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华
(内蒙古航天金峡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
我国从二十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从事稀土的开采、分离、冶炼研究及应用,以30%的稀土资源储量供应全球90%的稀土应用,中国的稀土产品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受国外商家控制[1]。国外一些有实力的贸易商和企业在低价时大量购进中国稀土产品,价格上涨时则停止采购,使用库存,待再次降价时再行购进,这就逼着国内企业竞相降价出售。国外都是大买家,而我们是100多家企业对外销售。中国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宝贵的稀土短线产品钕、铽、镝、铕等低价外销,而铈、镧、钇等大量积压,企业在微利线上挣扎[2]。
中国稀土的廉价出口已受到国家领导及国务院的重视,虽然我国在2014年WTO稀土官司败诉后[3],稀土矿物的出口限制被解除,但国家通过严格管控稀土开采指令性计划指标,严格查处稀土生产企业的环保设施,建立稀土产品追溯体系,进行稀土整合,稀土的生产趋向合法化,稀土不会再以白菜价销售出口[4],但各种稀土元素对应产品因产量、应用需求、国家收储等方面的不同会呈现不同价位。
北方地区以轻稀土为主,南方地区则以中重稀土为主[5]。轻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四川和山东等地区。中重稀土矿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轻稀土以镧、铈为主,重稀土以钇为主,但因重稀土富含稀少元素,普遍价位高,同等品位的重稀土矿价值基本为轻稀土矿的6~7倍。
从近十年稀土产品平均价格来看[6],稀土产品的价格普遍呈现上涨趋势,分离的主要原材料碳酸稀土均价涨了3倍,这主要还是与生产成本相关,近十年我国物价也基本翻了2~3倍。
虽然稀土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变化影响因素多,对稀土产品价格调整趋势很难预测,但只要多关注重点影响价格的几个因素,还是能找出稀土产品的价格调整基本趋势。现根据多年来稀土价格调整的影响因素,从生产成本、环保、八部委联合打黑、六大集团、新兴产业、不同元素价格趋势不同、国家对稀土产品收储等[7-11]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影响生产成本增加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原辅材料上:
(1)原材料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采矿征收资源税费。自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关于实施稀土、钨、钼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通知财税〔2015〕52号”,稀土、钨、钼资源税清费立税、从价计征改革[10-11]。各种稀土资源按地区有不同的税率,如内蒙古地区轻稀土税率为11.5%,碳酸稀土不含税价目前为2.5万元/吨,意味着其中有2 000元/吨为资源税。
(2)辅料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酸、碱、盐(氯化钡、碳酸钠、草酸等)。由于环保核查[12-13],大大小小的化工厂都受到一定影响,化工产品供应紧张已经成为2017年的热门话题。对于分离厂,特别是采取钠沉钠皂工艺,液碱涨价影响加工成本变化很大,每吨增加了400多元,再加上氯化钡、碳酸钠、草酸等材料涨价影响,吨成本已上涨500元。
(3)管理费用随着物价上涨[14],人工工资支出增加是必然趋势;固定资产陈旧引起的维修费用增加;技术改造购进的固定资产增多,提取的折旧费用加大;其他像排污、绿化、运输、存货跌价及盘亏等也呈增加趋势。
稀土生产技术近50年兴起,任何一个新兴产业都是从不规范向规范慢慢过渡,以前的粗放式生产,投资者都是只考虑出产品,缺乏环保意识,稀土产品的价格没有考虑环保成本。现在环保受到极度关注,北方混合碳酸稀土受环保核查影响急剧减产,环保费用增加,稀土不可能再处于历史低位,流向市场上的稀土变得很少,促使价格上涨,但经过一段时间波动后会趋于平衡。
北方从事混合碳酸稀土生产的中小企业需投入较多的环保费用。硫酸焙烧产生的含氟、含硫尾气需处理后排放,水浸渣属于放射性废渣,需运至专用渣库堆放,吸收尾气产生喷淋废水和沉淀产生氨氮废水或含钠废水;从事混合碳酸稀土分离的企业也需要处理皂化及沉淀产生的氨氮废水或含钠废水,虽然可以通过工艺调整,镧铈不分并浓缩以减少废水量,但环保投入和环保费用增加是必然的;从事稀土金属冶炼的企业大致分氯化钾熔盐电解和氟化锂熔盐电解两种,电解产生的氯气和氯化氢气体或氟化氢需要碱液吸收并处理;另一方面能源费用也在增加,天然气锅炉替代燃煤锅炉,焙烧工艺所需热能也由煤转气改为天然气。
碳酸稀土分离废水每吨处理成本为50元(不含环保设备投资费用),转移到分离加工费成本上为400元/吨,使用天然气费用增加成本预测每吨至少为100元,这增加的500元/吨生产成本必然会转移到产品价格上。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2号)要求,工信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安监总局等八部委采取系列行动打击稀土违法违规行为,通过稀土专用发票和建立稀土产品追溯系统对稀土指令性计划指标生产实施情况进行控制,极大限制了非法稀土流入市场,再加上中国北方稀土对白云鄂博矿区的严格控制,环保部对从事稀土生产的企业环保设施的运行监测检查(2017年抽查内蒙古、江西、四川、福建等稀土主产区),不合法合规的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合法合规的企业也由于原料供应不足大部分时间处于停产状态。稀土采矿也需按照指令性计划进行开采,严厉打击无证开采和超计划开采。从事硫酸焙烧和分离的原料供应不足已成普遍现象。从2012年实施管控以来,不少稀土厂关停或转型,开车的稀土厂也达不到满负荷运行,越是达不到满负荷运营,越增加企业成本。
