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尤佳升气壮阳法治疗小儿湿疹经验

2019-03-18 09:54王雪玲指导许尤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壮阳土茯苓肉桂

王雪玲(指导:许尤佳)

(1.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级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006;2.广东省中医院岭南儿科文子源学术流派工作室,广东广州 510120)

许尤佳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广东省名老中医罗笑容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重点专科(儿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许尤佳教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独创“儿为虚寒”理论,并自拟“升气壮阳法”指导儿科临床诊治,该法在小儿呼吸道过敏性疾病、遗尿、湿疹、便秘、肠系膜淋巴结炎等[1-5]方面收效尤佳。现将许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脾肾两虚,内外合邪蜂拥而至为小儿湿疹的病机特点

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以对称发作,皮损多形,皮肤起红斑、丘疹、水疱,甚至糜烂、渗出,伴随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6]。中医学称之为“湿疮”,又因皮损部位及发病特点的不同而有不同命名,如发于婴儿者称“奶癣”,发于耳部者称“旋耳风”,发于肘、膝关节内侧者称“四弯风”等[7]。临床辨证求因多样,有从内外因素论者,也有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论者[8-10]。而许教授以“儿为虚寒”为着眼点,认为脾(气)肾(阳)两虚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温病条辨·解儿难》言:“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明确提出了小儿无论是属阴的形质方面,还是属阳的各种生理功能方面,都是稚弱的、未曾成熟与未曾完善的。《黄帝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故许教授认为:属阴的形体及体质方面,既已成形就很难改变,而属阳的生理功能方面,既是无形则易改变。古语常言小儿体禀“纯阳”,但许教授认为其阳气并不是一种充盛、可耐受克伐的阳气,而是一种初生的阳气,犹如蜡烛初燃、草木方萌,极易受外界干扰,常处于不稳定、不足的状态。就如《万氏家藏育婴秘诀》所言:“儿之初生曰芽儿,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因此许教授认为:小儿阳气先天不足,而后天又极易耗伤,故小儿常处于虚寒的状态,即“儿为虚寒”,这是对小儿生理特点的一种新阐述,与古人提倡的“小儿体禀纯阳、少阳、稚阴稚阳”学说一脉相承,并不冲突。小儿因“阳气不足,体属虚寒”的生理特点,其脾气之运化、元(肾)阳之气化温煦之力不足,但气血尚能调和,正气也可御邪,尚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小儿寒温不知自调、乳食不知自节、家长喂养护理失宜、医源性损害等因素易打破致这种相对平衡状态,致使“阳气不足,虚寒之象”尽显,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功能尤易紊乱,造成小儿“敏感体质”。此时小儿体质虚弱,调节适应能力差,对环境、乳食、情绪、接触物等均不耐受,诸病易蜂拥而起,病则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这与当代医学常从免疫、体质、胃肠道功能障碍等方面[11-13]研究小儿湿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许教授认为:若小儿脾(气)肾(阳)两虚,则湿阻、寒结、血瘀等邪自内而生,风挟湿热等邪又从外而来,内外合邪蜂拥而至,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症结所在。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液,而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气血化源不足,水湿内生;肾为先天之本、为水脏,内寄元(肾)阳,诸阳之所根,元阳虚弱,气化温煦无力,水湿泛滥,寒气凝结,血运不畅,以致正气鼓动无力,则外邪趁虚而入,惟风、湿、热邪为著。风为百病之长,四季常有,无孔不入,加之岭南地区多以湿热为患,风易挟湿热,与内生之水湿、寒气、瘀血搏结,蕴而难解,阻于肌表,故发为湿疹。

2 升气壮阳,内外合治小儿湿疹

许教授认为,小儿湿疹为本虚标实之病,且本虚标实贯穿疾病始终。本虚在于脾(气)肾(阳)两虚,标实在于风、寒、湿、热、瘀互结。因此治疗当标本兼顾,但需以顾护脾肾为总则,随证予以祛风、清热、除湿、散寒、化瘀等药物。对此许教授针对性地提出了“升气壮阳”的治疗大法,并分析如下:“升气”是投其“脾主升清,以升为健”所喜,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故升举脾中清阳,既可提升益气健脾又可兼顾“清气易升,浊阴难犯”之功;“壮阳”是温补肾(元)阳,壮先天之本,温化寒、湿、瘀;而脾气兴旺,气血化源充沛,元阳得壮,又可温壮脾阳,脾肾双补。因此,治以升气壮阳,脾肾得补,加上随证祛邪又助正气,则风、寒、湿、热、瘀诸邪尽去,病可速愈。

