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理论中的混合组织:一个案例研究框架

2019-03-16 03:20胡锴
关键词:类别逻辑混合

[摘要]混合组织从事具有分歧或相互矛盾的活动,追求多重而冲突的目标,并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混合组织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流行,并得到组织和制度主义学者的重点关注。本文梳理了制度理论视角下混合组织的案例研究文献,总结了组织要素在宏观、中观、微观和跨层面上的混合方式,归纳了混合组织在战略、组织结构和实践、组织成员个体行为等方面的管理策略,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两大特征,即意识到混合组织存在的复杂性、呈现了混合组织创设条件与环境响应的多样性,并提出了混合组织的案例研究基本框架。未来的研究应遵循制度理论的核心主张并积极回应其重点关切,注重深入挖掘混合组织复杂性的潜力,关注制度压力在塑造混合组织时的作用,分析制度因素对混合程度以及混合组织表现的影响。

[关 键 词]组织混合化  制度复杂性  制度逻辑  组织类别  组织身份  制度多元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成果与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技术”(朱雪忠主持,编号为2017YFB140110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锴(1981-),男,山东金乡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科技服务企业的组织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9)06-0037-11

一、 引言

制度理论是研究社会秩序(social order)基础的理论,制度学者的课题是解释社会秩序随时间而建立、维持与变迁的过程。?譹?訛?譺?訛?譻?訛制度分析广泛地发生在社会科学领域,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主要是社会学家热衷于社会秩序的议题,最近管理学派的组织学者也加入到这一课题的研究。究其原因,组织已经成为社会结构的主要类型之一,特别是一些公共机构、企业等重要的组织结构被越来越多地视为腐败与无效的时候,组织制度学者关心制度的方法对组织研究的作用,即什么样的行动可以优化或者破坏组织的功能。?譹?訛

混合组织(hybrids)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流行,其既可得到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的安全保障,又体现了私营企业(private sector)的冒险行为,同时也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譺?訛对混合组织较为普遍的定义认为,其从事具有分歧或相互矛盾的活动,追求多重而冲突的目标,并通常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譻?訛近20年来,在解决诸如科技创新、教育、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复杂问题时,混合组织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得到组织和制度主义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譼?訛

然而,混合组织却为制度理论带来了难题。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m)理论的核心命题是组织面对制度同构(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的压力,必须遵守制度化的模板,以获得生存所需的合法性。?譽?訛这似乎无法解释混合组织合并看似不相容元素的能力,?譾?訛例如小额信贷组织结合了服务贫困人士和商业银行的元素,?譿?訛面向工作整合的社会企业(social ventures)结合了帮助失业人员和商业运作的元素,?讀?訛医学院校结合了医疗保健和学术研究的元素,?讁?訛生物技术公司结合了科学和商业的元素。?輥?輮?訛不管是出于战略选择还是环境约束,结合社会、专业、商业等需求的组织变得越来越普遍,不同领域的组织都把差异甚至是相互竞争的需求纳入其核心。因此,混合组织显然不适用于组织形式或制度领域的既有类别。

混合组织最大的问题是其受到相互矛盾制度压力的冲击,而可能呈现的混乱性,这意味着组织的内部运作很难被理解,组织的行为也很难预测。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学者们从不同层面研究了核心组织要素(core organizational elements)的混合,分析混合组织应对内部紧张关系、不同外部利益相关方期望的策略,并从增加组织生存合法性、资源获取途径、创新能力等角度证明混合能够使组织受益。?輥?輯?訛?輥?輰?訛

混合组织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也有广泛存在。然而,对于混合组织为什么得以兴起?混合组织面对哪些挑战?组织具有哪些核心要素的混合方式?应该如何管理混合组织等一系列问题,尚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梳理。因而,未能将组织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派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探寻混合组织的文献综合纳入一个研究框架内,因而缺少全面观察混合组织研究的视角,以及对研究进展和后续研究方向的理解。本文以混合组织的案例研究文献为基础,评述组织要素在不同层面上的混合方式,总结混合组织的管理策略,归纳混合组织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展望未来研究。

