎合青年。迎合青年的低级趣味只能带来一时的流量,最终会降低微信公众号的品味和阅读量。要强化青年的理性爱国认知,微信公众号可以根据青年的心理特点创造关注点,即主动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并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吸引青年注意力,使青年自觉接受理性爱国思想。如2017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公众号推送《厉害了Word国防部:你尽管提问,怼不到你算我输》,摘录了2016年以来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两位70后大校的发言,以睿智和霸气并存的语气正面回应了国产航母、南海问题、中国军备实力、青年逃避服兵役等12个问题,对青年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理性爱国教育,成功地吸引了大批青年关注,阅读量突破15.1万,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青年的关注点不一定是社会热点,但社会热点一定是青年的关注点。微信公众号要抓住与国家、体制、政府和政党相关的社会热点,不失时机地传播理性爱国思想。当社会热点出现时,微信公众号上的留言往往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有真相,也有臆想。如果微信公众号不第一时间推送事实真相满足青年对信息的需求,青年就可能在碎片化的留言信息中寻求合理解释,其中不可避免夹杂着刻板印象、个人情绪和主观猜测。这些偏离事实的认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讨论、分享功能实现多次传播,在每一次传播中都发生新的变形,最终演变成流言甚至谣言。青年由于涉世不深,很容易被貌似合理的谣言打动,产生错误认知,激发非理性情绪。微信公众号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抓取社会热点:实时标记平台上的敏感词汇,对舆情进行严密监控。当某几个敏感词频繁出现时,微信公众号尽快公布事实真相,同时有针对性地抛出理性爱国话题,吸引青年就理性话题展开讨论,有效地转移青年的关注点,避免青年非理性情绪的爆发。
爱国本身就是一种真挚的情感。陈独秀说:“爱国心,情之属也。自觉心,智之属也。爱国者何?爱其为保障吾人权利谋吾人幸福之团体也。自觉者何?觉其国家之目的与情势也。”[10]他所谓的“爱国心”是爱国情感,“自觉心”是理性。
爱国主义情感潜藏于青年内心,需要被唤起与激发。现代社会是一个情感冷漠的陌生人社会,青年需要个人情感的滋养,也需要家国情怀的激励。微信公众号要善于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推送有温度的内容,配合情真意切的文字和图片,激发青年内心的爱国情感,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公众号凝聚成一个爱国主义“情感共同体”。如2019年5月华为被禁止从美国进口芯片,“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公众号5月25日推送《走心了!华为员工内部信:家人曾劝我离职,现在要我别当逃兵》,独具匠心地用一封家信表现中美经贸摩擦时普通中国人的民族大义,激起了无数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阅读量突破了“10万+”,很多人感慨留言:“泪眼朦胧!加油,华为,加油,中国。”“看了满满的是感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华为人冲在了一线!加油华为!”
在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大量冗余,爱国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很难引起青年阅读兴趣。根据张卫平等对91所高校共青团公众号9772篇推文的调查,阅读量超过1万次的无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类和文化类的推文,阅读量小于50的推文共有672篇,其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类推文214篇,占比最高(31.33%)[11]。在这种形势下,爱国主义的内容更要以动情的方式传播。比如根据青年的表达习惯,发文标题大量运用否定、疑问、感叹等句式,同时采用强势语汇,扣人心弦,激发青年探索欲;内文广泛使用草根话语,巧妙拼贴流行文化,大量使用情感符号,配合生动有趣的图片和短视频,努力打造情感共振型文本。这样微信公众号才能抓住青年眼球,增加阅读量与点赞量,真正激发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
微信公众号在激发青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要警惕非理性情绪的泛滥。勒庞指出,个体往往是理性的,而群体往往是非理性的,个体一旦进入群体,其理性便被湮没,他在群体中的行为就表现出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等特征,情绪也变得愈加夸张和单纯[12]。微信公众号上聚集着大量有共同爱好的青年,大家就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很容易形成围观效应。围观是一种群体性非理性行为。在围观中,少数人占据了言论制高点,可以趁机发泄自己在现实社会中郁积的负面情绪,多数人惧怕惹火上身而沉默不语,于是少数人的“话语霸权”和多数人的“话语缺失”并存,人们的非理性情绪交叉感染,言论越来越偏激,最终形成群体极化。如“人民日报”公众号2019年6月4日推送《还在查!文旅部督办张云雷调侃事件》,报道德云社相声演员张云雷调侃中国地震被查一事,引发了围观,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痛骂张云雷“牲畜”,“丧尽天良,猪狗不如,必遭天打雷劈”,言辞越来越激烈,情绪越来越失控,直至对艺人进行整体攻击:“他们就是一帮无情无义的下三滥戏子!他们不配做中国人!”
