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社区教育探讨*

2019-03-17 09:19唐晓明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流动人口社区

唐晓明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北仑分校、北仑区社区教育学院 科研处,浙江 宁波 315800)

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为社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多样性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使社区教育在发挥教育社会功能和本体功能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社区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社区教育除了在系统构建、品质提升方面存在一定距离外,目前还面临着人口流动对城乡社区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挑战。但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社区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教育差距,加快社区教育均衡发展进程。

一、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社区教育的背景分析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扩张,人口流动的频率也不断增强。流动人口(Recurrent Population)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学习为目的异地居住的人员。国外一般称为人口流动。目前我国流动人口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的流动人口多为农业户口的居民,但现阶段的流动人口特征更加复杂。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加快推进以及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趋势增强,中心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对流入地社会的各个层面建设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就城乡社区教育发展而言也是如此。但分析当前各地社区教育对象不难发现,每个社区教育项目从启动、调研、设计、实施、检查等程序上看,项目施惠者或参与者基于限定的地域和固定的人口,流动人口则成为社区教育的边缘群体。在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人口的净流入正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流动人口成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社会管理和教育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尽管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流动人口因其分布和结构特征与常住人口存在较大差异,往往很难受到社区教育的辐射和影响。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流动人口社区教育,提高社会和本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关注度,增强他们通过参加社区教育获得技能和幸福指数而产生的幸福感,对社会整体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升以及社会稳定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与社会治理的目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社会工作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平等地享受有社会福利。”[1]

二、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Social Work),亦称社会事业,是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服务工作的简称。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相对于医学关注人类生理运作,心理学关注个人心理现象,社会工作的焦点是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能适应所在的社会环境脉络,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的能量,及创造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社会条件,以预防或舒缓社会问题。学习型社会建设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和贡献,流动人口自然也不例外,为此,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社区教育尤为重要且必要。

(一)流动人口社区教育边缘化急需社会工作服务介入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主要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快速扩张的结果。在很多城市,流动人口基本租住在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他们的居住场所围绕着工作场所经常发生变动。这种居住的不稳定特征为社区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尽管社区教育属于大众化教育,但各地在推动社区教育过程中基于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的缘故,在确定社区教育对象时主要还是以户籍人口和固定居住人口为主,而流动人口往往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很难被纳入年度社区教育统一规划的教育对象中。因而,在当前社区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还比较缓慢且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还较为滞后的前提下,流动人口社区教育需要发挥社会工作“助人”优势,为流动人口提供切实的教育服务,使流动人口在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获得实质性的帮助,无疑有利于流动人口“不流动”或“减少流动”,增强社会的稳定因素,推动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

(二)流动人口稳定和就业等方面需要发挥社会工作整合的优势

社会工作具有利用整合、协调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能更好地为流动人口社区教育提供实效性服务。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依法对相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协调,实现公共资源在“助人自助”上的有效利用,促进社会的自我规范、自我调节、自我稳定;二是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利用自身资源,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鉴于流动人口的结构和居住特殊性,仅仅依靠政府服务往往在渗透力上显得后经不足,这时候就需要社会资源进行及时弥补。社会工作服务触角也可以深入到各个角落,在流动人口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和运用上能发挥其他机构无法胜任的作用,因此,政府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在流动人口社区教育上能做到相得益彰,使流动人口在就业和稳定上获得实质性的帮助。

(三)流动人口素质提升需要社会工作理论作指导

我国当前的流动人口主要包括农民工,也包括户籍为城市但长期在户籍地之外城市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的居民。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口变动频率较低,农村、城市人口维持较为稳定的比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49年至1978年的近三十年间,中国城镇与乡村人口的年平均变动率仅为0.25,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呈现农村人口向城市快速迁移的现象,且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流入地以城镇为主,如2012年流动人口2.3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7.4%。这些人口中的大部分无技能、文化程度低。《宁波市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底登记的外来人口429.84万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2.94%,无劳动技能占73.59%。[2]提高流动人口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投入,社会工作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理论优势,发挥重要作用。与基于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的流动人口工作不同,社会工作有着其专业的理论,如社会支持理论、优势视角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一般系统理论、人际需要理论等。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增强流动人口的信心,获得来自各个层面的支持,而且可以帮助流动人口发现其自身的优势,为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培养和专业提升的路径打下基础。同时,社会工作通过系统地解决流动人口在进入学习和工作地区之际遇见的一系列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所在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社区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建设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从表象上看,社会工作仅仅是为他人提供帮助,工作性质简单,似乎只要掌握施助资源,任何人都能胜任。但从本质上看,社会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从事这样工作的人员需要通过系统的培养或培训才能担当,毕竟受助者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工作过程的持续性、工作场景的多变性使社会工作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很难顺利地开展工作。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各个年龄层次、各类不同人群受助者的需求。以老年人为例,民政部发布的《老年社会工作指南》界定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包括救助服务、精神慰藉、社区参与、老年临终关怀等,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服务内容涉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专业领域。因此,加强对现有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和培训的方式提升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队伍的社会工作能力,对于规范流动人口社区教育,使流动人口获得持续、稳定的教育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比较多样化,如师资队伍、管理员队伍、志愿者队伍等,要充分挖掘这支队伍中具有社会工作潜质的人员,鼓励他们从事流动人口社区教育工作。其次是组建金字塔型社会工作者队伍。塔顶为县(市、区)级专业社会工作者,需要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一般由2-3名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本区域流动人口社区教育的规划制定、教育研究、整体部署、工作指导等;中间层为街道(乡镇)级社会工作者,各街道至少有两名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组成20名以上中间层工作者队伍;基础层为各社区(村)级社会工作者,组建若干人构成的基层社会工作者,人员多少根据所在区域流动人口规模确定。

