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平,魏 晋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兰州市的城市人口激增,机动车辆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使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交通拥堵、安全事故频发、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并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这类问题将更为突出。尽管交管部门也在逐年增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资源的供应,不断改善道路环境,限制小汽车的使用,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因此,要解决交通问题,必须对传统的交通发展模式进行改进,智慧交通就是在这一形式下提出的一种新型交通模式。实践证明,智慧交通对于提升兰州市的交通运输水平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目前,兰州市交通发展极不均衡,交通问题突出。本文从人口密度及城市功能分布状况、道路现状和路网特点、机动车和停车泊位发展趋势、公共交通发展现状4个方面来分析兰州市交通拥堵状况。
据统计,兰州市行政区划面积13 192.31 km2,常住人口372.96万人。目前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47.7人/km2,而兰州市人口密度为282.7人/km2,城关区更是集中了全市35.3%的人口,人口密度达到6 332人/km2。人口过度聚集极大地增加了主城区的承载压力,城市公共资源严重透支,并且由于历史原因,省、市、区三级党政军机关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商贸、文化、医疗中心全部聚集在狭小的城关区,而城关区面积仅占全市总行政区划面积的1.6%[1]。
受“河谷型”城市地形和铁路网的限制,自七里河、安宁、西固方向往返城关区的大量车流均汇聚于文化宫和西关十字,成为蜂腰地带,西津东路黄金通道和南、北滨河路的交通压力十分突出,成为兰州市整个路网的交通瓶颈。庆阳路、张掖路、武都路、甘南路、白银路5条东西向干道均断头于上述蜂腰地带。南北向干道如天水路、平凉路、金昌路、静宁路、酒泉路、中山路等多为“断头路”。导致兰州市路网总体呈现出“东西不畅,南北不通”的特点,并且道路断面形式单一,以1幅板、3幅板道路为主,道路交叉口以平面交叉为主,缺少立体交通规划,横跨黄河的桥梁数量少,南北向跨河交通压力大[2]。
近年来,随着兰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快速递增,截至2018年底,兰州市有各类机动车105.98万辆,相比2008年,10年时间机动车数量增长了5倍多,而同期市政道路由857 km增长到1 963.26 km,仅增长129%,机动车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道路增长速度,城区道路交通密度高达540辆/km,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截至2016年底,市内4区共有公共停车泊位61 637个,平均每百辆机动车拥有7.02个停车泊位,仅达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4等水平,静态交通供需严重失调。停车难的问题反过来加剧了交通拥堵,由于目前基本都是平面停车,大量机动车占用道路违法停车,长时间的占用道路资源给交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2]。
截至2018年底,兰州市公交集团共有运营线路131条,运营线路总长度4 110 km,2018年全年客运总量达到7.5亿人次,日均客运量达到210万人次。全市运营出租车9 648辆,出租车占有率仅为26辆/万人,出租车运力严重不足,“打车难”问题普遍存在。由于兰州市特殊的狭长地形大大限制了公交线路的布局,大量公交线路集中在西津路、东岗路、庆阳路和天水路,西津路-庆阳路-东岗路主干道单程高峰客流量达到1.9万人次/h,并且部分站点设置不合理,有的区域又存在公交盲区,群众出行不便,导致市民更倾向于私家车出行,而大量市民选择私家车出行,反过来又加大了交通压力。另外,由于各种交通衔接不畅,未能充分发挥出公共交通缓解交通拥堵的优势,加之轨道交通建设长时间开挖路面,影响了道路正常通行能力,进一步加剧了交通延误和交通拥堵。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趋势下,近年来兰州市不断完善智慧交通体系,强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探索构建“云端+数据+应用”的交通大数据决策应用体系,提高城市交通拥堵疏解能力,逐步推动交通管理由“人海战术”向“智慧管理”转变,使交通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智慧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基于交通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兰州市交警支队通过对兰州市交通主干线和城市重点区域附近的路网进行分析研究,对重要交通节点的82个交叉口的信号配时进行优化调整。基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主控中心可以通过交叉口路口的摄像头、感应器,自动采集路口交通信息并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路口控制模式,调整各交叉路口的绿信比,协调各路口信号灯周期的时间和相位差,根据某条路段或某个路口的实时交通流量,自动延长或缩短红绿灯时间,使红绿灯的变化与交通情况相适应,从而保证车辆通行质量,极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兰州市交警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对违反交通禁令的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并且自动识别,一旦有车辆出现逆向行驶、压黄线、违法变道、超速和强行掉头等违规行为时,智能监控中心会实时将违法照片和相关事件、地点等信息上传至指挥中心,实现交通管理和处罚的高度智能化和集约化。