二、 组织的混合方式

组织混合化可根据核心组织要素的混合方式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基本层面。宏观层面上,倾向于将混合组织定义为结合了多种社会逻辑依据(societal rationales)的组织,以制度逻辑理论视角为代表;中观层面上,一般将混合定义为组织形式的组合,以组织类别(category)视角为代表;微观层面上,则将混合视为组织或组织成员多重身份的结合,以组织身份(identity)视角为代表。同时,三个基本层面的概念之间也有联系。以下阐释各个层面中不同视角的理论基础与典型研究。

(一) 宏观社会层面

新制度主义理论不同于早期制度理论对组织的观点,其关注外部社会群体施加于组织的价值和期望,而不是把组织看作由其成员和领导人赋予意义、价值和合法性的机构。在这个转变中,分析的主要层次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场域和组织网络,重点是在组织之间传播的规范和实践。这种扩散的结果之一是出现了制度逻辑视角,它定义了社会和經济生活不同领域内的“游戏规则”。

在制度逻辑的开创性工作中,Friedland和Alford强调社会由不同的领域组成,每个领域由一个独特的制度逻辑支配(例如家庭、国家、教会、市场、公司、专业),这些领域经常重叠,使得个人和组织面临多重制度逻辑。?譹?訛在随后的20年中,制度逻辑的观点有了较大进步和转变。在保留新制度主义文化强调的同时,制度逻辑又强调文化分化(cultural differentiation)和多元主义(pluralism),而不再局限于同构理论。在回顾和综合了制度逻辑的理论和研究后,Thornton 和 Ocasio首次提出了该理论的五个关键原则:嵌入式能动、作为交互制度系统的社会、制度的物质与文化双重基础、制度多层次性和历史权变性。?譺?訛随后,Thornton又在其主编的专著中进一步发展了理论,重点包括建立微观基础的跨层次模型,在社会层面上重新构建典型的制度逻辑类型,强调制度逻辑在组织和组织场域两个层次上的实践。制度逻辑视角的研究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制度理论研究的主流。?譻?訛

制度逻辑是“社会建构的物质实践、假设、价值观、信念和规则的历史模式,个体通过这些模式生产和复制物质生活资料,组织时间和空间,并为他们的社会现实提供意义”。?譼?訛每一种制度逻辑都提供了一套隐含的假设和价值观,其定义了组织适当的行为和取得成功的方式。因此,制度逻辑视角对混合组织的研究倾向于认为,组织中被混合的元素涉及信仰与价值,而这些元素是无法从组织外部特征中观察到的。进一步地,混合組织是与多个组织场域或社会逻辑相关的组织,属于拥有不同价值和实践的实体。

早期研究趋向于关注混合组织场域上的多样性,研究从一个主导逻辑到另一个逻辑的过渡领域,以及一个场域内多个逻辑的持久存在。例如Thornton发现了1958年到1990年美国高教出版行业主导制度逻辑的变迁,导致了市场要素对企业混合组织结构的决定作用逐渐增加,而主编专业要素的决定作用逐渐下降。?譽?訛Dunn 和 Jones对1967年到2005年医疗行业的观察中发现,整个行业是由护理和科学两种逻辑构成的,并由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利益所支持,各种逻辑产生了一种竞争的张力并持续表现在医疗教育体系中。?譹?訛Battilana和Dorado研究了玻利维亚的两个商业小额信贷组织,其作为一种新型的混合组织,要在帮助穷人的发展逻辑以及获取足够利润来支持业务的银行逻辑之间取得平衡,面对建立和维持组织混合性的挑战,组织需要在内部处理由多个制度逻辑所施加的要求。?譺?訛

在认识到场域内多个逻辑持续存在的基础上,学者们试图了解多元制度逻辑下的组织含义。Santos等研究了依靠商业模式追求社会使命的混合组织,从价值溢出水平和“客户—受益人”之间的重叠程度两个关键维度,划分了四个社会企业混合组织的类型,包括市场型(market hybrids)、调和型(blending hybrids)、桥接型(bridging hybrids)和耦合型(coupling hybrids)。?譻?訛

(二) 中观组织层面

从中观组织层面来看,混合主要来自基于组织形式的视角(form-based perspectives),强调混合组织将不同形式组织起来(organizing)的过程,其中以“类别”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不同于将混合定义为各种形式治理、所有权和控制的结合,类别研究将混合组织理解为两个或多个社会建构的类别或原型(prototype)中元素的组合。