经过新一轮稀土行业整合,稀土行业主要将围绕包钢稀土形成的北方稀土集团,两大央企五矿、中铝,三家地方企业广晟有色、赣州稀土、厦门钨业分别组建区域性稀土集团,形成“1+5”的产业格局。从2017年9月的报价来看,六大集团有明显的挺价心态,尽管稀土市场仍然在下探,成交清淡,但依然没有得到大厂降价的迹象,而之所以部分稀土品目出现价格回调,主要在于部分小厂在成交清淡的压力下,回调价格。六大集团均为上市公司,为了下半年的经营业绩,保价是必然。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北方稀土的盈亏平衡点是氧化镨钕为30万元/吨,即使涨到50万元/吨,对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影响也就是20元以内,但对下游从事钕铁硼生产的企业来讲,涨的20万元增加的材料成本是14万元/吨,而涨的这14万元对从事汽车生产的行业影响是每辆汽车只增加1 400元的直接材料成本。
下游钕铁硼企业将在10月左右进入传统的长单采购周期,钕铁硼作为与目前市场新宠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企业,其即将到来的采购计划是否能打破僵局,使后市价格明朗,姑且静观其变,另外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对钕铁硼需求也不可小视。
从永磁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看,汽车行业占35%,份额最大;其次是各类扬声器和微型化电声器件,大约占30%;计算机磁盘光驱等领域占10%。
分析师表示,硬盘、光驱、汽车等领域稀土永磁占成本的比例仅为1%,对价格敏感度低;而变频空调、风电、节能电梯等应用领域稀土永磁材料的成本占比在5%~8%之间,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由于硬盘、光驱等市场趋于饱和,未来钕铁硼永磁应用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汽车市场。
每台混合动力汽车对于钕铁硼永磁材料的消耗量约为2.5公斤;纯电动汽车为每台5公斤。预计2020年全球生产新能源汽车1 700万辆乘用车,其中混合动力汽车为1 500万辆,对钕铁硼的需求达到3.75万吨,仅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稀土氧化物需求就达8万吨。新兴产业对稀土产品的需求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
稀土每年指令性计划开采量为10万吨氧化物,其中镨钕氧化物2万吨,加上1万多吨的合法废料回收,才3万吨,而每年需求在5万吨以上,且需求不断增加,供应缺口大,必然导致价格上涨。全国每年镧铈氧化物产出7万多吨,尤其是北方稀土按照指令性指标产出镧铈量在4万吨左右。价格的涨跌对其营收利润影响很大。
从国内的稀土资源来讲,资源储备量在稀土矿中占70%以上的镧、铈系列产品在大部分稀土元素价格回调时依然价格坚挺,主要原因是分离企业为减少废水排放,镧铈基本不分,单一的镧铈产品产量急剧减少,镧铈金属冶炼企业因环保原因大部分工厂处于停产,市场供应减少是主因,但毕竟镧铈产量大,价格只可能处在一定的低位,不可能重现往日的每吨10~20万元。部分元素对应产品在低价位时下游已补充了大量库存,涨价时下游会依靠库存减少采购,同时下游也在研发廉价的替代品,像做低端钕铁硼磁材的镨钕已经有部分替代为镧铈,以前最高价约3万元/kg的氧化铕主要用于稀土三基色荧光粉蓝粉、红粉,被替代后下游需求剧减,价格暴跌;另一方面富含重稀土的国外稀土矿(不在指令性计划内)大量进口冲击,重稀土元素不再稀少,铽、镝、铕、钆等对应产品价格明显下跌。
2017年以来,国家已经进行了3轮稀土国储招标,累计中标约4 500吨,虽然我国稀土收储量占产量比较低,但国储可消除部分库存,进一步刺激市场,且每轮稀土招标价格上涨,都给市场带来积极信号。
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收购使原材料价格提高,这样就迫使中下游企业只有通过提高技术含量才能增大利润空间。同时,由于中国的稀土资源优势,其它国家的稀土下游产业会向中国转移,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将促进中国稀土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通过分析,生产成本、环保治理费、稀土打黑使稀土生产趋向合法化,六大集团去产能保价、新兴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不同元素产量需求、国家的收储政策等都引起价格的波动,国家对稀土的管控政策加强,稀土不会再以白菜价廉价出售,涨价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每轮涨价背后的主因是不同的。短期调价主要原因有国家的收储政策、稀土打黑、环保核查、六大集团调价、稀土各元素不同时期产量变化,长期看涨价主要是因为国家对稀土的系列管控政策落实、生产成本提高、环保治理费用增加、关停非法企业去产能、新兴产业带来的市场供需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