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杰
内部控制是从单位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出发,利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措施,提升单位管理的水平和效果,在规避经营管理风险的同时,实现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内部控制可以看作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手段,在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督管理的同时,也可以对其资产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保证良好的管控效果。风险导向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可以针对内控风险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提升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该强调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推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机融合,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有效,实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同时,内部控制还应该强调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分析和评估,尽可能规避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构建起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对资金进行合理调配,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也可以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全面规范管理。
新的发展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取得预期效果,与单位内部控制的环境存在密切关联,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性。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风险管控观念,在内部控制中没有重视风险管控,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二是缺乏完善的内控体系,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水平还不高,部分单位不了解财务管理的具体职权,没有对相应的权力和责任进行明确,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也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三是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无法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也无法对内控风险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监督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但是很多时候内部监督都缺乏实效性,单位内部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监督机构,无法对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解决;四是人员素质不高,内控人员的专业素质无法很好的适应风险导向下的内部控制需求,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五是风险评估欠缺,有效的风险评估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做好风险的预防和应对,但是从目前来看,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影响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1.强化风险管控观念。风险导向下,行政事业单位要对自身的内控风险问题进行解决,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就必须强化风险管控理念,对内部控制策略进行优化,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风险导向下内部控制的宣传工作,在单位内部交流平台中,就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作用进行宣传,也可以在单位通过张贴、悬挂标语等方式来营造风险内部控制的氛围,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树立起相应的风险意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该对风险导向下的内部控制目标进行明确,以此为基础,定期组织研讨会,对内控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到具体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升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
2.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该强调以风险控制为核心,规范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应该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内控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优化风险管控制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能力。不仅如此,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做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将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个人,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实现相关工作流程的规范化。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立足自身的发展特点,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作为核心,依照实际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出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制度。
3.强化内部审计监督。风险导向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离不开内部审计监督的支持,通过有效的审计监督部门,能够有效避免内控风险的发生,保证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力度,做好审计队伍建设,对工作监督的范围和内容进行明确,同时也必须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借助有效的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修正,推动内控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在配合外部审计的情况下,能够将监督审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起相应的内控考评机制,通过考核评估的方式来保证内部效果。
4.做好管理队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顺利实施的关键,甚至会直接决定风险导向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该高度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内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将内控管理制度的作用切实发挥出来。一是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该在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机制,确保每一个内控管理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培训中。应该保证培训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金支持,选择现代化的培训方式,如管理知识培训、领导能力培训、干部职工轮训等;二是应该对人员培训的目标进行明确,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导向意识和内部控制意识,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地培训体系;三是应该做好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在入职前培训中,应该对风险导向下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标准进行明确;在职培训环节,应该以内部控制方式和技术为主,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确保其能够对风险内控制度进行持续优化和创新。
5.构建风险评估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对自身的风险意识进行强化,提升内部控制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促进风险控制体系的形成,提升业务流程的效率。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该对自身在运行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依照自身可接受的风险程度以及风险发生的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措施,借助风险转移、风险规避的方式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风险导向,将风险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就内部控制管理进行强化。同时,针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做好原因分析,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实现单位的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