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到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再到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3],给全党全国人民诠释了重要的文化理念与战略构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背景为何,如何从不同的层面梳理它的核心要义,如何理解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本文试图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以上问题加以疏解。
习总书记倡导坚定文化自信,跟他个人人生经历以及社会历史变迁息息相关,与实践探索和社会需要密不可分。我们大致可细化为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个人层面言,坚定文化自信源于人生阅历的积淀。习总书记文化自信观形成过程可概括为:青年有所爱,中年有所为,如今有所立。一方面,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喜欢阅读,广结良友,酷爱中国历史、思想与文艺,被至交贾大山评价为“儒生”,这为后来思想经典烂熟于心、诗文词赋信手拈来、援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奠定扎实功底治国理政。中年时期身为领导干部的习近平,如在福州市委书记任上在文物保护方面做出了卓越成就,这才有就任总书记后发自肺腑、生动感人的阐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4]另一方面,从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看,习总书记深受党的优良传统和科学理论的熏陶和教育,自小从革命先辈的身上汲取思想养分,培育了对革命文化的深厚感情;身为领导干部时曾调研考察浙江、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革命基地,将之视为蕴含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的生动课堂[5],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6],积极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从变迁大势看,坚定文化自信源于国富族兴的底气和社会思潮的转向。器物革新、制度变革到文化革新的近代史进程在某种程度也是传统文化逐步丧失自信的过程,它有利于中国的现代转型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是同时也伴随西风日烈、崇洋媚外、言必称希腊的社会心态。如今,中国模式创造了世界奇迹,综合国力早已今非昔比,历史逐渐从文化自卑的泥淖中走出来。作为社会思潮转向的见证、参与和引领者,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能力和信心对域外文化加以辩证分析、消化吸收、为我所用[7],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8],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担负起文化创造和文明进步的文化使命[3]。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源于社会思潮的转向,而背后则是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和优越制度下所取得的巨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出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尤其是文化复兴的信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光荣历史、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豪气。
最后,从实践探索看,坚定文化自信源于建设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指导、立足中国本土实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消化西方成功经验,三者成功融合的实践在中国大地上就会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抽离中华文化元素、照搬他国建设经验、偏离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推广起来就步履维艰也难以奏效。鉴于我党执政经验和中途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国家治理体系与历史文化传统的内生性关系[9],认为借鉴西方文明不应缺失中国特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诸如遵义会议等革命探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留给了我们许多的宝贵经验[10],革命精神依然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和精神[11];而在21世纪的中国发展进程中,更是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推进基于本国经验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12]。
习总书记倡导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跟个人人生经历、社会历史变迁和实践探索息息相关,还是出于治国理政视野下应对复杂社会思潮、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创新的理论需要。
首先,从问题导向看,坚定文化自信源于错误思潮的批判。坚定文化自信,是回应境外敌对势力的质疑否定之声,尤其是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的需要,也是出于纠偏个别领导干部和部分民众迷信“普世价值”和西方文化的考虑。具体来说,习总书记认为:一是“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要遏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破坏传统文化遗产的短视行为,不赞成中国古典诗文词赋与思想经典在教学环节的缩减,抛弃、背叛民族文化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历史悲剧[13];二是要不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既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又不能将西方价值误读为普世价值,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4];三是“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3],强调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及其价值理念(如以人民为中心、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等)来充实和诠释民主、自由、法治等现代价值;四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16],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反对将当下问题归咎于前代人和过去体制政策的错误认知和假设历史的翻案文章。
其次,从理论渊源看,坚定文化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承续。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上,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强调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思想文化形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启发了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的思考。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毛泽东同志对“言必称希腊”的批判,对中国诗词和思想智慧的吸收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同志强调文化发展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吸收、借鉴过程中创造性推进文化建设发展。而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更加自觉和自信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17]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3]以上可以看到历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路和内容,都在习近平弘扬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最后,从理论创新看,坚定文化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定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视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18]首先,文化自信的定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尤其是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文艺等的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其次,习总书记阐述文化自信的重要语境是“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3]因而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背景是强调以文化自信来推进和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坚定文化自信是出于治国理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需要。