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贤婷 杨柳
湖北水总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00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采用现浇混凝土施工,如何使现浇混凝土一次成形,一直是困扰水利建设的一大难题。而模袋混凝土技术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模袋混凝土,顾名思义需要采用模袋。这种模袋是由高强度化纤材料机织而成的双层模型垫袋,在两层化纤织物之间保持着一定的间隔距离,并用尼龙绳控制织物的厚度。技术人员根据工程设计及施工的具体情况,将模袋铺设在需要防护的水上或水下的坡面上,再启动混凝土输送泵,将流动性混凝土或砂浆填充进模袋。
采用模袋混凝土技术,坡面无须加铺反滤层,混凝土现浇后可一次成形,混凝土凝固体整体性极好(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常常要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这类浇筑多采用分层、分段法,无法一次成形,浇筑后的混凝土凝固体常常出现大量裂缝),施工速度极快(可直接在水上、水下进行施工作业,无须围堰、筑坝,与传统现浇混凝土工艺相比,至少节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类工程(包括道路、水库、河渠、海堤、湖泊、水闸、港湾等等),施工作业的机械化程度高(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建设一直采用劳动力密集型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工成本,而且难以保证施工质量),施工水深可达12米,模袋护坡厚度可达60~120厘米,而使用寿命较普通混凝土更长(水下模袋混凝土使用寿命可长达一百年),抗冻性更好(可经受零下四十摄氏度的考验);模袋混凝土还可根据施工需要预制成不同体积的各种形状,混凝土成形后与基面密不可分的嵌合在一起。
过去数十年以来,国内水利工程建设一直停留于传统模式,施工单位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习惯于现场湿浇;技术人员、施工人员普遍不熟悉模袋混凝土,不知如何应用模袋混凝土技术(一些技术人员甚至对模袋技术参数一无所知)。还有一些施工企业为了在工程造价中获取更高的按比例提取,宁可更多的使用现浇混凝土,而不愿使用模袋混凝土。虽然存在着种种阻碍,但长江江阴护坡工程、天津引源工程、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工程、广东北江大堤等国内水利工程先后采用了模袋混凝土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充分说明模袋混凝土技术是值得在水利建设中大力推广的。
1、首先,技术人员需详细考察现场的实际条件,掌握现场地形、测量水下施工水深及流速,评估是否适宜使用模袋混凝土技术。
2、若现场适宜进行模袋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须准备好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包括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管路、尼龙绳、油轮、锚固钉、发电机,等等);技术人员还须组织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坡面测量放样,平整边坡、清除树根、块石,岸坡及顶脚基槽要开挖平顺、修理平整。
不同模袋的型式、技术参数、适用范围是各不相同的。就模袋型式而言,可分为砂浆型模袋与混凝土模袋。砂浆型模式填充料为水泥砂浆,其填充厚度在6.5~15米之间,适用于临时性工程与护坡、渠道、内河航道,一些砂浆型模袋有滤水点;混凝土型模袋填充料为混凝土,其填充厚度在15~70米之间,适用于护岸、码头、海岸防护工程,所有的混凝土模袋都没有滤水点。
若选用M2水泥砂浆,则水泥与砂比率为1:2.0,水灰比为60%,流动值为20±2S,水泥单位质量为600kg/m3,细骨料单位质量为1200kg/m3,水单位质量为360kg/m3;若选用M3水泥砂浆,则水泥与砂比率为1:3.0,水灰比为70%,流动值为461S,水泥单位质量为1383kg/m3,细骨料单位质量为323kg/m3。
若选用C10混凝土,则粗骨料最大直径必须控制在10毫米左右,坍落度必须控制在23±2厘米左右,空气含量必须控制在8%以内,水灰比必须控制在65%,细骨料比率必须控制在65%,水泥单位质量控制在382kg/m3,细骨料单位质量控制在938kg/m3,粗骨料单位质量控制在637kg/m3,水单位质量控制在248kg/m3。
若选用C15混凝土,则粗骨料最大直径必须控制在15毫米左右,坍落度必须控制在23±2厘米左右,空气含量必须控制在7%以内,水灰比必须控制在65%,细骨料比率必须控制在60%,水泥单位质量控制在365kg/m3,细骨料单位质量控制在963kg/m3,粗骨料单位质量控制在654kg/m3,水单位质量控制在237kg/m3。
施工人员铺设模袋时,须注意各灌浆口数量、位置应均匀分布,保证每个灌浆口进料能填充10~15平方米的面积。各片间连接底面的模袋须搭接,搭接宽度应达20~30厘米。
开启混凝土输送泵,向模袋内填充混凝土,填充顺序为自下而上,从左右两侧向中间填充。在填充作业进行过程中,须严防空气进入混凝土输送泵,严防粗骨料进入混凝土输送管路(否则会造成堵塞、气爆)。填充到位后须及时停机,以防模袋出现鼓胀。
填充作业结束后,须对混凝土进行为期7天的养护,在此期间须对混凝土表面洒水,使其保持湿润。
结束语
在水利建设中应用模袋混凝土技术,可为国家节约大量经费投入,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速度与施工质量。因此,水利工程界应当高度重视这一技术,并积极推广这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