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2019-03-17 13:58:12张伟刘原
国际呼吸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外排舒巴坦菌素

张伟 刘原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710004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ii,AB)是需氧不发酵糖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和鞭毛,可在口腔、呼吸道、皮肤定植,是人类感染的条件致病菌[1]。AB环境适应能力强,对消毒剂抵抗,可长时间在自然环境及医疗保健机构内留存,并通过接触及气溶胶形式传播。目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MDR-AB)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菌血症、脑膜炎、败血症、尿路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2]。临床多种抗生素中,以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tigecyline TG)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6.5%和8.7%,药物敏感度为70%和91.3%[3]。由于多黏菌素在高剂量及部分情况下显示出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4],因此TG成为治疗MDR-AB感染的重要抗菌药物。

1 概述

1.1 MDR-AB MDR-AB感染与机械通气、留置导管、ICU住院时间、患者身体状况、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有关[5],预后不良因素包括败血症、大剂量类固醇使用、既往抗生素使用(多黏菌素、替加环素)、长期病房停留史、机械通气、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6]。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MDR-AB感染的发生率为47%~93%,病死率高达30%~75%[7]。2016年我国CHINET不动杆菌属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3]显示,AB对多数抗菌药的耐药率在50%以上,而MDR-AB耐药率有明显地区差异性,其在北美最低(<47%),欧洲和中东最高(>93%)[8],国内不同地区医院的耐药率也存在差异[3]。

1.2 TG TG是米诺环素的半合成衍生物,其通过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阻碍氨酰-t RNA进入核糖体A位点,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进而限制其生长。与传统四环素药物相比,TG通过在第9位以D环甘氨酰环代替了N-烷基-甘氨酰氨基,可避免Tet(M、O)介导的获得性核糖体蛋白保护机制和Tet(A.E)介导的主动外排泵机制[9]。TG可有效地抑制绝大部分G+、G-,对临床上的多重耐药菌均有较高敏感度[10]。丁玉峰等[11]的研究发现,TG一定程度上可抑制MDR-AB外排泵adeB基因表达,通过降低adeB表达水平加强抗菌活性。

2 TG在MDR-AB治疗中的应用

2.1 适应证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TG适应证包括: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复杂性腹腔内感染、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目前上述3个适应证均已在国内获批准。鉴于TG对MDR-AB较低的耐药率,在标准治疗之外,TG常用于治疗MDR-AB感染的其他部位,即超说明书适应证使用。

2.1.1 肺部感染 临床分离的AB菌株中,来自痰标本的占72.5%,可见MDR-AB最多见于肺部感染,包括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多项研究提示TG对HAP、VAP有较好的疗效。Schafer等[12]研究提示,TG可应用于治疗MDR-AB所致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其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4%、80%。Moon等[13]回顾性分析韩国八所医院临床治疗,结果表明TG可以作为由不动杆菌属(特别是XDR-AB)引起的HAP的替代疗法。魏威等[14]通过对60例MDR-AB致VAP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现TG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死亡率均优于美罗培南。

联合方案中以TG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最为推荐,王佳等[15]meta分析提示TG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组治疗MDR-AB致肺炎,其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单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组。

2.1.2 腹腔感染 腹腔感染容易合并脓毒血症,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陈勇等[16]回顾性研究显示,TG治疗MDR-AB腹腔感染中优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临床有效率为76.9%、细菌清除率为76.9%。

2.1.3 颅内感染 细菌性脑膜炎是神经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于MDR-AB颅内感染,当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TG治疗。Tutuncu等[17]报道了2例MDR-AB颅内感染患者,经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常规治疗无效,后转用TG持续治疗21 d痊愈出院。Wang等[18]报道因腰椎穿刺感染MDR-AB脑膜炎的45岁男性患者,经静脉用TG效果不佳,后改用鞘内注射10 mg 12 h一次成功治愈。国外一项纳入23例标准MDR-AB脑膜炎患者的研究[19],使用TG及其联合治疗方案的总体治疗成功率达70%,之后27%例由于额外的院内感染死亡,使临床治疗成功率降至43%,但仍可认为TG是抢救MDR-AB脑膜炎的优先选择。

