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斯
中央规划的乡村振兴战略有五项内容,生活富裕是其中之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生活富裕的实质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农民收入按照既定规划逐年增加,才能赢得农民的真正富裕;只有用宏观经济手段调节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五项内容中,生活富裕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五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从逻辑关系上来说,五者为递进的统一整体,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哲学范畴上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属于物质的范畴,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属于精神的范畴,前三者是后两者进化的基础条件,后两者状态的优势对前三者的进化具有促进作用。用现代分类办法,也可以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硬件,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软件。从社会实践的方式上说,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前提,生活富裕是根本。过去我们讲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应该是“五手抓”,五手都要硬。“五手”中哪一手落伍了,都会影响到乡村振兴的协调、持续推进,最终要影响到农村社会进步的全局。
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农民收入的逐年稳步增加,生活富裕即为无源之水,乡村振兴也就无从谈起。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年均收入由2012年的7917元,增长到2018年的14600元,年均递增在10%左右。按照这样的递增速度,到2025年,农民年均收入将达到28400元。这样的速度,不但可以为实现生活富裕奠定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机能,改善生态环境的投入能力,支持乡村向全面振兴的目标迈进。从近6年农村发展的形势看,在未来7年实现乡村振兴其中要求的生活富裕,是大有希望的。
在未来2019~2025的7年间,增加农民收入有一些有利条件。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给农民增收带来红利。目前的农业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农产品正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型。结构的升级优化,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产品品种的换代和质量的升级,预示着农业、农村经济有潜在的发展机遇,新的机遇就一定会有新的收益。二是快速的城镇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对吸纳农民进城就业,取得更多的工资收入大有好处。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仅为60%左右,在进入70%以后的缓慢增长期之前,尚有10%的进化空间。城市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产业新业态的继续发展,会给农民创造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同时,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也会促进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取得更多的机会收益。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身,也给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机会。按照中央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国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力支持农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投入,800多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后,优惠政策还要持续执行三年,所有这些政策利好,都会助力农民的持续增收。四是改革农村的产权制度,特别是从法律上明确国家不再向农村征收经营性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的国有土地同质同价、同地同权,农民会在国家土地的产权政策保护下,取得过去不曾有过的财产收益。随着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方针逐步落实,还能给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带来新的机遇,展望前景,还是比较光明的。
但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农民增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农产品的价格红利难以为继。国内粮价、肉价、果菜价格,已经顶上了国际价格的“天花板”,玉米、大豆、水稻等大宗产品价格已经大幅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靠农产品涨价增收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二是农业的生产成本已经踏上了“地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农业再压缩成本、降低支出的弹性变弱,这说明经营农业已经进入微利时段。三是整体国民经济进入持续调整期,下行压力增大,实体经济不景气,也不可避免要波及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农业、农民的适应性调整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三点不利因素,对农民增收形成了直接挑战,对此,不容掉以轻心。
上述分析说明,未来的农民增收路上,有机遇,也有挑战。农业农村工作者以及广大农民朋友应认清形势,调整思路,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机遇,最大限度地积极应对挑战,齐心协力,争取在难中前进,确保农民收入逐年持续增长,为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