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彬
(黑龙江科技大学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先后组织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1];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教育应该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通过本科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两个会议的召开为高等学校办学指明了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就是高校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工作指向和基本遵循。笔者对于“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的提出有着很深的感触,任何一个思想的提出都有特定的背景和原因,之所以谈到“以本为本”,就意味着在以前的一段教育道路上,没有坚持以本为本的现象是存在的,需要做出改变;之所以提到“回归”,就说明在以前的道路上出现了跑偏的现象,需要纠偏。所以,笔者认为会议的召开及主要思想的提出本身就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黑龙江省委下发了《关于开展解放思想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实施方案》,启动部署了全省范围内的思想大讨论活动。大讨论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就是要让全体教育工作者把思想统一到“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上来,它的核心要义是让全体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对照职责,剖析现状,梳理问题,查找差距,找出办法,拿出措施。
“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说到底就是要求高校以本科教育为本,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要求教育工作者回归到倾心育人的本分,要求青年学生回归到刻苦读书的常识,其核心要义还是育人的问题。而学风建设是育人工作的永恒主题,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证,也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对于高校而言,要想圆满完成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提升学风建设水平,引导学生回归常识、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而找到影响学风建设的关键要素,分析现状,找出问题,拿出具体措施就是关键中的关键。
学风建设是系统工程,影响学风建设水平和效果的因素也多种多样。笔者认为,针对影响学风建设的诸多因素,须拿出“火眼金睛”,去繁取简,剔肉取骨,捋出头绪,找准学风建设的症结。扭住学风建设的牛鼻子,拿出学风建设的科学措施,是提升学风建设水平的关键。本着这样的认识,笔者通过总结长期以来工作实践的经验,认真分析梳理了影响学风建设的诸多因素,并通过连续走访学生课堂、学生自习室、学生宿舍,陆续参加26个学生班级班会等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对当前学风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最终形成了如下认识: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学生自主成才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本身积极投身学风建设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大学生立志奋斗的一切力量之源。但是,在深入走访一二三年级(共574人)96个无课学生宿舍的过程中发现,有292人留在宿舍,其中273人(占总比47.56%) 在睡觉或玩游戏,19人(3.31%)在宿舍学习;外出的282人中,同学们明确表示外出学习者171人(占总比29.79%),参与其他社团活动或不知具体去向者111人。综合来看,没有主动学习意识、不能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学生占比47%以上。此数据表明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主成才意识较弱,学风建设的总体状况堪忧。
搞科学、做学问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毕业标准是学风建设的方向所在,标准设定的是否严格将从根本上对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起到指挥作用,也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如果毕业标准对于学生毫无挑战度,学生在敲锣打鼓、轻轻松松中就能达到毕业标准,就势必会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近两年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率显示,2017年的毕业率为99.33%(447/450),2018年为98.91%(637/644)。数据显示的高毕业率,并不完全是学生学业水平高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毕业标准低、挑战度小的原因造成的。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对于大学生而言,找到了榜样、找到了典型就是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标准。成功的路有千万条,努力的方向也有千万种,大学生如果能够找到自己认同的榜样和典型,无疑就能激发起其奋斗的力量。电气学院近年来坚持通过组织开展“学子楷模成才榜样”典型事迹报告会、“榜样的力量——优秀学子典型事迹巡讲会”,以及向全体学生印发《“电之英”典型事迹汇编》等措施对在校生开展典型教育,对学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走访调查结果也显示,大部分学生心目中高度认可、努力效仿的典型还是十分模糊的,典型教育的效果距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的本分就是潜心教书育人,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是哪条最近、哪条最通畅,需要教师的导航;学生的品格锤炼、知识学习、创新思维、奉献意识等方方面面也需要教师的导航,教风建设水平必将直接决定学风建设的走向。当前,教育部指出,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是“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这种教师在电气学院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注意提升自身素质,本领恐慌,应付对付课堂教学的现象也有存在。就电气学院而言,专业教师93人,能够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只有12人,占比12.9%;大学生科研立项及科技创新活动竞赛每年有300余项,但能够主动参与大学生指导工作的教师也基本维持在15人以内,占比不超过16.13%。虽然学院将育人工作考核纳入了津贴绩效考核体系中,但效果也不甚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风建设距“回归本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要想让大学生在驶向成功彼岸的航程中不偏离方向,就必须把学生牢牢地拴在课堂上、实验室里,而课程建设是“金课”还是“水课”,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程讲授引人入胜效果好、考核标准高、沁人心脾的“金课”自然能将学生吸引到努力学习知识的轨道上,坚定不移;课程讲授照本宣科效果差、考核划范围、如鲠在喉的“水课”自然也就容易导致学生偏离学习知识的轨道,心神不定。就目前电气学院而言,由于学生评教体系不健全,督导监控还达不到全方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课堂秩序不好、考核标准不高,甚至考前划复习题等现象,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学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良好的文化建设有助于打造浓郁的学风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无旁骛、一心向学;庸俗的文化建设会造成低劣的学风氛围,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失方向。当前,电气学院紧紧围绕打造学风建设的浓郁氛围,成立了5个研究所,组建了科研团队,并吸收本科毕业班学生参与进来。