2.1.4 泌尿系感染 药代动力学提示TG在泌尿系统排泄率约15%~22%,其可能影响TG在泌尿系感染中的应用。Reid等[20]在一例病例中发现,肝、肾移植后出现MDRAB泌尿系感染的53岁女性患者,使用TG 2周后感染得到控制,但3周后出现肺炎症状,痰培养提示AB,其TG的MIC为2 mg/L,经TG治疗5 d,痰培养再次检出AB,其TG的MIC升高达24 mg/L,表明TG在治疗MDR-AB泌尿系感染中逐渐耐药。

2.1.5 血液感染 AB菌血症感染中,可从良性暂时性菌血症发展为爆发性感染性休克,病情演变凶险。Kengkla等[21]荟萃分析提示TG不能有效实现微生物治愈,并不适合治疗血流MDR-AB和XDR-AB感染。Zeng等[22]报道TG成功治疗12个月肝移植小儿的XDR-AB菌血症,考虑TG在MDR-AB菌血症的治疗中仍有较高意义。

2.2 联合用药 TG长期单药使用易耐药,合理的抗生素联合方案可对病原菌及其耐药机制广泛覆盖,同时在协同效应和预防耐药性产生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2015专家共识推荐以TG为基础,联合其他一种抗生素:舒巴坦复合制剂(或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多黏菌素E、喹诺酮类或氨基苷类[23]。

Kengkla等[21]meta分析提示MDR-和XDR-AB感染中,以多黏菌素、舒巴坦和TG为主的三联疗法临床治愈率最高。李娜等[24]meta分析提示,TG联合用药治疗AB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效果优于单用TG组和其他抗菌药物组,而单药对比其他抗菌药物无明显优势。但对于联合用药合理性仍存在争议,国外一项回归性研究显示TG联合用药对比单药并无特殊优势[25]。

2.3 超剂量用药 TG的常规用法推荐:首次剂量为100 mg,而后为每次50 mg,12 h一次,但大量临床证据提示超剂量使用TG来治疗MDR-AB感染可获得更为理想的疗效[26-27]。梁舒瑶等[28]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剂量TG(50 mg,12 h一次)单药或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相比,超剂量TG(>50 mg,12 h一次)单药或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提高微生物学清除率、临床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国内参照2015年《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TG超剂量用药组建议:首次剂量为100 mg,而后为每次75 mg,12 h一次。

欧洲指南推荐,治疗治疗MDR感染中,TG可采用更高的剂量(负荷量200 mg,继以100 mg/12 h)[29]。由于常规剂量在尿液中浓度仅为血清中1/5,Cunha[30]建议通过给予高剂量TG(200 mg/d或400 mg/d)可达到耐药菌的有效治疗浓度(尤其是在MIC值低于或相等于尿液浓度的耐药菌)。但国内目前并无超大剂量TG的应用报道,其是否因人种差异有关,仍需进一步探讨。

另有研究提示,根据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pharmacol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每日一次高剂量TG较既往用法在治疗感染中显示出更大优势,尤其是对于AB及其他MDR G-病原体[31]。高剂量疗法(high dose therapy,HDT)用法推荐最佳剂量为200~400 mg负荷剂量,然后每日1次维持剂量100~200 mg[32]。

3 MDR-AB对TG的耐药机制

3.1 外排泵系统 细菌的外排泵系统参与菌体内代谢产物以及抗菌药物的排泄,致抗菌药物的浓度降低,与细菌早期感染过程中的定植、毒力以及细菌耐药密切相关。外排泵系统在AB中广泛存在,其过表达是导致TG耐药的最主要的原因。Ade ABC是RND家族中首个被发现,也是在耐药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外排泵,而双组分系统AdeRS、BaeRS在上游序列起调控Ade ABC表达的作用[33-34]。

Peleg等[35]和Hornsey等[36]研究表明,ISAba1的插入可导致AdeR(Pro116→Leu)和AdeS(Thr153→Met)突变,进而引起AdeABC-AdeRS外排泵系统过表达,导致MDR-AB对TG耐药性升高。其中AdeS的Gly186→Val氨基酸替换是TG耐药最重要的因素[37]。

