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师适应性研究:背景、图谱和路径

2019-03-16 13:39:44屈社明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指南教学内容

岳 艳,屈社明

(1.宝鸡文理学院 外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2.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语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教学文化新范式

适应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是人在环境变化过程中主动或被动调适自我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动态交互过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即一定社会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文化范式,主要包括态度、观念、信仰、习俗、认知等。社会环境一旦发生变化,预示着社会的文化范式也要随之而变,这样社会成员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也要进行调适。变,既是适应,更是发展。

大学英语教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文化范式下进行的。这种教育教学文化范式建立的依据既来自英语学科以及相关学科教育教学专家长期的理论研究,也来自基于上述专家研究成果凝练而成的国家政策性文件,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是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精神,在顺应21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的背景下,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制定的具有宏观指导性的政策性文件。《指南》从大学英语课程诸方面,如课程的定位和性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评价、方法、手段,以及教师发展等,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创设了全新的教育教学文化新范式。

《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增强一种意识、提高基本素养。三种能力分别为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一种意识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基本素养为综合文化素养。

《指南》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通用英语,其教学内容涵盖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基本知识三个部分,其中的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基本知识涵盖社会、文化、科学等;第二个模块是专门用途英语,其教学目的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开展与专业和学术交流相关的工作,以发展学生的学术和职业素养;第三个模块是跨文化交际,其教学目的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认知、了解、对比中外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之差异,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评价和测试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生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之后,其学习效果如何,教师需要评价和测试。教学管理部门如何评价教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和大学英语教师如何评价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发展效果,《指南》都做了相关规定。这些规定具体包括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测试体系;系统地采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信息,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采集大学生英语能力发展信息;多维度地综合分析课程教学信息和大学生英语能力发展信息等。同时,《指南》也对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了界定,其中包括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评价与测试、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办法与途径。”[1]1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有CLT、TBLT、合作式、探究式、项目式、交互式等,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上述任何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务必考虑五个要素,即英语学习规律、英语教学特点、英语学习者个体差异、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教学理念;务必实现两大转变,即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以及教学过程由关注“教的目的”向关注“学的需要”的转变[2]6;务必形成以下教学常态,即“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2]6。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是大学英语教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必备手段。它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可以创新学生的外语学习方式,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鉴于此,《指南》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施翻转课堂模式,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趋于主动化、自主化、个性化;“建立网上交互学习平台,为师生提供涵盖教学设计、课堂互动、教师辅导、学生练习、作业反馈、学习评估等环节的完整教学体系”[2]6。

“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2]9。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师务必认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竭力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新要求,尽力符合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发展的新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时刻扩充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发展教学能力。

《指南》所构建的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文化新范式,对大学英语教师既是要求,更是挑战。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如何适应这一教育教学文化新范式?

二、大学英语教师适应性结构图谱

为适应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教学文化新范式,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构建“意识+能力”的适应性结构图谱。“意识”包括课程建设意识、主体识别意识、教学改革意识,“能力”包括“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2]9。

(一) 意识图谱

1.课程建设意识

课程建设是本科教育教学复杂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一所大学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3]。课程建设内涵丰富,包括界定课程教学性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建构课程教学体系、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选择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方法、采用课程教学手段、构建综合性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及明确教师发展要求等。意识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包括“意”和“识”,“意”即注意、洞察、关注等,“识”即形成概念,“意”和“识”合二为一,意指人通过大脑注视外界客观物质世界进而形成对外界世界的自我认知。课程建设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建设形成的综合觉察和科学认知,它是教师实施课程建设行动的先决条件。综合觉察要求教师必须对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要全面了解,科学认知要求教师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课程建设。教师唯有形成科学的课程建设意识,才会生成合理、可行的课程建设行动。科学的课程建设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准确理解课程教学目标的宏观范畴和微观指标体系。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宏观范畴。什么是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技能有何区别?二者有何关联?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如何测量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这些都属于微观指标体系。大学英语教师唯有科学认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宏观范畴和微观指标体系,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第二,科学把握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路径和手段。如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师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开展教学评价?第三,恰当定位自我角色。如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是课程知识的传递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评判者?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能否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教学文化新范式?如果不能,该怎么办?

2.主体识别意识

教学既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多边交互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识别是教师对自我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的科学定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鉴于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性和独有性以及社会的封闭性,教师往往被看作是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源泉,学生唯有通过课堂听老师讲课,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无疑就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教师的主体地位就这样被无形地确定下来。进入21世纪,脑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学习有了全新的认知,学习并不是机械的模仿和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主动的接收;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使知识资源趋向多元化和系统化,学习渠道呈现多样化。在这样的认知主导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主摄入信息,主动加工信息。另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教和学的认知,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没有抹杀教师的教学地位,而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即实现教学角色从知识讲解者转向教学资源供给者、有效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者、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者、序列化教学程序的设计者等;同样,学生也必须实现学习角色从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为未知领域的探索者、交互者和参与者。

3.教学改革意识

教学改革是教学的永恒话题。教学改革是对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的变革,旨在借助新的教学理念营造能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文化。教学改革意识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和认知,以及基于理解和认知而形成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内容、目标等教学要素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时代变了,社会变了,教学要素也要随之而变。大学英语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这些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固化、模式化。《指南》倡导的教学新范式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更新和改革他们一直所信奉的教学理念及坚信的教学风格。大学英语教师要以《指南》为标准,通过反思个人教学心理和教学行为,产生“求变”或者“改革”心理,以全新的教学姿态投入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之中。

