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瑾
撩起大带,捋过长髯,左腿平端,弯腰低头,侧迈一步,临上台前,几位年轻京剧票友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这样的动作,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他们把每个细节都逐一修饰到位。周日下午,觅渡中学活动室传来一声声或高亢豪迈或婉转清亮的京戏唱腔,原来是姑苏区沧浪新城青年京剧研习社的社员们在这里排练,研究京剧的唱腔和身段,学习乐队的文场和武场。
京剧这门在北方盛行的国粹剧种,如今在苏州这座江南古城也有一群痴心不改的戏迷们,而且是80、90后的小伙子、小娘鱼,有的还在上大学。他们延续着传统戏剧的生命,只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京剧,享受京剧,让国粹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
说到“票友”,人们自然联想到中老年人。其实不然,近几年一帮年轻票友在苏城初露锋芒,他们聚在一起办社团,传承国粹,苏州青年京剧研习社便是其中一支。
研习社主要由一群年轻人组建,社员平均年龄30岁上下。“80后”票友林雨是创始人之一,也是团里的骨干“唱将”。林雨,老家河北,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京剧戏迷,耳濡目染下,10岁前他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会跟着父母哼上几段。上了初中,《苏武牧羊》、《借东风》、《三娘教子》等选段他已能张口就来。“京剧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那么有韵律,如此震撼人心,太美了。”在林雨看来,京剧是一门非常有深度、有魅力的艺术。
而他也发现,像他这样喜欢京剧的同龄人实在太少,他想用身体力行去感染别人的想法,就此埋于心里。进入苏大,林雨的想法变得愈发强烈,大二那年,他在一位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京胡,老师看他对京胡如此热爱,便倾囊相授,加之林雨勤奋苦练,他的京胡水平和专业演员早已不相上下。他还在学校找到两位志同道合的票友,三人时常在一块吊嗓子。
京剧传统剧目《武家坡》
京剧传统剧目《三娘教子》
研习社坚持走京剧公益之路,送戏到学校、社区等
毕业后,他找了一份事业单位工作,而热爱京剧的心却始终如一。他慢慢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票友,大家的热情启发了林雨:组建一个京剧爱好者团体,大家一道研习京剧。在沧浪新城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5月,苏州青年京剧研习社成立了。
研习社目前有成员30多位,行当齐全。林雨主攻老生,他喜欢唱戏喜欢得那么天然。他说,唱戏是一种雅好,外行人看票友唱戏,会认为是一种自我娱乐,而对于喜欢戏的人来说,那是一门艺术,因为戏里也有无穷不尽的“讲究”。比如说,要唱得字正腔圆,就要懂得四声音韵;要想登台演出,更需要训练“手眼身法步”,这些都是时间和智慧的投入。
研习社的成员,各行各业都有,平时大伙儿各自上班,每周准时聚到觅渡中学活动室,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研习京剧,技艺切磋。
值得一提,研习社乐队主要是由中老年乐手组成,基本都是退休后无私帮助。80多岁退休老教授刘建成,负责司鼓;王永庆负责京胡伴奏,自称“京胡迷”的他,在研习社演奏了多年。王永庆觉得,跟年轻人一起玩戏,过瘾!
机缘巧合下,去年7月苏州青年京剧研习社被邀请到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非凡组合栏目进行节目录制,让全国的观众票友知道苏州还有这样一个青年组织在热爱、研究、传承京剧。这一次,社员黄述忠、琴师张少林带来《二堂舍子》选段;林雨带来《空城计》选段,这一段西皮慢板唱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林雨处理得张弛有度,演唱韵味浓厚。
可以说,每次演出,社员们都认真对待,演出前要排练数月,演完还要进行总结。每两年开展一次汇报演出。2014年,研习社两周年专场演出,唱得满堂喝彩,甚至连谢幕后都有不少戏迷不肯离去。最有意思的是饰演旦角的小伙子们,一改平时的帅气、潇洒,换上戏服,变身美娇娥,在台上走起碎步,烟波流转,水袖轻舞,让观众赞叹不已。
一直以来,研习社坚持走着京剧公益之路,用他们坚韧的性格和传承京戏的初心,走出了别样的文化范儿。
“年轻人喜欢唱流行歌曲,但就我个人来说,会唱的京剧远比流行歌曲多很多。”单位组织活动或亲友聚会,林雨总是被请出来亮一亮嗓子,唱得多了,身边的人也慢慢受到影响。
对于传统戏曲的未来,林雨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充满担忧。对于一些人提出的是否需要对戏曲创新或改良,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他说:“让年轻人接受并喜欢传统戏曲,关键要让他们多接触,产生兴趣,而不是从根上改变戏曲艺术本身,把它们变得不伦不类。我倒觉得,当下喜欢戏曲的人越来越多,不是只有老年人,也有很多年轻人。”林雨说,中国戏曲的意境很美,包含着中国人的集体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而这些也恰恰是中国戏曲最迷人、最独特的地方,也是让年轻人爱上戏曲的关键所在。
京剧不难,离我们也不远。未来的五年、十年,相信年轻人一定能成为京剧的传播者和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