“四个自信”合为整体,是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内在要求。再次,在如上语境下,习总书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重视传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借此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思想资源,滋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如果说人生阅历的积淀、国富族兴的底气、社会思潮的转向、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外部背景,那么,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应对治国理政视野下的复杂社会思潮,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则是其中的内因,也是习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的显著特色。
相比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自信跟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更为密切。文化的外延更广泛、表现方式更多样、影响渗透力更广阔,因而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广泛”的自信。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治国理政的视野下看,文化自信是更深厚、更基础的自信。
首先,从观念文化层面而言,文化自信由里及外展现为意识形态、文化追求和社会心态三维度,属于一种更深厚的自信。
一是从意识形态上说,文化自信可视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和核心内容。[3]因此,从性质上说,习总书记所说的“文化自信”的首要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信,即坚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信条。其次,“文化自信”也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文化能够融合发展,坚信发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革命红色基因并在当代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愈加繁荣。换句话说,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并不是要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搞“以儒治国”“完全回到孔子”“全面儒化中国”等复古主义,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科学对待传统文化,通过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来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思想资源、支撑与论证,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二是文化追求上说,文化自信可视为坚信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西方文化洋为中用、革命文化传承发展、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文化取向。从文化形态上说,文化自信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批判吸收西方文化,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3]。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习总书记肯定传统文化在滋养国人精神、塑造民族灵魂、成就中国文明的重大意义;坚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9],能够承续民族的独特标识与精神命脉;坚信当代中华文化能够在社会主义中国蓬勃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8]。(2)习总书记认为革命文化永远不会过时,能够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持久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得到发展并形成新的表现形态。(3)习总书记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3],分析鉴别国外理论、概念、话语、方法,适用的要加以借鉴,不适用的不能生搬硬套[13],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中实现“洋为中用”[20]。这并非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被动选择,而应成为发扬中华文化的内在需要与内在自觉。它不仅不会丧失中华文化的绚烂光辉,还能丰富当代中华文化。
三是从社会心态上说,文化自信是热爱认同并整体正面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情感态度。丢掉中华文化根本就是隔断民族精神命脉[1],忘记革命文化就是丢掉了红色基因,缺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精神上的侏儒。文化自信在外显行为态度上表现为四个领域:(1)对历史遗产、古典文艺、史事典故、经典思想的阅读与欣赏,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成分,在整体积极正面评价中吸收、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精髓;(2)对革命先辈、革命事迹、革命基地、革命文学、革命情怀的体认与珍视,讴歌革命传统,肯定革命精神依然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3)对当代中国的伟大梦想、价值追求、道德风尚的热爱与歌颂,热爱反映改革发展成就、体现人民创造、寄托精神追求、蕴含好人好事的社会主义文艺;(4)正确评判西方文化输出,鉴别诸如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抵制抹黑中国的论调,不过度崇拜西方生活方式,不沉迷西方文艺影视作品。
其次,从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的连结来看,文化自信展现于路径选择与生活实践之中,属于一种更基础的自信。
文化自信体现于路径选择之中,可视为蕴含创新思维与顽强斗志的探索精神,以此带动理论、制度、道路自信与创新。习总书记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3],要推动“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9]。这意味着习总书记不仅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现实、社会系统、现成制度协调中能够不断创新发展;而且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执政党建设需要相适应;坚信具有强大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蕴含先进的文化理念(如天下为公、人民为中心、民主协商、选贤任能、风清气正、监察制衡、人民调解等)。可以说,作为更基础的文化自信,蕴含着创新思维与顽强斗志的文化与制度探索。它帮助我们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也将继续激励我们“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以睿智化解问题与挑战[13],开拓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总结中国模式。
文化自信的第五个维度落实于日常生活实践面向,可视为自觉坚持研究、培育、传播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活方式。我们要按照“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要求[21],贴近大众生活,援引生活案例,采用合乎大众思维的话语体系与语言风格,运用古语名言说理、史事典故隐喻、英雄榜样感召等手段,透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途径[19],“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19],诠释较为深奥的理想信念与核心价值,传播历史传统与当代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9]。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弘扬与传播层面,而且更要落实在自身的日常行动中,将文化精神转化为个人成长成才与奉献社会的不竭动力,自觉践行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核心价值、美德伦理,欣赏并勇于创造中国文艺、红色文艺。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社会名流与广大教师要身教言传、做好示范,自觉成为先进文化的信仰者与实践者,为形成风清气正、以文化人、践德为荣的社会氛围贡献力量。
