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中的“有”与“无”的话题进入2018年国考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申论试卷(本文称B卷),同A卷一样这一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笔者从申论研究的角度,对试卷发生的变化和作答思路进行简要分析。
1.选题“有”与“无”,辩证哲理,发人深省。B卷以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名言为线索,围绕当前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热点展开,将“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这一大课题浓缩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这一具体问题,让考生通过阅读资料和作答,思考在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面对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和人造假景,切实体会居民的真实感受,从中体味到“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城市建设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的深奥道理。通过论证能够得出: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这就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理念。
2.资料典型,古今中外,案例清晰。此卷给定资料共6000字,分为6则子资料。资料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涵盖古今中外,内容丰富。“沙坝村的土地承包”“L村的书记压力”“巴黎新桥成为社会平衡器”“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老子的名言”等,都非常典型,为考生的具体作答提供了有力的指向。二是与A卷相比,改变了试题与资料一对一的惯例,第一题与第三题均针对两个给定资料,这无疑增加了考生阅读、概括的难度,这种“绵里藏针”的改变,似在暗示考生需强化阅读与概括的基本能力。
3.试题考点新,题型稳定,聚焦发展。在此卷中,题型设置相对稳定,仍然是五道大题,内容聚焦社会发展。B卷同A卷一样设置了两道分析题,加大了对考生分析能力的考查。卷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试题的考点不同于以往,即提问的形式有所改变。例如:第一题要求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有意拉长概述的时限,且包含一定的常识在内,增加了答题的难度。第二题要求分析L村支书面对村民土地调整要求感到压力大的理由,看似简单的问答题,其实是让考生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理由,且文字仅限200字,表述难点不言自明。第四题要求写一篇地下管廊建设情况讲解稿,乍看没有什么新意,其实不仅要让考生介绍“地下管廊”什么样,还要介绍“地下管廊建设情况”,即如何建设的。
4.作文以人为本,平衡理念,战略前瞻。命题作文:试谈 “有”与“无”。从文题来看,很有新意,充满辩证关系,但对考生来说,写作有一定难度。这种命题作文是在考査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写作的论证能力等;正是从这严酷的考试竞争中,佼佼者才能脱颖而出。其实,只要考生认真阅读给定资料,一般都不会跑题,只是要写出一类文确实较难。写好此文,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和处理好“有”与“无”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协调平衡要素,二者既不可或缺,又不能只偏重一点,要统筹兼顾,其前提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样的作文选题,对于社会发展战略来讲,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其意义不言自明。
此题是一道概括题。让考生根据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此题难度不大,只是涵盖了两个资料,打破了“一对一”的出题方式。概述“发展过程”,就要抓住年限,掌握相关常识知识,按顺序排列,并要注意字数与关键词语的运用。具体作答参考如下:
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发展过程是1980年前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文件下发;二是1981年,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步落实,土地集体所有,农民有经营权、使用权;三是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五年以上;四是1997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提出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五是2003年,实施《村土地承包法》,明确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2017年,提出土地承包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此题是一道分析题。让考生分析L村村支书面对村民提出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觉得压力很大的理由。此题只有200字的作答空间,理由分析较难。所以,必须认真阅读给定资料2,提炼出几个方面要点进行分析,比如:地已分完无地再调、需求不一实在难调、国家政策严限不允许调等。具体答题参考如下:
面对国家政策与村民需求之间发生矛盾的复杂情况,村支书对土地调整感到压力大符合实际。理由:一是已无地再调。人口增减大,预留地已分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难以为继。二是需求多难调。有的户人多地少,有的户人少地多种不过来,有的进城打工不种地,承包地撂荒。三是政策不让调。国家土地调整政策限制,承包期内不得调整承包地。四是压力大如何调。农户认为不公平找政府要求调整,政府支持,村里确实准办。
此题是一道分析题。让考生谈谈对“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这句话的理解。如同第一题,此题对应资料也是两个,作答有一定难度。答好此题,必须在把握好两个给定资料的基础上,抓住这句话的实质,即“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的实质是忽视了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城市建设与管理不仅为“造景”,重要的是“化人”,必须处理好城市建设与人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照此分析下去,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具体作答参考如下:
这句话正确,其实质在于忽视了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
城市建设与管理都是为人服务的,“建设”只是一个基础,其塑造和养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不能因为密密麻麻的单元楼,而挤占了人们休闲娱乐的空间,不能因为凉亭假山的点缀,而破坏历史院落的肌理。我们必须看到,一味追求商业化表面经济繁荣与美观,会使传统文化气息荡然无存,城市居住环境每况愈下:生活单调,缺少沟通,心情压抑,甚至“喘不过气来”。
因此,在“共享”理念的当下,必须理顺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居民人居环境的关系,借鉴城市设计先进经验,恢复城市公共领域功能,彰显城市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消解市民对立情绪,真正给居民带来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此题是一道应用文写作题。让考生写一份S市地下管廊建设情况的讲解稿。前几年出过关于讲解稿的试题,但那是介绍妈祖神像,而这次是要介绍地下管廊的“建设情况”,虽内容不同,但都是面对参观者进行介绍的文字材料。因建设过程较复杂,所以归纳的难度有所增加。应用文写作既要有标题,又要有称谓,既要有轻松的开篇,又要有对管廊的简介,更要有简洁有序的建设情况综述。具体作答参考如下:
关于S市地下管廊建设情况的讲解稿各位观展的同志们:
当你走进月亮湾商务区,找不到一条“马路拉链”,空中看不到一张“蜘蛛网”,因为地下综合管廊将自来水管道、供电、通信电缆等管线均迁入地下,成为城市公共配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平稳运行多年,是个长920米,断面3.4米×3米的T形长廊,钢铁支架如同超市分层货架内部管线有序排列且预留管线空间。
管廊建设我们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领导小组。市长担任组长,并涵盖辖区内单位主要负责人,形成多元主体常态化沟通和快速推进机制,编制规划、统筹管理。二是借力社会资本。组建开发公司,吸收社会资本,解决了资金和建设主体问题。三是确保工程质量。经调研反复论证,建设全面监控、感知系统,留有升级接入口,实施统一管理的高质量工程。四是打造利益共同体。制定合理收费项目和标准,以打造利益共同体的创新方式,调动用人单位积极性,让其参与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提高综合收益。
此卷的作文是命题作文,要求以《试谈“有”与“无”》为题写一篇文章。“有”和“无”是老子提出的观点,其中充满了辩证的哲理性。一些考生一看到这个作文题,就感到“头脑中ー片空白”,不知从何下笔。笔者认为2018年的作文题确实较难,它是在考量考生辩证思维、社会实践、写作能力的综合水平。写好此文,第一,要理解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的含义,搞清楚“有”与“无”之间的关系,旨在强调“有”与“无”二者必须兼顾平衡。第二,审读题干明确写作方向,即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进行论述,要抓住“城市建设理念问题”。第三,看清要求,思考行文,“自选角度”“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选好角度,找准写作的切人点。第四,联想前面的资料及试题,得出结论:城市建设理念必须体现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不仅是“造景”,更要“化人”。至此,再看看进入新时代城市建设中的“有”与“无”,相信考生一定会有感可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