在词源学上,类别 “category” 一词来自古希腊文中的“katègorein”,其意思是在广场上进行公开辩论,并在公众监督下达成共识。?譼?訛类别是关于具体研究对象认知一致性的界面,代表了观察与评价组织的社会群体对于组织特征的共识。类别具有认知(cognitive)的成分,Zuckerman发现资产市场中分析师们更倾向于认可具有可识别行业类别的公司。?譽?訛此外,类别还包含了语义内容(semantic content)和关系(relationship)的成分,其在制度维护和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类别是所有交际事件之间的纽带,没有类别作为“标签含义上的社会一致性”,就无法达成制度共识和各方面的交换。?譾?訛

类别研究的前提是当类别被组织明确标记的时候,外部社会群体在市场和社会中才可更好地引导。而对于类别的跨越和扩展者来说,一般会使社会群体对其身份、提供的产品以及如何开展多任务工作产生诸多困惑,因而受到较少的关注和正面回报。?譿?訛组织越是偏离现有原型的类别(prototypical category),或者从不同原型获得的类别特征越多,则社会群体产生的认知模糊、身份模糊和能力模糊就越多。

因此,在类别研究视角下,一般将组织的混合视为结合了多种组织形式的类别特征。组织形式的类别描述了组织是什么、组织应该是什么或组织做什么,类别的特征类似于遗传代码中的一组信号或者刑法典中的一套行为准则。社会群体基于这些特征对组织进行分类,并产生对于组织行为的期望。?讀?訛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内出现许多混合组织的类别研究。例如,纳米技术初创公司整合了“科学”和“技术”两个不同类别的特征:社会群体希望“科学初创公司”专注于基础研究,雇佣科学背景的管理人员并与科学界保持联系;相反,社会群体希望“技术初创公司”专注于应用研究,雇佣技术商业化的专家并开展商业导向的合作。混合组织通过混合这两个类别特性来满足不同的期望。?譹?訛

另一研究视角涉及组织在面对混合产品市场时所面临的结果。虽然一些研究发现混合类别的组织可能会受到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惩罚,?譺?訛但是也有研究表明类别跨越可以通过创新和差异化竞争而获得积极的结果。类别跨越降低了组织产品的吸引力和整体适应性,但是却为获得卓越的市场成功奠定了基础。例如,Hsu等研究了美国电影产业内类别的演变,认为电影制片公司在坚持现有类别传统与创新必要性之间存在紧张的关系,公司要遵守既定的产品类型约定,使其在产品制作上既具有规模经济性,又在产品销售等方面具有一定保证;同时,公司还意识到需要不断创新,定期制作不同类型的影片,为观众提供多种美学特征电影产品,以满足观众对创意元素的需求。?譻?訛

(三) 微观个体层面

身份研究是从微观层面研究混合组织的主要视角。从身份的角度来看,混合组织是具有多个身份的实体,而这些身份通常意义上是不会结合在一起的。?譼?訛传统上,新制度主义学者倾向于关注组织场域或产业层面上的宏观力量,如何具有组织的同质化效应,从而导致场域内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似性。与新制度主义者相比,组织身份研究者一般集中于较低层次的分析,即组织内成员和组织的独特性。组织身份的工作突出了组织内部的微观过程,显示了多种行为如何被组织独特的、中心的和持久的属性所引导。

组织身份不仅代表组织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还代表组织的属性或特征(组织是谁)与其核心实践或行为(组织做什么)的结合。?譽?訛尽管身份可以从一个组织对一组特征的要求中产生,但它也可以被外部社会群体所引导。这些外部社会群体将身份特征应用到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而创建社会群体对于组织行为的期望,满足这些期望也有助于组织的合法化。?譾?訛

身份理论与制度理论中制度化的关系是丰富而复杂的。例如:在早期的制度领域,身份的产生被认为是制度过程的结果;?譿?訛后来学者研究创业活动的出现,特别是在新领域和新市场类别中,显示身份形成还可能是制度化的原因;?讀?訛此外,身份也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机制,其推动制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建立、维持和变迁。?讁?訛