3.2 修饰酶 TG通过添加二甲基甘氨酰氨基,避免了四环素类由于外排泵和核糖体蛋白导致的耐药,但四环素的部分耐药蛋白(Tet X1、Tet X)也可能导致TG耐药。邓梅[38]在AB中发现Tet X1基因,其在MDR-AB中出现的比例为18.8%。在还原型辅酶Ⅱ、Mg2+、O2等条件下,依赖黄素的单加氧酶Tet X可羟化TG,进而降低其药物活性[39]。但目前未知TetX1基因介导MDR-AB对TG耐药具体的机制。

3.3 突变窗选择理论 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s,MSW)指抗生素浓度在MIC到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之间。根据突变选择窗理论,在MSW浓度内虽然药物治疗成功率很高,但也将导致耐药突变体富集,继而选择出耐药突变菌株。Cui等[40]研究提示TG对于AB的MSW较宽(2~64 mg/L),临床用药时TG浓度落在MSW时间长,耐药突变株容易选择性富集扩增,最终使TG对AB耐药。

3.4 细胞膜的改变 AB细胞膜由脂多糖和外膜蛋白组成,其通过改变细胞膜可抵抗补体与抗体的吞噬作用[41]。AB转移酶plsC是形成磷脂重要的成分,影响细胞膜渗透性功能。Li等[42]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plsC基因突变导致了细胞膜渗透屏障发生变化,影响细胞膜对TG的渗透性,进而导致对TG的耐药,而回补野生型plsC基因可以恢复TG敏感性。此外,Li等[43]发现Abrp基因可改变AB细胞膜,导致TG的耐药,并通过构建Abrp基因缺失突变株加以证明。

3.5 其他耐药机制 Hammerstrom等[44]在实验中通过体外诱导AB,使其形成高水平TG耐药的超突变体菌株,经统计学方法得到5组与TG最为相关的耐药基因为AdeS、EpsJ、Erf、Msb A、Gna,而目前对除AdeS以外的其他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深度尚欠缺。值得注意的是,外排泵虽然是MDR-AB对TG耐药最重要的原因,但AdeR和AdeS变异、AdeABC过表达与MDR-AB对TG耐药之间无必然联系,耐药问题为多重原因混合作用引起。

4 TG治疗MDR-AB的安全性

近年来国内外在治疗MDR-AB感染对TG的应用较为广泛,大量临床试验提示TG安全性对比其他药物无明显差异。在2010年、2013年FDA对TG发出两次警告,提出当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时,TG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有更高的死亡风险。其数据来自Freire等[45]进行了一个随机双盲、Ⅲ期多中心临床试验。但通过对该数据的全因死亡分析提示,高死亡率应归因于感染及潜在并发症,而不是TG的使用[46]。台湾地区一项关于XDR-AB感染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当TG的MIC>2 mg/L,TG联合多黏菌素E组14 d死亡率高于碳青酶烯联合多黏菌素E组[47]。Ni等[48]系统回顾显示TG治疗MDR-AB感染时,微生物清除率低,同时延长了住院时间。

5 展望

早期有效抗生素的使用是保证MDR-AB感染存活率的关键,不恰当的初始治疗导致更高细菌浓度,致使死亡率加倍,即使48 h内补救性使用TG,仍可使死亡率由88%降至38%[43]。文献报道感染与定植比例为1∶3.5~12.0[49],但在临床工作中难以区分定植与真正的菌株感染,需要依靠有意义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及感染指标等证据支持。

当前对MDR-AB敏感型抗生素匮乏,TG及其联合用药组合,在保证较高治愈率的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为临床MDR-AB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案。目前在TG的合理用法用量及其联合药物配伍选择方面,仍然缺乏基于PK/PD的近一步研究,希望能有更多临床及实验室证据推动TG在MDR-AB感染的合理用药,使药物提供最佳疗效的同时,保证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最小化。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外排舒巴坦菌素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伊维菌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胶东国际机场1、4号外排渠开挖支护方案研究
工程与建设(2019年3期)2019-10-10 01:40:36
外排体促进骨再生的研究进展
三排式吻合器中的双吻合钉推进器对
硫酸黏菌素促生长作用将被禁
广东饲料(2016年6期)2016-12-01 03:43:24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2∶1)有关物质的测定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33例疗效观察
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一模一样,还是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