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9-03-16 03:22陈佼陆一新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29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陈佼 陆一新

摘   要:《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德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必要性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并探讨了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以期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水污染控制工程  教学改革  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0(b)-0191-04

Abstract: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is the cor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is course.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ways to realiz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is cours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百年大計,教育为本。作为立国之本,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师说》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将“传道”放在首要位置。一门课程通常包括了知识的、方法的、德育的功能,这三个功能只有协调统一,方能真正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1]。其中,德育的功能就相当于古人所说的“传道”,即“立德树人”,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德才兼备”,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课程思政”的理念应运而生,然而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多注重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改革,却忽略了专业课德育的重要性。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的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成为当前高校教师亟需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最核心的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价值塑造都有着重要影响,应是“课程思政”的先行示范。鉴于此,笔者将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探讨课程思政教育途径,以期为该课程更高层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1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讲话中提到“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明确了“立德树人”和“德育优先”的教育观。习总书记还提到“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明确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糅合到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贯穿到每一堂课中,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促进我国高教事业的持续蓬勃发展,而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成为“立德树人”道路上的铺路石,成为更高层次课程教学改革的助推剂,更成为打造“金课”的必要元素。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以90后和00后为主体,在新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高等教育面临各类挑战,更多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对其产生的影响超过了思政课,思政课的开设已很难满足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推进“课程思政”成为大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此。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我国环保技术领域的主干力量,肩负着为祖国环保事业做贡献的责任和重担,思想政治教育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必不可缺。《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若能在该课程中注入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德育功能,对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经之路。

2   挖掘《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才能真正发挥这门课程的思政功能。笔者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几个方面挖掘《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而“课程思政”应当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

以《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例,在讲授“生物膜的组成”知识点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组成包括了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藻类及肉眼可见的虫类等,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各类生物在生物膜中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才实现了污水的高效净化,从微生物体系的“和谐”延伸到社会的“和谐”,让学生认识到“和谐”的重要性。在讲授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时,可以适时穿插介绍一些我国环保领域专家的事迹,例如郝晓地教授在国外求学期间时刻心系祖国,关心国家大事,闲时则写一些国外所见所闻寄到国内报刊发表,并仅用了两年时间完成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被校方评价“中国人真能干”。郝晓地教授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毅然选择了回国任教,为我国水处理领域带来了最前沿的理论与技术,推动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研究水平快速与国际接轨。类似的案例不止于此,这些颇具“爱国”情怀的事迹,不仅让学生懂得“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授“污水排放标准”时,可以补充介绍我国污水排放的现状,并深入剖析在有排放标准的情况下存在的“偷排”现象,进而提及水处理行业的“诚信”问题,让学生“以诚信为本”,做一个诚信环保人,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完善学生的价值观。

2.2 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通过“课程思政”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获得人生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促进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立志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补充介绍我国水处理行业在起点低、起步晚的背景下,如何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史,介绍我国在生物脱氮除磷、水环境治理新材料、膜技术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绩,从中展现我国科学家坚持不懈、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精神,他们正是有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才能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技术瓶颈,立足于世界水处理领域。让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2.3 生态文明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通过“课程思政”,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可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例如,在绪论课中教师可通过介绍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福建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事件、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广西镉污染事件等,展示水污染的危害,让学生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内涵;在讲授“城市污水回用”一章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调研活动,了解学校师生及周围居民的用水情况,普及科学用水的方法,倡导节约水资源,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在讲授“污泥的处理与处置”一章时,引导学生思考水污染产生后是否能够完全消除,让学生在思考中明白保护水环境既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又要特别关注水污染治理中的二次污染问题,注重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防治结合共创良好的水环境。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水处理知识,更加自觉地爱护大自然的水,更加积极地参与水环境保护,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2.4 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挖掘能提升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思政元素”,对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帮助。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与环保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其中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密切相关的职业包括污水处理工程师、水质检测员、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师等。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水处理专业技能,在职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积极向上的职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既能做到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又能做到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强调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成为“状元”的前提条件;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水处理行业动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环保工作者;在学习、培训和实践的每一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意识、执行力等,综合提升职业素养。

3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

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根据《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特征,笔者从教师修养、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讨论了践行“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

首先,教师修养是保障课程思政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思政”的一道主元素,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可以感染学生,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4]。因此,要做到“课程思政”,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其次,与时俱进是维系课程思政教育生机活力的秘诀。任何知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也会随之变化。“课程思政”应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政策导向、政治导向,教研室应适时组织修订《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同时任课教师在教案中要适时展现最新的“思政元素”,与时俱进,确保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此外,教学方法是促进课程思政教育高效实施的手段。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育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传播“思政元素”,例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问卷调查法等;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媒介来传播“思政元素”,例如课堂多媒体、微信公众号、云课堂等;还可以借助创新创业实践课、课内实验以及第二课堂等,对学生开展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教育深入人心。

4  结语

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集知识的、方法的、德育的功能于一体,既实现了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又提高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培育出有坚定政治立场、有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和扎实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郭杰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1-6.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 郭丽,周志强,陈立钢,等.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4):31-34,89.

[4] 刘艳华.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以有机化学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27,29.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