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甲洋 闫亚静
自改革开放实施40 多年来,我国会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各层次会计人才,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同时应该看到的是,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科改建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方面。以审计学课程为例,高校普遍存在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实践性教学、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高校培养出的审计毕业生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对审计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审计工作变得日渐复杂化,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大学生能够灵活利用大数据催生出的相关信息技术,提高大数据审计操作水平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知识基础牢固、专业技能熟练、符合时代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审计人才。
在当今大数据背景下,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国本科审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和创新。从目前来看,我国本科审计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
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审计学等相关会计课程中,或多或少地都加入了大数据、信息化等知识内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革新,也促使企业不得不对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进行优化调整。而对本科院校而言,对审计人才的培养思路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开始坚持以审计知识教学为主体,不断加强对学生大数据技术应用及审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敏锐的大数据嗅觉、扎实的审计知识、过硬的审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多数本科院校已经将除计算机理论以外的多媒体、信息化等教学内容融入到了审计学课程当中,一些重点院校已经将沙盘模拟、计算机审计、内部控制等专业课程转变为常态化教学。课程教学之余,不仅有校内实践,一些本科院校还会与校外培训机构、企业等合作,成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审计实务训练的机会和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教师对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虽然已经开始尝试将大数据、信息化等现代化的一些教学内容和手段融入到审计学课堂教学中,但所占比重较少,且教师对大数据审计的讲解不够深入,学生无法领会大数据与审计实务的内在关系,且教师留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间不足。同时,尽管一些高校为审计学专业学生组织了校内外的审计实践活动,但基本上都是形式大于内容,依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训练,基本上不涉及大数据,导致校内外实训未能实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转化的目的。
计算机审计作为本科院校尝试应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教学而推出的一个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明显不够。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是教学生如何脱离手工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等进行审查和监督,但在实践教学中,大数据与审计学的相关知识和实务操作联系并不紧密。一方面,审计学课程中涉及大数据、信息化的内容并不多,理论学习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即便是计算机审计课,教师也只是单纯地将计算机审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对于计算机审计在现实审计实务操作中的具体应用,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深度,都还远未达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我国本科高校的会计教学队伍中,仍有很多教师只是理论上的教师,而不是实践上的教师。虽然会计专业教师的学历很高,但他们的知识储备跟工作经验却不是成正比的,有的教师甚至没有过任何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就业经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占比很小。一些教师对大数据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操作经验,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对于审计实践中的一些知识、问题等,教师也往往是用理论来“搪塞”学生,无益于学生审计实务能力的提升。
首先,本科审计学的课程教学工作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本科高校教师应加强对大数据审计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审计学课程中大数据知识的比重,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大数据和审计理论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通过审计实验、模拟、校外实习等方式来检验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和应用情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邀请企事业单位中具备丰富审计经验的管理人员到校内开展审计实务讲座等,使学生了解大数据背景下企事业单位审计岗位的工作内容、流程、解决问题的方式及方法等,深化学生对大数据和审计关系的理解,懂得基本的应用大数据完成审计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
其次,在校企合作方面,高校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理性选择校企合作的对象,应该尽量选择那些计算机审计水平相对较高,大数据审计、信息化审计等应用相对成熟的企业,这样才有助于实现校内审计课堂教学和校外审计实训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校企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共同完成大数据时代应用型本科审计人才的培养。
对于本科审计学专业课程的改进与完善而言,高校及教师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审计人才培养观念,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将信息教育、素质教育、知识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寻求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审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首先,除了既有的审计专业基础课程外,可以开设一些与计算机审计类似的课程,比如大数据技术应用、大数据信息处理等。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审计等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外,也要注重锻炼学生应用大数据和计算机处理审计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广泛搜集与大数据审计相关的新闻、案例等知识点,借助实际发生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大数据和审计的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变换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审计事件的讨论、分析中去,使以学生成为分析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唯有从课程设置入手,才能使审计教学更具针对性,才能培养出具备大数据时代特征的应用型审计人才。
本科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强化审计学课程改革以外,最为关键的配套措施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审计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并影响审计学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对此,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自觉、主动地去接触和学习与大数据和审计相关的知识,更新自身的教学知识结构。同时,高校教师应该积极与企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企事业单位对大数据的应用以及当前审计工作的常规流程、审计重点等,这样才能促使教师有意识地改变教学策略,提高审计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此外,高校也有必要结合大数据背景,为专业教师制定阶段性的培训计划,让教师带着课题到企事业单位的审计一线进行教研实践,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环境下,本科审计学课程的改革以及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审计学专业毕业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审计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而且还希望他们能够具备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内外部沟通和管理能力等,这需要我国本科乃至所有的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付出更多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