身份视角的基础研究证明了混合身份组织的存在,即组织内不同子群(sub-groups)保持各自身份,强调混合身份可能作为子群之间冲突和争论的来源,例如Glynn描述了亚特兰大交响乐团的音乐家和管理者之间的冲突,音乐家将组织视为一个艺术实体,管理者将其视为一个经济实体,混合身份是矛盾的根源,当工资谈判激化矛盾时导致音乐家罢工以及音乐导演被迫辞职。?譹?訛近来的研究也证明组织可以利用拥有多重身份的成员来调和不同单元的冲突,弥合组织成员在价值观上存在的差异,从而产生组织认同。?譺?訛Wry和York发展了一个基于身份理论的理论模型,解释社会企业家在创建组织时如何感知竞争逻辑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混合不同的逻辑。?譻?訛

另外,具有多样性身份的混合组织是否能够长久维持也是有争论的议题。一些研究认为身份来自外部定义的类型对组织成员的要求,因而混合身份是相对固定和持久的。?譼?訛采用这种身份视角的研究强调,组织往往属于多种类型,导致多个相互冲突的身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例如一些社会企业长久以来将强调文化原则的规范身份与强调经济原则的功利主义身份结合起来。?譽?訛另一些研究认为,混合组织身份不是相对固定和持久的,而是由成员通过感觉加工和感觉给予过程动态构建的,倾向于将多个身份描述为暂时的和过渡性的。例如Clark等描述了在两个医疗机构进行合并过程中多重身份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组织身份的多重解释导致了一个过渡身份并逐渐融合成统一的身份,反映了成员对合并后组织的共同理解。?譾?訛

(四) 跨层面

上述宏观、中观、微观三种组织要素混合的方法,分别涉及混合组织的社会逻辑、组织形式和组织身份的概念,但不同层面的概念却是相互关联的,现有文献也试图跨越不同层面将研究视角进行融合,深化了对组织混合方式的理解。主要的跨层面混合方式包括三类。

第一,组织的类别或原型通常嵌入在特定的制度逻辑中,从而在“宏观—中观”层面提供了将社会逻辑与组织形式混合方式联系起来的可能性。混合组织不限于混合市场和社会逻辑的组织,它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包含国家和市场等社会逻辑要素的公私伙伴关系、?譿?訛包含医疗保健和学术逻辑的医学院校?讀?訛等。Tracey等研究了英国社会企业家为雇用无家可归者建立的一个新型组织形式,其试图弥合营利性零售逻辑和非营利性贫困者支持逻辑之间的冲突,揭示制度逻辑与组织形式之间的复杂关系。?讁?訛Pache和Satos研究了法国工作整合社会企业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雇用长期失业者生产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是结合了社会福利和商业逻辑的混合组织。研究强调混合组织通过选择性耦合(selective coupling)从不同逻辑中抽取元素,将组织的规范性结构与操作性结构有机融合,以系统的方式组合竞争逻辑,从而减少了逻辑之间脱耦(decoupling)或折衷(compromising)策略的风险。?輥?輮?訛

第二,学者已经认识到制度逻辑和组织身份之间的二元性,制度可以通过典型化(typification)构建身份,身份也可以通过创业活动而构建制度,?譹?訛从而启发了在“宏观—微观”层面进行组织混合方式的研究。制度逻辑可以赋予组织场域合法性,而组织身份则关乎组织行为的适当性,两者在概念上密切相关。例如Lok注意到制度和身份存在的交叉点,行为主体理解自我身份的特定方式,会影响他们理解和表达制度逻辑的方式。?譺?訛

第三,在“中观—微观”层面上,类别视角可以在概念上连接到身份视角。身份视角下“身份”为组织成员所构建,而类别视角下一个特定类别中的成员(category membership)不是由组织自由选择的,而是主要与外部社会群体所期望的类别成员标准相关联。?譻?訛Gioia等認为类别成员类似于组织身份理论中的组织形象(organizational image)概念。?譼?訛Delmestri和Greenwood研究了意大利一个酒类品牌商的类别定义过程,展示了身份、合法性和组织类别化过程如何在结构上相互关联,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譽?訛

三、 混合组织的管理策略

混合组织孕育于制度环境和个体实践的作用,受到外部社会群体或内部冲突带来的复杂挑战,形成组织要素的多种混合方式,然而持续的混合也为组织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会。

