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研究

2019-03-16 11:29李娟娟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价值链服务业

李娟娟

摘要:本文分析了江苏省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价值链攀升中的内在逻辑。基于2006-2016年江苏省内各地区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显示,省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价值链的崛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接着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不同影响,得到鲜明的结论,这将为江苏省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价值链

一、引言

伴随全球化中生产和贸易的不断深入,在全球范围内,价值体系开始不断地重组或者分离开来,这时候的国际分工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带来了新机遇。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程度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而这主要我国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太合理导致的。目前,发达国家牢牢控制着绝大部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但将中国的制造业生产长期以来被价值链控制在最底部。因此,怎样才能让我国制造业发展在价值链中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这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目前,学术界关于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产业升级的研究大部分都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小型科创企业的技术能力,主要方式是通过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以及学习和知识获取等方式,使得本地企业的技术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实现从低附加值链接向高附加值环节的转变。其关键点在于讨论企业技术能力如何提高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李晓钟、张小蒂(2004);蒋殿春、张宇(2006);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6)。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密切关联,能够创造出很多的附加值。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重心和当今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中国向价值链上游发展创造了新的思路以及有效的方式方法。本文在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关系的这个基础上,从高层次中间因素的输入角度分析研究了以江苏省制造业为例的如何将制造业价值产业链高端迈进的机理。

本文第二部分在参阅历史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剖析处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的内在机理; 第三部分是一個理论模型的推导;第四部分是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及机理分析

“价值链”概念首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哈佛商学院教授Michael E.Porter教授指出来。在他来看你,“每一个企业单位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并帮助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各种各样活动的一个结合体。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用价值链来表示出来。”在企业中,他价值创造的这个过程主要还是由一系列活动完成,企业要想获得价值,也要通过这些活动来完成,大体上可以分为支持性活动和基本活动,基本活动包括生产作业、运输、市场和销售、售后服务等;而支持性活动则包括原材料采购、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在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这些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因此,他们组建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图1)。这个重要的理论在经历了十年多社会经济状态的不断转变过程之后,“微笑曲线”到现在为止,还是被运用到各大产业价值链中的分析中国,在制造业价值链中不断上升的实践和理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投入产出的关联度来看,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向全球各大产业价值链高级的两个内在机理分别是: 一、高效的把放到制造业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活动与制造业价值链分开,在专业有效的分工机制下,分离处的生产性服务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平产生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然后根据不同环节的需求,动态地将制造业价值链与关系或结构型模式相匹配。二、在制造业价值链和生产性服务结合的这个过程中,通过制造业的服务化来让制造业的服务更上一个档次,生产性服务把知识技术这些高级元素嵌入到制造行业中,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制造业整体价值得到提升。

从目前的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效互动可以在全球价值链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同时也可以让创造业在价值链之下的升级。因此,从行业的角度我们可以探讨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关机理,这能够得到更符合实际以及带有针对性的相关结果。

本文是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研究制造业升级在生产性服务业之下的相关影响。在不同行业的研究中,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价值链的升级差异和不同。

三、理论模型

本文中,将借鉴江静、刘志彪(2007)在Ciccone和Hall(1996)的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的分析模型,根据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S)的垄断竞争分析框架,来分析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我们首先要假设制造业有规模性的报酬递增,S代表的是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各类生产性服务投入的集合,得到(1),[S=0nx(i)1-1/δdi1/(1-1/δ)] (1)

(1)中,令δ 表示各种生产性服务之间的替代弹性,δ>1;[x(i)]为投入的每一种中间产品,n为各种生产性服务的类型。

我们把生产函数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的函数来拓展开来,把生产性服务作为资本和劳动之外的第三种投入品,还要根据所投入的劳动力来计算,以此来得出最终产品部门的函数:

[F(L,S,K)=ALαSβKγ] (2)

(2)中,α、β、γ均大于0,L 表示为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投入;S代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服务投入;K表示为实际的资本投入。本文中将以上公式中涉及的知识和技术当作固定的外生常量,因此只需要考虑劳动和生产性服务之间的投入就行。所以说,单位最终产品的构成成本中只包括劳动者投入w和各种各类生产性服务投入p,单位最终产品成本的下降程度直接可以体现出制造业价值链提升程度,根据以上推断我们得出如下:

[F(L,S)=LαSβ] (3)

[min C(w,p)=wL+PS] (4)

[s.t.f(L,S)=1] (5)

(3)(4)(5)中,根据规模报酬递增这个规律来假设,α>0,β>0,α+β>1;P 为生产性服务总的价格指数;C(w,P)为生产性服务总的成本函数。

结论

本文分析了江苏制造业在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升级方向。本文认为,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中,江苏省制造业的升级是取决于它价值链两端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各个生产过程中的阶段,它们为制造业生产的连续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本文的分析充分说明,服务业的发展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在挖掘出本身的附加价值同时,改善并提高了制造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了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另外,制造企业中采取将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方式,从而形成独立而专业性的生产服务行业,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一方面会降低企业自身的设备成本,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正向关联性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社会化发展过程当中的专业分工趋势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在产业关联程度上形成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之间的有效互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地理“客户—供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造业的交易成本。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强大动力作用,有利于扭转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被锁定在低端的不利格局。基于2006-2016年的江苏省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数据支持本文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刘奕,夏杰长.以功能性服务集群策动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0(03):33-37.

[2]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调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08):66-75.

[3]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06):141-150.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5-43.

[5]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08):52-62.

猜你喜欢
生产性价值链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