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胡洋 汤涛
摘 要:体适能英文是“physical fitness”,意思为身体有足够的活力进行日常工作,并有足够的精力享受闲暇活动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其实就是身体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体能和体质健康现状和高校体育选项课开设存在的问题,通过驱力理论和阶段行为改变等理论,对高校体适能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进进行思考,提升体适能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关键词:体适能 驱力 阶段行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074-02
1 驱力理论
驱力理论又称驱力还原论、需要满足论。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者障碍,所以,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驱力理论,个体进行某项活动或行为的努力程度将取决于个体由于匮乏状态而产生的内驱力及由观察、学习或亲身经历所获得的关于这一活动的或行为的效果体验,如果过去的行为导致好的结果,人们有反复进行这种行为的趋向,过去的行为如果导致不好的结果,人们有回避这种行为的倾向[1]。
这一理论假设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得到验证,研究表明把驱力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和体育锻炼的价值并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这二者有很高的相关性,这也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功能的认识是影响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良好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
2 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国家一直关注青少年健康与发展,但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些负面理念与影响及网络时代的负面效应,使得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以2018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为例,2018年体测数据:达标率情况77.06%。其中及格率为65.57%,良好率为9.61%,优秀率不到2%,不及格率达到20%以上,如表1。
单项:肺活量、50m、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达标率高,均在80%以上,1000m、800m、引体向上达标率低,尤其是引体向上,2018年达标率情况:大一为11.87%,大二12.06%,大三为7.39%,大四为5.46%,如表2。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良好率和优秀率非常低,在力量和心肺功能等方面更为突出。虽然仅以一个学校为样本,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但就近年来全国高校总体学生体质测试情况看,虽然达标率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要高出近10个百分点,但优秀率和良好率并不好,与教育部优秀率达到60%以上还相差甚远。
3 高校体育师生比及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
《高校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增强大学生体质的意见(初稿)》中指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为1∶280[2]。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不断增加,有的学校一届就招收5000人以上,很多学校都存在体育师资力量不足,体育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基于师资不足的现状,据访谈安徽省部分高校,他们为了解决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大力开设球类选项课,班级容量由30人扩大到60人,甚至更多。课程内容单缺乏灵活性,球类运动可以更好地放羊,教学形式刻板,缺乏吸引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课程上连基本的技术都难以掌握,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体适能素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有的学校为了解决师生比失调问题,使得每个项目每学期安排不足8学时,学生很难掌握某些基本技术动作,也很难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功能,更不用说通过该球类项目来提高学生的体质。还有学校为了解决师资不足,通过所谓俱乐部来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往往一个俱乐部有几百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形式如何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4 体适能课程实施方案
4.1 体适能概念
体适能是Physical Fitness的中文翻译,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提高体能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敏捷训练、力量训练、爆发训练强化身体体能[3]。
4.2 体适能在高校实施情况
由于人们的误区,认为体适能是一个速度、耐力、力量和柔韧性等身体活动的能力的學习与提升,就必须以田径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以田径的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为教学重点,而忽视了学生体能的训练与提高。因此,很多学校体适能课程设置数量少,学生选课也少,失去了体适能课程本来的价值。
4.3 驱动理论的启示和体适能课程效果
根据驱力理论,学生在体适能课程学习中得到效果体验,他们才会有兴趣去反复进行这种好的行为趋向,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因此体适能课程设置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体适能教学内容要以健康体适能锻炼方式为主,而不是田径技能的教学,主要教授与健康体适能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氧运动、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心肺功能等锻炼,具体每节课可以安排3个阶段分组教学内容。准备阶段:用侧身跑、高抬腿跑,后蹬腿跑及神经激活、“伟大拉升”等动作。课程阶段(分组练习,3组):简单负重、弹力带抗阻练习;垫上组合练习,如两头起、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登山跑等;器械练习:罗马椅、哑铃、壶铃、单双杠等。结束阶段:慢跑、间隙跑、往返跑、追逐跑、加速跑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锻炼的主体,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中得到体质锻炼和提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组织者和指挥者,而不再是技能的教授者和担任教学的中心角色。按照上述体适能课程改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2018年大一新生春季学期10个班280人实验教学,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不但没有对体适能课程有抵触心理,相反,他们在课程中收获了健康锻炼了的积极体验,不仅积极参加课程内容练习,并在课下有计划地进行体质锻炼,将科学锻炼手段和方法带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后续跟踪调查,有75%左右的学生认识到体适能锻炼的价值,并自觉坚持每周锻炼3次或以上,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在2019年6月底学期结束时,我们对280名选体适能课程的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并将结果与2018年进行了对比,发现参加一学期在驱力理论指导下的体适能课程后,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尤其在引体向上、1000/800m、立定跳远及50m、坐位体前屈等项目均有明显提升(详见表3)。
5 结论与建议
驱力理论对体育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体适能课程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模式,把国家体质测试内容标准作为体适能教学内容设计的指导和方向;体适能分组教学和分时段、模块练习,可以扩大课堂容量,避免师资不足之放羊式教学;学生兴趣导向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锻炼兴趣,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赵猛.体适能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5(3):145-147.
[3] 张迎春.台湾学校体适能政策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2019(1):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