2.1升气壮阳方许教授经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及反复验证,自拟升气壮阳方治疗小儿湿疹,每获良效。其药物组成为肉桂、太子参、白术、升麻、苍术、防风、土茯苓、地肤子、皂角刺、丹参、牡丹皮、侧柏叶、甘草等。方中取肉桂既温补元阳,又兼收湿敛疮,太子参、白术补益中气,辅以升麻升脾中清阳,加强补中益气之功,同时又助药上行,直达病所。肉桂、太子参、白术三者共为君药,升气壮阳可相得益彰。苍术、防风既燥内湿又祛外来之风挟湿邪,且两药药性又兼顾燥润相济;地肤子清热利湿且祛风止痒,土茯苓健脾化湿又解毒除湿,是岭南治湿疮之佳品。土茯苓首载于《本草经集注》,味甘淡、性平,功效健脾胃,祛风湿,利关节,擅长祛除湿浊且不伤正气,为治湿之良药。后世儿科医生临证运用此药也较为广泛,冯晓纯教授曾提出“一味土茯苓,重症湿疹消”[14]。丹参、牡丹皮、侧柏叶3药合用一则活血凉血,复其血运,一则防诸药温燥太过。皂角刺透邪外出,使诸邪出而有路。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之药。诸药配伍,君臣佐使层次分明,消补兼施,升清降浊,又燥润相济,寒温并用,共奏温肾补脾、升气壮阳之功。

2.2外洗方自古“良医不废外治”。湿疹病位表浅,病灶外露,外治药物可直达病所,通过透达腠理、疏畅经脉、调和气血、祛邪扶正等机制而发挥局部直接的治疗作用[15]。许教授认为:中药内外合治功同中西医结合治疗,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兼顾,湿疹岂有不愈之理。故临证中,其常在患儿内服汤药的同时,给予患儿外洗中药,如1号洗方和2号洗方。1号洗方组成:苦参、地胆草(土公英)、皂角刺、土茯苓等;2号洗方组成:肉桂、茵陈、土茯苓、地肤子等。当湿热之象较为显著时,常用1号洗方,其他情况下多用2号洗方,如此可使疗效更佳。

3 日常护理

许教授对每一位湿疹患儿,都从其衣、食、住、行、情志及卫生等日常方面加以如下指导:(1)衣服或被褥需宽松透气,质软无毛,衣服勿穿太多太厚,平素可适当涂抹风油精在患儿的衣领或枕头边;(2)平素食用可耐受的食品,如小儿对牛奶过敏,可把牛奶加水稀释或多煮沸几次,改变其成分结构,减少致敏因素[16],最重要的是勿食多、食寒、食杂及睡前加餐,适当空腹,调理肠胃;(3)室内干湿适宜,寒温得当,通风透气;(4)平素适当活动,莫要剧烈运动玩耍以致气随汗出,难抵邪袭;(5)情绪莫要亢奋或抑郁,注意转移注意力,疏泄情绪;(6)保持皮肤清洁,尽量减少接触外界刺激性因素,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搔抓引发感染。由此不仅可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做到早期的预防。

4 验案举例

尹某,女,半岁。2016年8月18日初诊。病史:患小儿湿疹,多方求治不效,慕许教授之名而来就诊。刻下症见:患儿体型偏胖,面色白,神疲懒动,颜面、耳背、肘膝关节内侧、肢末满布红斑、丘疹,色暗淡,表面明显糜烂,渗出较多,伴有痒感,夜间尤甚,口中黏腻,纳食欠佳,手足欠温,大便溏薄,日行2~3次,舌胖,苔白滑,指纹淡滞。西医诊断:湿疹;中医诊断:湿疮(脾肾两虚)。治以升气壮阳为法,内服方药如下:肉桂(焗服)1 g,太子参6 g,白术10 g,升麻5 g,苍术5 g,防风5 g,土茯苓12 g,地肤子8 g,皂角刺5 g,丹参10 g,牡丹皮8 g,侧柏叶12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取汁80 mL,分2次服下。辅以2号洗方,药物组成如下:肉桂5 g,茵陈15 g,土茯苓15 g,地肤子15 g。每日1剂,加上1 500 mL的水,煮沸15 min冷却后涂抹湿疹处,每日2次。并叮嘱其注意日常调护。1周后复诊,精神好转,皮疹明显减少,渗出基本消失,纳眠尚可,大便可成形,每日1~2次。许教授在以上内服方中去肉桂,以防温燥太过,壮火食气,加山药10 g平补脾肾,石菖蒲6 g醒神化湿,通利九窍,再予服用1周,湿疹基本消失,一切复常。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体质可“以药纠偏”,尤其是婴幼儿体质尚未定型,可后天再塑[17]。许教授认为“儿为虚寒”贯穿于小儿湿疮的始终,治疗上需谨记温补脾肾、升气壮阳的要则,从根本上调理患儿“阳气不足,体属虚寒”的本质。另外,也需注意平素的日常调护。李元红[18]曾强调“三分治,七分养”,从生活起居、饮食方面去除体质偏倚的诱因,加上适当的调治,改善小儿体质可取得理想的疗效。许教授着眼“儿为虚寒”本质,运用升气壮阳大法的思路在临床诊治小儿湿疹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壮阳土茯苓肉桂
能快速壮阳的食物只是传说
土茯苓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能快速壮阳的食物只是传说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方草寻源——土茯苓
土茯苓叶和种子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不同品种肉桂叶表型性状分析
不同肉桂品种光合能力差异分析
肉桂家系遗传背景的ISSR分析
壮阳类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11种化学药品的定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