(二)立足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作为一种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强调以正面、积极、优势的视角去看待案主及其处境,挖掘潜藏在案主及环境中的资源和能力。与常住人口相比,流动人口在很多方面处于劣势,如自身教育水平和子女教育、从事的职业和家庭人均收入、社会地位和个体形象等。但从主体特征和发展角度看,流动人口吃苦耐劳、上进心强、适应性强,有意愿也更有能力提升自己和建设幸福家庭。而且流动人口来自全国各地,相互之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能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流动人口虽然可能面临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较多难题,但从优势视角出发,流动人口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力量,“优势视角的核心动力恰恰是振奋人心的希望,它可以发现个人、家庭或群体的幻想和梦境。环境、噩运、不幸的决定、处于生存边缘的生活以及脆弱,当前可能令人喘不过气来,但是,正是这种摇曳闪烁的可能性的光亮,能点亮希望的火焰,激发出积极改变的动力。”[3]基于这种理念,学校和社区应分析流动人口的现状和优势,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服务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及实践,帮助流动人口获得实质性的支持、挖掘自己的潜能、发展多边人际交往、热衷于社区义务活动、被认同和赞赏等等,使流动人口在观念转变和身份认可中养成信心、坚定理想,从而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社区教育各种活动中。

(三)满足流动人口教育需求

需求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动力,无论是何种服务都离不开需求根本。社区教育活动中,如果流动人口参与率不高,除了信息缺失、时间空间限制、关注度低等原因外,更多的时候则是活动内容和形式对流动人口来说没有关联、活动与其需求匹配不够。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以需求导向,深入流动人口中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了解流动人口对当前社区教育活动的看法和评价,掌握流动人口在社区教育课程设计、活动形式、服务支持等方面的愿景,同时需要发掘、整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公共场所等在内的各项资源,基于就近原则积极寻求资源的结合点,形成完善的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社区教育资源网络体系,为流动人口教育需求达成创造便利的条件。此外,还需要在社区内建立需求反馈机制,以便于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根据流动人口对各类活动和需求满足度的反馈进行服务内容和形式的修正,这样有利于介入工作不断趋向完善,也使流动人口融入社区、融入社会的结果更加完美。

四、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社区教育的工作方法

(一)个案工作介入

流动人口社区教育个案工作方法是将个案工作的技巧、方法和价值理念应用于流动人口个体或家庭教育服务的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介入的前提条件是承认案主的主体性。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4]也就是说,个体实践活动决定了他的主体性特征,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基于案主的社会实践、生活实践,通过一对一、面对面地对流动人口个体或家庭进行服务,指导和协助他们参加学习或社区活动,激发他们在学习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谋求创造的潜能,以适应居住地的社会发展需要和生活环境需要。个案工作介入流动人口社区教育服务时可采用挖掘潜质、赋权增能、个案管理等方法。挖掘潜质方法用于个体处于迷茫而产生消极、悲观时期,这时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通过鼓励、引导案主发现自身的潜质,帮助案主利用优势实现发展;赋权增能方法用于个体感到无力时,社会工作者应用各种策略、方法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能通过学习有效技能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发展;个案管理方法可以将有关的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内容进行整理,在服务者和案主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

(二)小组工作介入

流动人口社区教育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者根据不同个体的需要建立不同的社会群体组织,利用群体动力和群体工作策略、方法开展的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导小组成员彼此间经验共享、感情支持和互相讨论,一方面培养个体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开发流动人口的人脉资源,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所在地社会生活中;另一方面引导小组成员在共同学习和互动交流中获得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鼓励他们投入到所在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小组工作介入流动人口社区教育可以采用个体目标方法和个体交互方法。个体目标方法关注的重点是社会发展目标与小组成员现有能力及水平之间的距离,社会工作者以社会发展目标为导向,指导小组成员及个体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及目标达成计划,从而根据计划来实施相关的学习活动,最终目的是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和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个体交互方法是在关注流动人口个体的同时也关注其周围的环境,小组是每个个体的重要人际网络资源,他们相互之间通过共同学习和交往、交流形成凝聚力,最终形成资源共享的小组目标。

(三)社区工作介入

流动人口社区教育社区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者根据社区现状和人口结构特征,以社区活动为载体、以社区服务为手段,帮助流动人口获得社区活动经验、享受社区服务成果,以及与他人和周围环境达成有效的调适,最终促进个人获得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社区工作方法对象以居民集体为主,适用于流动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时需要有“整体主义”观念,“应该视其为一个整体,而不应该将它们分裂成各个部分,然后对部分做一个详细的研究。”[5]由于社区内居民工作、生活存在的差异性,因而介入时间的不确定性、介入过程的漫长性是社区工作方法的最重要特点。为此,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之前需要完成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调研和分析,了解流动人口的教育需求和成长愿景,分析社区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其次是规划和设计,根据调研结果进行教育活动规划和设计,制定符合社区居民集体愿景的活动项目;再次是组织和协调,对设定的活动项目进行精心组织和运作,并从活动参与率、活动过程及成效等维度,研究活动的存在价值和实践契合度,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协调和再调配,最终形成理想型的满足社区流动人口集体需求的教育项目。

流动人口是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不可缺少的贡献力量,但工作的不稳定性和居住的移动性为他们自身的发展增加了很多未知数,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进程。运用社会工作手段,从教育的视角助力流动人口的个体发展,使其在社会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当前社区教育肩负的职责。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社区教育,既缘于自己的崇高使命和专业责任感,也与现阶段国家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但最重要的则是通过专业介入提高流动人口社区教育效果,帮助流动人口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流动人口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