随着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使用,兰州市区的交通违法行为大幅减少,驾驶员交通意识显著提升,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利用大数据和视频技术,兰州市交警支队可以通过“缉查布控系统”对道路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一旦车辆违章,该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并发出预警,同时显示违法车辆行进方向、行驶位置等信息。此时,值守民警会通知路面值勤民警进行布控拦截,并及时跟踪违法车辆的行进方向和位置;指挥中心通过车辆现场行驶路线进行照片比对,通知它行驶方向下游的民警进行布控,实现精准打击。
基于对实时交通信息的收集分析,兰州交警部门会通过广播、诱导屏、车载终端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将路况拥堵信息、交通事件信息、停车场信息等交通服务信息及时发布,减少交通参与者在路网中的滞留时间,合理控制和均衡交通流分布。目前,兰州交警已经与高德、百度地图开展战略合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预判路面交通拥堵情况,测算交通拥堵指数,并通过信息发布平台,提前向市民提供交通预警和出行诱导服务,为兰州市民出行带来便利。
目前,在兰州市“智慧交通”建设过程中,管理层面上交警、交通局、运管处等各部门在行政上相互分割,横向协同困难。虽然各部门都积累有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但数据系统分割严重,数据平台各有特点,互联互通程度低,极大阻碍了数据信息的挖掘和使用。往往在信息化技术层面容易解决的问题,但由于管理体制机制却难以协调。
兰州市“智慧交通”目前仍处于建设初期阶段,还没有形成“大交通”的概念,交通信息采集方法相对单一。现阶段主要致力于解决“车与车”的问题,在“人、车、路”协同出行等技术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个性化交通服务等相关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发。同时,兰州市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主要用于违规车辆的监控和抓拍,目地在于交通的管理控制,对于系统收集到的其他交通数据,却没有相应的数据中心进行数据深入发掘,信息的运用效率低。
目前,兰州市交通智能化发展依赖于行政推动,主要用于交通的管理控制,没有成立基于交通数据深度挖掘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交通信息多方面的服务功能没有体现出来,与打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交通出行还有很大差距,信息发布平台虽然可以发布实时路况,但由于平台的多样性和标准的不统一,平台受众量始终提升不起来,导致交通信息的服务效率不高。
由于智慧交通建设涉及各级部门,行业众多,因此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执行机构牵头搭建智慧交通体系框架,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执行标准,同时协调好各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和互联互通。同时,必须强化专属机构在搭建智慧交通中的作用,出台相应政策,确保智慧交通搭建过程中能够及时督促各部门、各行业精诚合作,协调工作,打破壁垒,构造数据有效流通机制,缔造兰州市智慧交通建设信息、数据获取和收集的通道[3]。
智慧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现阶段的智慧交通涉及行业广,知识需求量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充分发挥智能交通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必须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培养和储备,为兰州市智慧交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高校、研究所以及行业内企业的合作,构建产、学、研联合发展机制,培育智慧交通的人才库,促进交通技术应用的创新,夯实智慧交通建设的基础。
兰州市的智慧交通建设,既要着眼于兰州市的城市特点,也需吸取行业内前沿城市的经验。将行业前沿城市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引入兰州市智慧交通建设中来,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构建智慧交通的时间和成本,更能带动产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促使兰州市进入“快车道”的发展阶段。
智慧交通的目的在于为出行者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和高效、快捷、经济、安全的交通运输服务。兰州市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能和智慧交通建设需要,多途径、多形式地加大对智慧交通建设的宣传力度,鼓励市民积极体验智慧交通带来的便捷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智慧交通建设的良好氛围。
兰州市智慧交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相对以往的交通模式,既减少了出行时间,提高了出行效率,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交通运行与交通管理更加便捷高效。但还存在一定不足,还需在政府和社会的参与下不断完善和发展现有的智慧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