(二)能力图谱

1.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是教师需要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或者说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语言教学视角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以下三个方面:语言、文化和能力。语言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主要是指语法、词汇、话语、语音等;语言技能是指听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等。文化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能力,文化知识包括中国文化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文化能力包括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力包括英语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英语能力等。大学英语教师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后,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章可循的。这章就是《指南》、学生语言认知规律以及语言教学规律。具体而言,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体现为教师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辨识能力。理解能力是指,教师对《指南》的顿悟能力以及对《指南》和具体课堂教学实施的对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把握能力;辨识能力是指,教师对各类教学内容的识别能力,教学内容多样,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教师需要科学把控。唯有这样,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才具有科学性。如《指南》倡导大学英语教师,“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网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2]6。国内外研究认为,翻转课堂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阶段构成,课前是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主获取学习内容;课中是师生通过面对面互动内化学习内容;课后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这就涉及一些问题,如教师如何选择网络教学内容?如何选择面对面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透彻理解翻转课堂教学结构,还要依据不同的教学环境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具备理解能力、分类能力、设计能力和评判能力等。

2.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与统一。”[2]6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相互传递教学信息所使用的工具、媒介或者设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教师用以传授教学内容以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使用何种教学手段,都要有理有据。《指南》建议教师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教师在采用教学方法或使用教学手段时,必须综合考虑教学对象的认知状况、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目标达成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教学手段的可操作性等,应灵活调整,适时变更。

3.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教育技术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物化手段以及教师用于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物化手段分传统和现代两种,前者如黑板、粉笔、文字教材、教具、投影仪、幻灯机、视频展示台等;后者如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教学方法众多,有直观教学法、四段教学法、启发教学法、PPP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4]80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可诠释为,大学英语教师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理论为基础,如学生中心论、能力发展论、师生课堂交互论、教学评价理论等,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基于课堂和在线网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包括教学环境设计,如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现实面对面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知识课后应用设计,师生交互方式设计、不同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的设计。开发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对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等。应用能力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革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能力,包括网络教学平台创设能力、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能力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观有知识呈现观和环境营造观两种。知识呈现观将现代信息技术视作传递知识的教学媒体。教师利用它,编码、组织、表征和呈现课本知识;学生依赖它,接受教师表征过的课本知识;教师在“复制”知识,学生在“克隆”知识。环境营造观把信息技术看作是支持认知活动的工具,技术可以实现认知活动的社会性延伸和物质性延伸,促进学习者与导师、同伴、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文化的互动[4]81。评价能力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系统采集和收集有关教学信息的能力,包括教师课程设计信息、教学实施信息、教学效果信息、大学生英语能力发展数据等;使用各种教学软件对教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评判大学英语课程和大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相关性的能力等。

三、大学英语教师适应性路径

为适应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教学文化新范式,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历经理解、顺应、融合、创新四个阶段。

(一) 理解

理解是大学英语教师对《指南》的核心内涵的了解和剖析。理解内容包括《指南》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的各个级别的教学要求、创建的三大课程模块、构建的综合化课程评价体系、提出的教师适应性发展要求等。理解方式有自主式与合作式,前者是教师对《指南》的个人认知;后者是教师参与同事讨论、倾听专家报告等方式产生的合作认知。理解目的旨在大脑构建《指南》所勾画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理论框架,奠定实施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 顺应

顺应是大学英语教师以《指南》为标准,通过调适自我教学心理和教学行为,竭力与《指南》所创设的教育教学文化新范式相吻合。这里的教学心理主要是指,教师首先要接受《指南》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其次要以积极的心态付诸于教学实践;教学行为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行为、教学实施行为、教学评价行为、学生学习效果预判行为、教学反思行为等,均要符合《指南》的要求。何以为之?唯有反思。大学英语教师只有以《指南》为参照,在实施了各种教学行为之后,开展教学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教学理念或教学行为之缺陷,进而采取行动改进。如大学英语教师应反思其是否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还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呈现知识还是营造师生交互环境等问题。

(三) 融合

如果说理解和顺应是教师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准备的话,那么融合则是教师教学行动的付出。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考虑如何按照《指南》设定的教育教学文化新范式,实施教学行为,具体包括理解并细化教学目标,创设并实施与本校教学实情相符合的基于课堂和在线网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程序化的教学程序,收集“教”和“学”信息数据,科学分析数据,准确研判教学效果等。

(四) 创新

任何政策性文件所勾画的教育教学文化范式都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和认知局限性。如20世纪九十年末期,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数年过后,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出现了,加之中国国内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教育部又开始起草新的教学大纲,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出台了,成为新时期指导大学英语教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几年过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使中国外语教育必须服务于“一带一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优秀文化走出去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2015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由此可见,教育部每一次颁布的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性文件都会呈现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都会依据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提出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理论不仅源于教学理论研究者,还源于教学一线的广大英语教师。大学英语教师理解、顺应和融合《指南》,并不是机械式或被动式的接受,而是要以《指南》为科学依据,结合所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指南》,即提出新的教学理论、拓展新的教学路径。创新是教师适应《指南》的必经阶段,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适应并创新《指南》,才能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四、结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9《指南》创设了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文化新范式,该范式的顺利实施取决于大学英语教师对其的准确理解和有效实践。理解程度和实施力度又取决于教师的适应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形成三种意识,发展三种能力,在三种意识和三种能力的交互融合中,实现对《指南》所设定的教育教学文化新范式的快速适应。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适应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批判性的创新。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指南教学内容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指南数读
电视指南(2016年12期)2017-02-05 15:08:06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5:48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就医指南
祝您健康(1991年2期)1991-12-30 06: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