做大做强了大学生科技协会,形成了一定规模,每年能够吸收大约400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了校级科技知识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平台,打造了“电之光”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营造了一定的文化氛围。但作为纯工科专业,仅仅依靠这些还远远不够,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人数比例仅有35%左右,实验室本身建设及有效开放率还远远达不到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较大影响力的成果还没有一项,研究所功能发挥还不均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学校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呵护,确保能够给予大学生足够的“保养”。服务呵护就是围绕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育引导、机制保障、就业考研指导等方方面面的服务。服务呵护是否到位,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能否成功抵制诱惑、应对挫折、解决困难。就当前情况来看,电气学院还存在着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技能不足、管理思维落后、服务意识滞后等现象。如面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数专职学生工作干部还只是停留在死看死守层面,真正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还不多。
针对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实际,进一步完善“主题教育+德育实践”的思想教育模式。一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心设计主题教育内容和方式,抓实抓细落靠班团活动,唱响主旋律,抓住主阵地,真正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认同,武装大学生头脑,外化为大学生自觉行动,指导大学生行为;二是紧紧围绕成才意识,狠抓专业教育,将专业教育贯穿学业始终,让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喜爱专业,从而激发学生成才热情,引领学生把精力放在知识学习、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上;三是紧紧围绕提升德育答辩工作质量,做实德育实践工作,做到德育实践过程和德育答辩成果高度统一。说到底就是引导学生回归常识,唤醒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意识,开足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学风建设的马力。
在全院众志成城坚决打赢专业认证攻坚战的大背景下,结合专业认证的七个通用标准,积极打造标准工程,高质量开展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将毕业要求落实到每门课程和每位教师,形成毕业评价指标,让全体大学生明晰毕业标准,固定方向,牢固树立“毕业并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思想意识,落实教育部提出的“要让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这类‘醉生梦死’(一个礼拜大醉1~2次,一个礼拜5天睡到自然醒,把午饭当早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让学生牢记自己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做好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回归常识,把刻苦读书学习作为第一任务,学真知识、练真本领,通过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强化自身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在典型的选树上,一是要进一步明确选树的标准和代表性,让典型更有说服力;二是将选树范围从在校生扩大到已毕业的校友,进一步增强典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典型教育措施上,一是改革现行教育方式,变原来以单纯大会宣传和事迹报告会的形式为主题班团活动形式,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二是改变原来单纯的“我讲你听”为“我讲你听你问我答”的形式,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三是筹备开设“成长的足迹”校友大讲堂,邀请往届毕业生典型返校做客大讲堂,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内容,给自己的成长成才制定具体的标准和方向。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无穷的,因此抓好师德建设也是学风建设的关键[3]。一是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引领教师回归本分,潜心育人,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育人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二是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消除他们的本领恐慌,既要送出去培训,又要在学院内部组织新老教师结成工作团队,互帮互促,共同提高;三是强化工作考核机制,引导教师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本科生导师制,把学生培养作为工作第一重心,全过程全方位导航学生学业。
在课程建设上,坚决打造“金课”,摈弃“水课”。一是强化课程评价体系,在学生评教、督导督课等方面,下大力气,下苦功夫科学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准确客观评价课程建设水平;二是强化课程评价结果运用,对于课程建设评价等级低的课程和教师,严格限制教师开课和晋职晋级;三是强化课程考核制度建设,严肃考风考纪,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确保学生在成长的每一步都不跑偏,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
本着大学生科技文化主导校园文化的理念,营造学术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工程。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大学生科技协会,坚持规模和内涵并重,通过优秀的师资、完善的机制、先进的文化吸引大学生加入大学生科技协会。通过规范的体系、高效的培训、丰富的资源进一步发挥释放其育人功能;二是依托团委、学生会,大力开展丰富的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文娱体育竞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拓展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增强大学生对学校、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三是通过引入“助管员、助研员”等理念,进一步开放研究所、实验室、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参与动手实践和科技创新。说到底,就是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远离庸俗低劣的负向文化,心无旁骛地投身学风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切实制定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列出路线图、时间表,大力提升辅导员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业辅导、生涯规划指导等各项工作技能,从而使得专职学生工作干部都能游刃有余地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进一步树立“大服务”意识,建立完善问需学生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需求,树立大学生“愿意找、知道找、能找到、能解决”的思想共识;三是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聚焦思想引领、学风培育、实践养成、服务呵护等内容,不断通过完善机制,改进措施,助力大学生一心一意成长成才,力争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不落一人。
总之,作为肩负立德树人任务的高校及教育工作者,任务繁重,使命光荣,必须贯彻“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