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翔 高志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重大卫生问题,全球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所致的比例分别为30%和56%,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上述比例高达60%和80%。减少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愈是分不同水平的,需要逐步实现。凭借现有治疗措施暂无法实现CHB的彻底治愈(即HBsAg、HBV DNA、肝细胞内cccDNA和整合入宿主基因组的HBV DNA均被清除),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提出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CHB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有ALT复常和肝脏组织病变改善,是目前可及的理想目标。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已积累了丰富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使用经验,在治愈乙肝新药尚未面世的情况下,合理使用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IFN)能让部分CHB优势患者群体获得临床治愈。2018年4月,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启动中国慢乙肝临床治愈“珠峰”工程,拟在3万例NAs经治CHB患者中达到HBV DNA不可测、HBeAg阴转、HBsAg低于1500IU/mL条件时,转用Peg-IFN联合NAs的方案追求临床治愈,该项公益事业不仅让更多的CHB患者获益,也是WHO“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行动”之一,也为未来真正治愈HBV感染提供宝贵的真实世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