围观多见于突发事件,微信公众号要做好干预准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微信公众号要经常推送危机教育类短文,提高青年的情绪自控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微信公众号要抢占报道时机,推送客观全面的解读文章,对留言进行严密过滤,屏蔽可能引发偏激情绪的留言,平台编辑介入留言讨论,引导青年从全局的高度正确看待局部的问题,同时大量推送其他主题的新闻,分散围观人群的注意力;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微信公众号要推送反思类文章,提高青年对事件性质和自身行为的认知。
与爱国认知、爱国情感不同,爱国意志强调对爱国主义进行理性审视,既从文化—心理意义上又从政治—法律意义上建构爱国主义者的身份认同,以确保爱国行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坚守民主、法治、文明的方向。
微信公众号几乎都采用“文字+图片”的方式推送内容,图片占据显眼位置,以迎合“读图时代”青年的阅读习惯。这种图像媒介传播模式的优点是形象生动,缺点是重于感性而轻于理性。为了克服图像媒介传播模式的缺陷,微信公众号要多推送深刻剖析家国关系、散发理性光芒的评论。实际上,微信公众号的“浅传播”和评论的“深阅读”之间并没有根本矛盾,“浅传播”指的是传播的时间和方式,“深阅读”指的是传播的内容和价值,用“浅传播”的形式发送“深阅读”的内容同样能够促进理性思考。根据共青团微信对青年受众影响的调查,29.9%的青年认为“学会了理性思考”,22.5%的青年认为“增强了国家认同感”,15.6%的青年认为“形成了政治观念和认知”[13]。
微信公众号的评论一般因新闻事件而发,可以通过对新闻事件逻辑关系的梳理,厘清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再结合新闻背景进行简要精到的议论,引发人们对理性爱国的思考;也可以归纳类似的新闻事件,形成聚焦效应,强化理性爱国的说服力;还可以谈古论今,引导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现实问题,拓展人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评论的语言要尽量亲切活泼,可以采用青年偏爱的讽刺戏谑的方式。如“人民日报”公众号2019年5月20日推送《赢得中美经贸摩擦需要纠正三种错误认知》,驳斥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错误言论,宏大叙事与街谈巷议巧妙结合,行文活泼生动,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通过透彻的说理坚定了青年的爱国意志,赢得了28.8万的阅读量。从文后的阅读留言可以看出该评论起到了澄清错误认知、坚定爱国意志的教育效果:“好好的文章啊,高屋建岭(瓴)一揽有余。这才是一个成熟国家的成熟智库。”“不管那些人说什么,我们是不相信的,我们只相信共产党和政府,这一点永远不会错。”
微信公众号的公信力不仅来源于媒体的权威性,还来源于社交关系网络中意见领袖的可信性。要进一步提升青年“深阅读”的兴趣,微信公众号应努力打造意见领袖,让意见领袖引导“深阅读”。意见领袖不一定是现实社会的某个人,可以由使用同一呢称的若干名评论员虚拟而成。这名虚拟的意见领袖要有洞悉时局的深邃眼光、关爱青年的火热情怀、能言善辩的思辨能力、妙笔生花的文字素养,还要维持观点和文风的稳定性。对于评论后数量众多的留言,意见领袖不能置之不理,要有选择地进行回复,与受众建立稳固的社交关系,关键时刻振臂一呼才会响应者众。如“侠客岛”公众号打造了胸怀全局的意见领袖“岛叔”,不时推送观点深刻的评论,并使用“依岛叔的判断”、“非要让岛叔谈谈”等口吻。“岛叔”推送的《中国的稀土“王牌”还没出手,牌桌那头先慌了》、《美国突然加大“关心”香港力度?醉翁之意不在酒》等评论都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对粉丝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理性爱国思想的传播分为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在内化过程中,理性爱国思想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进入青年的人格结构;在外化过程中,理性爱国思想要激发具体的行动,才能达到传播目的。通过这两个过程,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行为与青年的外化行为形成了良性互动。
为了促进良性互动,微信公众号可以为青年赋权,提供开放性的文本,允许青年把自己的理性爱国认识注入文本,促进青年从知到行的转化。如“澎湃新闻”公众号对重要发文设置了问答功能,由受众提问和回答,按照点赞量的多少排序,优先展示点赞量大的回答,成功地让受众投身于文本内容的补充、完善和深化之中,对表现欲强的青年有很强的吸引力。
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建立民主活动平台,鼓励青年积极参与调查、投票和表决,以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热忱。如“共青团中央”公众号的“青年之声”平台2019年4月10日推送《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邀你来参与》,邀请青年一齐喊出弘扬五四精神的口号,有1263名青年在公众号上发出了青春呐喊,引来368 249名青年阅读,参与者和旁观者都受到了理性爱国教育的洗礼。
微信公众号还可以打破虚拟空间的局限,以线上征友、线下集结的方式,组织青年进行理性爱国签名活动,开展理性爱国辩论赛、征文比赛,成立“爱国者联盟”、“爱国智囊团”俱乐部等,把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从线上扩展到线下,让理性爱国思想深入青年的日常生活。
青年的深度参与是理性爱国思想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标志。为此,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当前理性爱国思想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创新理性爱国思想的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和话语方式,让理性爱国思想真正进入青年脑海,并唤起青年的理性行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