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栋,解 玮,宛 涛,毕力格吉夫,杨胜利
(1.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2.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3.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畜牧产业化经营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之后迅速传入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各国国情不同,其对畜牧产业化经营的称谓不同,相互发展的模式各异,但究其核心理念确是一致的,即依托现代化大生产,实现供产销纵向一体化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横向集约化,并最终确立饲草供应科学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格局〔1〕。
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草原畜牧业的转变。在牧区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美国、澳大利亚土地资源丰富,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但劳动力资源紧缺,选择了土地、资本和技术密集,以机械作业为主的大农场的发展道路,即大农场模式;二是法国、荷兰、丹麦等几个欧盟成员国,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资本和技术实力雄厚,选择了资本、技术密集,以机械作业为主的集约化家庭农场的发展道路,即家庭农场模式〔2〕;三是日本、以色列土地资源匮乏,人多地少,草地经营规模较少,选择了以技术创新为主,以优化农业组织管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即小农制模式。畜牧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牲畜饲养量就位居世界第一,生产技术领先,生产效益突出,资金与技术实力雄厚,形成了高度集约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3〕。
从畜牧业结构看,其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48%的左右,与种植业生产总值基本上平分秋色。养牛业是美国畜牧行业的第一产业,牛肉产量居世界首位,其次为养猪业,其生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都仅次于中国,全美约有20万个养猪场,80%以上为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此外,美国的家禽饲养业发展迅速,是世界第一大禽肉和第二大禽蛋生产国,养鸡场平均饲养鸡只已超过10万只,规模100万只以上的养鸡场中70%采用一体化经营。
从生产与贸易看,全美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8000余家,主要畜产品有牛肉、牛奶、猪肉、禽肉、禽蛋,其产量和贸易额均居世界前列。2005年,美国肉类总产量395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9%,高居第一位,其中鸡肉产量1427万吨,牛肉产量1131万吨,猪肉产量940万吨,分别占美国肉类总产量的36.1%、28.6%和23.8%。与产量相应,美国也是世界畜产品贸易大国,在猪肉、牛肉和禽肉方面已经成为净出口国。近年来,美国畜产品出口迅速增长,由1997年的50.54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60.7亿美元。其中以禽肉产品出口的增长幅度最大,其次是牛肉和猪肉〔4、5、6〕。
首先,畜牧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大量新技术的采用和不断完善的设施投入的增加,使得美国养殖场的相对数量有所减少,但其规模却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向着工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养牛、养猪和养鸡业等均按行业分工养殖,行业内又可细分为种畜(禽)农场、幼畜(禽)农场和肉畜(禽)农场。例如,全美现有25家规模5200头以上的奶牛场,有25家饲养8万头以上的肉牛场,机械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都很高,从饲草料的拌料、投料、到奶牛挤奶、牛舍清扫等几乎全部机械化。这种集约化、工厂化的专业生产管理,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畜牧业科技运用水平较高。美国政府十分注重畜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工作,形成了完善的政府、大学、农场和企业等多元化的畜牧业科学技术研发及相关成果推广体系,在畜牧产业化的多个领域中,如饲料育种与品种改良、生产、畜禽标准化饲养管理、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含量和贡献率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无论是饲料培育加工企业,还是畜产业养殖牧场、畜产品加工企业等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采用全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方式,畜禽已经达到标准化和科学化饲养,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多项高科技已普遍应用。畜牧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为美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
再次,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畜牧业的养殖增效主要体现在畜产品的加工环节。美国作为畜产品出口大国,十分重视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初级产品是不能直接流向市场的,其畜禽产品同样要经过深加工来完成增值提效。畜禽产品加工同样也是选择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的方式,这是由于美国资源丰富,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但劳动力资源紧缺,因此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方式更加适合。
最后,美国拥有规范化的疫病防治体系。高度集约化的畜牧业生产对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具备快速的应对和控制疫病的能力。由于具有非常健全的兽医防疫体系,美国的畜禽疫病控制效果好,由此确保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美国对畜产品加工有严格的卫生检验体系,联邦政府对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加工也有严格的规定,使之遵循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规则。
美国作为畜牧业大国,依靠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法律法规,美国畜牧业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特别是机械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畜牧品种的饲养多在工厂化的生产线上完成。而这一系列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美国畜牧业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在饲料加工、畜禽育种、兽药(疫苗)生产、加工运输等方面,都有法规可循。仅在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方面,就有《联邦肉类检查法》、《联邦畜类产品检查法》、《联邦蛋类产品检查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公众健康服务法》、《公众健康安全和生物恐怖主义预防应对法》等法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为稳定农畜产品供应、保障生产价格、加强环境保护、扩大财政支持,美国先后制定了《1962年食物和农业法》、《1984年食物保障法》、《1990年食物、农业、资源保护和贸易法》、《2002年农业法》、《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等多部管理法规。
美国政府对畜禽疫病防治十分重视,除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外,还实施了官方兽医和职业兽医制度。官方兽医代表政府执行公务,对各地的畜禽疫病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职业兽医是指专门从事现场防疫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发放或换发职业兽医证书,其任务就是定期对所属区域的养殖场进行检验检疫,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美国拥有众多的农牧协会和行业组织,如食品加工协会、奶牛养殖者协会、柑橘种植者协会、饲料协会等,这些协会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生产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系统服务,广泛参与政府在农牧业方面的政策制定,为畜牧业生产者提供各种信息,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生产者与经营者搭建交易平台,联合银行和保险机构,为生产者提供信贷支持和保险服务。
美国拥有完善、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畜牧业养殖者、生产者、加工销售者都必须保证产品质量,同时政府还对畜禽饲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从源头开始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提升畜禽产品品质。为更好地管控畜产品品质,美国畜牧业普遍采用了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HACCP)作为畜产品危害控制方法,并以此分析在畜产品制造过程中各环节中可能会产生的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一是研发使用新型抗生素、杀菌剂,对畜禽疾病的传播起到有效的防控作用。二是积极培育优质畜禽品种,提高饲养品种的产量和商品率。三是在畜禽生长过程中,广泛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管理监测。
据统计,美国每个奶牛场的养殖规模达到100头以上,从拌料、投料、挤奶、牛舍冲洗等全过程几乎都是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方式〔7、8、9、10〕。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一产业,且具有弱势的产业地位和市场机制等特征,往往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处于不利地位,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政府必须长期采取一些支持和保护政策,以确保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传统畜牧业向产业化发展的客观条件。畜牧业产业化具有显著的资本密集型特点,来自本产业外部的工商业和金融业的资金投入,非农资本向畜牧业的渗透,以及日趋雄厚的国家经济实力和大量产业补贴等,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发展规模经营是畜牧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只有适度扩大规模,讲求规模效益,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当然没有一个组织可以无限地扩大,畜牧产业化经营也如此,它的发展也要受内部交易费用与外部变量的影响。
大力发展各种以自愿互利为原则的合作社,提高农牧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畜牧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形成简便完整高效的服务体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或契约,完善畜牧业产业化运行约束机制,是畜牧业合作社组织得以稳定并具有生命力的关键。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是利益的合理分配,就是要通过农牧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牧户分享到农牧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如果不能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农牧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畜牧业产业化也就失去了经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