首先,保持对多种逻辑、形式或身份的状态,可以提高组织的合法性,并获得具有竞争期望的外部群体所拥有的资源。例如Wry等发现,纳米技术初创企业只要在科学和技术类别的混合化中强调技术商业化目的,就可以通过获取额外的风险资本融资来增加其资源基础。?譾?訛其次,混合也可能对具有复杂需求的社会群体产生特别的吸引力,例如需要接受不同类型法律服务的客户,其非常看重跨类别组织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譿?訛最后,混合组织内的紧张关系可以激发创造性解决方案。Dalpiaz等说明了家庭用品生产商Alessi有目的地结合附加逻辑来改变产品研发。?讀?訛Jay研究了剑桥能源联盟公私伙伴间的紧张关系,虽然引发了组织的停滞阶段,但也激发了问题解决方案的创新阶段。?讁?訛Hsu等发现混合类型的电影制作公司具有更高的失败率,但也产生了创新类型的电影大片并打破票房纪录。?輥?輮?訛

因此,为了抓住混合组织带来的潜在机遇,学者们借助案例研究等手段,构建了多种层次的管理理论模型,提出了混合组织的管理策略。

(一) 发展组织响应战略

混合组织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使组织受益,其原因在于,针对制度复杂性的战略性参与,使组织能够挑战外部社会群体的既定假设,以及组织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既有模式。

早期研究认为,企业战略的决定因素是权变的,其受到企业寻求与主导逻辑兼容的直接影响。制度逻辑的冲突创造组织变革的压力,当某一制度逻辑占据主导时,它将决策者注意力聚焦于与逻辑一致的事项上,并以这种方式影响企业的战略。?譹?訛Lee和Jay提出了混合型社会企业战略响应的框架,基于客户和员工可持续性价值创造机会的不同,企业的战略反应各有不同,包括一体化反应(收购和整合混合型社会企业,积极分散企业的实践和特征)、员工中心的反应(与混合型社会企业商讨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培养)、顾客中心的反应(在混合型社会企业市场创建品牌或收购以参与竞争)、防御型反应(监控混合组织并维护市场定位)。?譺?訛Dalpiaz等研究了企业战略对于结合冲突制度逻辑中规范性要素的作用,混合组织开发了三种战略来追求不同的市场机会,通過结合工业制造和文化生产的逻辑,产品制造商能够构思出新的价值创造想法,并通过产品设计的创新来加以实现。?譻?訛

(二) 调整组织结构和实践

组织结构和实践调整可以减轻混合组织中的冲突,研究大致可分为基于整合和基于分化的两种调整策略。

基于组织结构和实践整合的策略中,Battilana和Dorado强调了组织雇佣和社会化行为在逻辑结合中的作用,将银行逻辑和发展逻辑结合起来的小额信贷组织,可以通过雇用缺乏经验的员工并对其进行社会化训练以提高经营业绩,而不是雇用具有丰富经验但可能形成竞争的银行家或社会工作者以避免内部冲突。?譼?訛混合组织还可以通过选择性结合不同的逻辑来适应看似不相容的需求。Mair等对70个社会企业治理实践的比较研究发现,许多混合型社会企业试图通过选择性地依附于两种要素来满足社会福利和商业逻辑的要求。?譽?訛

基于组织结构和实践分化的策略中,主要是在组织的子单元中制定不同的逻辑或身份,可以使每个单元更好地与外部相关方一致。混合组织为了解决制度复杂性,在不同的地区或流程中划分各种逻辑,并制定组织实践模式。例如Binder对一个住房提供组织的研究中发现,组织使其“公共部门”遵循与资源提供者相匹配的国家逻辑,但又促使其“家庭部门”更多地关注客户为目标的社会支持逻辑。?譾?訛Voronov等发现,加拿大葡萄酒行业的员工在酒厂审美逻辑和商业市场逻辑之间保持不同逻辑的分离,并将两者都纳入日常工作实践。?譿?訛