从物质文化的层面来看,文化自信则体现为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自信。社会主义文化产品集中以社会主义文艺的形式呈现出来,坚信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反映时代、扎根人民、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反映改革发展成就、体现人民创造、寄托精神追求、蕴含好人好事的社会主义文艺,以广播电视节目、影视作品、歌舞、文学、讲座、图文等形式呈现,具有强大的艺术感召力和生命力。
此外,从全球治理思维来看,文化自信还是彰显民族优势、传递中国声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视野。习总书记为中华文化代言,阐述民族特色、民族优势和世界意义,其力度在我党历代领导人中是空前的。具体来说,习总书记一是强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并总结中国实践经验,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13];二是面对世界发展所面临问题,要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13];三是弘扬和传播超越时空国度、蕴含普遍义理、具有当代价值、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9],在对外人文交流中用知性讲理、用故事寄情,用德性感召[19]。引而伸之,文化自信就是要抵制打着“普世价值”旗号所进行的“文化殖民”,积极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这种声音不仅包括我们的政治立场和核心关切,也包括对事务与问题的思考方式、价值理念、处世智慧。尤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以民族优势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姿态,并不同于传统大国的霸权主义思维,更非有人鼓吹的回归朝贡体系的所谓中国威胁论,而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传承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理念,坚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信念,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与智慧,形成蕴含东方智慧的全球文化,从中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全球话语权、文化领导权。
坚定文化自信,利于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新成效。以文化自信的姿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能够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启发我们探索道德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弘扬红色文化,能够将革命传统资源转化为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促进干部群众理解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爱国爱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文化自信的姿态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有助于形成全国各族人民信仰的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我们独立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评价,看清所谓“普世价值”的幌子,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更好地维护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
坚定文化自信,利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创造新繁荣。回顾中国百年学术进程,民国开创了现代中国学术,但在世界学术范围而言却鲜有理论方法创新与世界文化话语权。而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时间内,多数研究范式亦难以摆脱西方框架的窠臼,少数有创获的中国理论、概念、话语、方法亦缺乏足够的国际反响。持平而论,文化的创新与自信需要学习积累的过程,确实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能苛求前辈学者,要珍视他们的贡献,但当今的中国实力与影响、成就与创新足以让我们自信,改革成就要用中国范式总结,发展问题要用中国智慧回答,建设经验要用中国话语传播,呈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
坚定文化自信,利于现代治理水平迈向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是在立足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借鉴古代兴衰治乱的制度设计与历史经验,传承红色文化蕴含的制度资源与宝贵经验,根据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水平和时代要求,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所取得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继续朝着这个正确方向推进。反过来说,如果对中国传统制度建设视而不见,对革命探索妄自菲薄,对立足国情和改革开放下取得的成就缺乏总结,只看到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的发达经验,却看不到诸多国家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惨痛代价,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不能彰显。
坚定文化自信,利于具体建设事业探索新途径。我们要自信和发扬养民富民、自强不息的古代传统和艰苦奋斗、扶危济困、共同富裕的红色传统,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效率与公平协同。我们要自信和传承天下为公、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廉洁奉公思想,自信、总结、创新和运用自根据地建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权力监督与制衡,探索实质民主和从严治党的实现途径。我们要传承古代社会建设的精神,探索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本土化,自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理念与中国路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尤其是要在礼让调解、法治保障、多方参与下化解矛盾,在构建诉求表达、利益调整、权利保障机制中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我们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探索红色旅游推广红色文化,在休闲中获得教育、在体验中汲取营养,磨炼意志、坚定信念、弘扬价值、践行道德。我们要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建立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生态补偿机制。
坚定文化自信,利于民族团结复兴引向新境界。我们要有定力和信心,也要有智慧和创新,积极运用文化教育手段,讲好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故事,通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强化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我们要珍视两岸同文同种的渊源,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增进文化交流,厚植精神纽带,促进心灵契合,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在国际外交场合,文化自信是彰显民族优势、传递中国声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情怀,利于中国的国际参与,增强中华文化话语权,构建蕴含东方智慧的全球文化。可以说,只有文化自信,才会有文化的繁荣与复兴,才能发挥文化的柔性力量,增强心理认同,妥善解决分歧,实现合作共赢,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与境内外和谐,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