(三) 开发组织成员行为

从组织成员个体角度强调对混合组织的管理,其出发点在于,如果个体都可以与混合组织的各个方面发生关联,分歧就不大可能升级为内部冲突,不同子群之间的断层也可以避免。例如,Besharov描述了多元化的管理者如何缓解一线员工之间的冲突,一线员工仅重视混合组织社会或商业一个方面的逻辑,而组织雇佣的多元管理者(pluralist managers)能够开发综合解决方案,并从事消除和例行化意识形态的实践,从而促进了一线员工的组织认同。?讀?訛Canales认为组织可以依赖代表混合组织不同身份或逻辑的专家型成员,例如在小额信贷机构中,当组织拥有一些贷款官员时表现最好,他们是强调标准化的官僚专家和强调灵活性的关系专家。?譹?訛

另外,混合组织内个体的复杂性也创造了许多分歧产生的机会,表现为不同员工之间的断层更加明显,从而为冲突升级提供了较大可能性,因为每一个不同的子群都试图维持其在混合组织中的地位。Battilana等对工作整合社会企业的研究发现,组织可以通过创造协商空间来避免子群之间的冲突,这些协商空间由强制会议和正式程序的组合来实现,使混合组织的工作人员可以讨论并达成一致,从而平衡社会和商业活动的要求。?譺?訛

(四) 采取融合策略

如前所述的管理策略研究多强调稳定的组织战略、结构、实践、成员行为等方式,或者着重于改变不同要素之间的适应性过程。近年来学者们更加强调稳定性和适应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维持混合组织的发展。此外,研究超越将混合组织描述为不同组织要素分化或者整合的实体,开始探索二者的结合,注重解释混合组织特征的动态管理过程,而不再局限于静态的组织混合化视角。

Smets等对伦敦劳合社的研究认为,可持续的组织混合依赖于不同机制组成的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个体和共存逻辑不断产生冲突并且相互依赖。该体系不仅平衡竞争逻辑,而且同时也具有调和或断开逻辑的功能。?譻?訛行为主体在“分段”机制中满足逻辑整合的需求,并在整合时保持对潜在冲突的敏感性,从而平衡了“冲突而互补”的竞争逻辑,结论突破了以往对逻辑的兼容或冲突的二元关注。

Smith和Besharov提出的结构化柔性模型增加了对维持混合组织的理解。?譼?訛研究表明混合组织的一些特征可以区分,而另一些特征可以集成。在对一家成功的混合型社会企业的案例研究中发现,领导者不仅创建了一个集成的组织设计,通过商业活动来追求社会使命,同时在组织内还开发了区别性的角色、指标和基于任务的目标。此外,混合组织要素集成而又富有区别的特征并没有随时间简单固化,其通过领导者的行动不断地予以强化。

四、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 混合组织的研究框架

当代制度理论的优势之一是跨层次分析中的多面性,即从个人行为到组织、组织场域、社会系统、以至于跨国和全球舞台。行为主体和其所处的多层次制度结构是相互依赖的,行为主体一方面被所处的制度结构引导、约束和支持,另一方面制度结构又由行为主体的行动所产生、复制和改变。Scott总结了制度结构中规范的(normative)、文化认知的(cultural-cognitive)与规制的 (regulative)三种元素类型,这些元素在不同的环境中居于优先地位。?譽?訛例如,规范的元素在家庭、宗教团体和协会社团中起着很大作用;在传统社会中文化认知的元素是相对突出的;规制的元素更多地影响市场中陌生人之间和政治系统中对手之间的交易。但在所有这些领域中,有效和稳健的制度框架都可能涉及三种元素的混合,这些元素又与组织内不同工作方式的多种机制相联系。制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开这些复杂系统,解释制度元素及其关联的机制,从而理解制度秩序的建立、稳定与变迁。

從制度理论的角度,看待和思考当今社会兴起的混合组织,新近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特征。

其一是意识到混合组织存在的复杂性。各种类型的制度结构,无论是社会层次、场域层次、还是组织和个体层次,在遭遇到一种新社会逻辑强大而持久的压力时,并不容易被轻易取代。例如一种监管机制的变化带来规则体系和正式结构的变化,而政治、经济和法律的强制手段需要围绕现有场域内的规范信念和文化认知框架而产生作用。现实中,在组织的多种层面上,现有结构往往对变化表现出惊人的抵抗力,或者产生了代表新旧结构复杂混合的新系统。混合组织的建立正反映了此类复杂的动力机制,组织的维持也因而面临外部社会群体或内部冲突带来的复杂挑战。

其二是呈现了混合组织创设条件与环境响应的多样性。对制度主义者来说,起源是组织重要的时刻,一个新的组织实体出现时所处的条件塑造了组织本质。在混合组织的案例研究中,能够看到组织创设时的条件对组织要素混合方式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组织的新制度主义视角对唯物主义的理论霸权提出了挑战和突破,?譹?訛例如早期最为经典的命题——组织的领导更注重合法性考虑而不是效率问题。随后,发展更为适当组织方式的信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尤其是当社会领域内引入一系列改革努力时,例如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专业化领域更加强调基于市场的绩效模式和管理决策的集中化,而某些市场化领域内开始强调基于社会福利的信仰和价值观,混合组织应运而生并愈发地强调多层次的管理策略,以抓住混合化带来的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在组织制度理论视角下,混合组织的案例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二) 混合组织的研究展望

Greenwood等在其主编的《组织制度主义手册》中认为制度研究过多地关注制度和制度过程,而忽视了对组织问题的解释和理解,因此呼吁未来制度理论的实证研究应把组织作为研究的因变量,而把制度现象(institutional phenomena)作为自变量,并建议组织研究者的关注点应该围绕着组织本身、组织过程、组织的行为主体以及受组织影响的周边社会。?譺?訛

因此,混合组织的研究议题要契合组织制度理论的本质要求,也应遵循制度理论的核心主张并积极回应其重点关切。总体上,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深入挖掘混合组织复杂性的潜力,关注制度压力在塑造混合组织时的作用,分析制度因素对混合程度以及混合组织表现的影响。

首先,注重理解制度压力在塑造混合组织时的作用。只有厘清制度压力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制度主义的核心如何被解释为一套制度类型,以及制度现象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出现和改变等一系列问题时,才能真正理解混合组织产生的原因。现有文献中,组织要素混合方式和组织管理策略的多样性恰恰证明了混合组织潜在的复杂性。未来研究可以通过理论视角更好地整合,将注意力扩展到更为复杂的要素混合方式与制度现象之间的关联作用,并尝试更多跨层次的混合方式研究,以加强混合组织研究的协同效应。

其次,制度理论的精髓在于其既考虑了维持组织现状的能动力量(例如同构作用),还考虑了改变组织现状以实现变迁的能动力量(例如制度创业者)。而混合组织的概念正体现了这种停滞和变化的二元关系,有助于理解制度最基本的特征。同时,混合组织很好地反映了许多组织的经验现实,越来越多跨部门组织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混合化,混合组织已不再是稀有或独特的类型。因此学者们可以更广泛地选取研究对象,分析混合组织的挑战、机会和管理策略,研究制度停滞性和变化性的特征对组织混合化程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混合程度的组织对制度能动力量的响应差异。

最后,需要更好地理解制度复杂性带给混合组织的结果,即混合组织如何对复杂制度约束做出合适与有效的反应,相关行为或决定对混合组织的综合表现会造成何种影响。理解混合组织的表现也需要注意不同的挑战和管理策略的相互作用,例如类别视角关注外部合法性挑战,身份视角突出竞争性身份的内部挑战,在混合组织中调整组织结构和实践的策略,会对组织成员的身份认同或创造力产生何种影响?另外,还需要研究不同管理策略的潜在负面作用,以更加全面地评价组织混合化行为在响应制度压力中的表现,例如某一管理策略在应对混合组织挑战时是否又产生了其他意想不到的后果,从而形成了新的挑战或丧失了组织发展的机会。

(责任编辑:亚立)

Abstract Hybrid organizations engage in divergent or inconsistent activities, pursue multiple and often conflicting goals, and involve a variety of stakeholde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hybrid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theory. It summarized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hybrid organizations on the macro, meso, micro and cross-level and the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hybridity. Fi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brid organizations research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stitutional theory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spected.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hybridity; institutional complexity; institutional logic; category;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stitutional plurality

猜你喜欢
类别逻辑混合
逻辑
一起去图书馆吧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混合运算大篷车
简析基于概率预测的网络数学模型建构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混合咖啡
选相纸 打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