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爱芳
天井里的细绒雪,给寒假吹响前奏。孩子们期盼已久的寒假,正一步一步走近。
我找到安房直子的书籍,为学生制订了一个寒假读书计划。
预告片
“孩子们,能说说你从狐狸的窗户里,看到了什么?”在导读后,我轻声问道。
小顾:“我看到了狐狸的妈妈。”
“我看到了过去。”小馨语颇有哲理地答道。
政卓细致入微,认真地说:“嗯,我想是狐狸妈妈对小狐狸的关心。”
孩子们热切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充满兴致。我乘胜追击,问道:“读完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内敛的陶陶低着头,呢喃道:“我觉得小男孩很可怜,没有妈妈。”
“我想有这样的手指,这样就能看到自己小时候啦。”昊宇总是有些调皮。
……
导读课就像是大片电影的预告片,既要抓人眼球,突出主要人物,还要不剧透,充满悬念。这一节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尝试与安房直子交流,听她讲那些奇思妙想的故事,给自己的想象一个安放的空间。在轻松的氛围里,我们一起开启了阅读书籍的大门。
陪 跑
寒假如期而至,孩子们的阅读之旅开始了——
寒假期间,每隔一天,我会在晚上八点发送一条和安房直子的书籍有关的问答信息。信息内容并不难,有考察孩子们搜集信息能力的“《来自大海中的电话》中的电话是何材料做的”,有探索文本主题的“《夫人的耳环》中,魔法能令人感觉到一种怎样的感情”,还有启发学生思考与写作的“请你写一写读完《西风广播电台》的感受”……这些信息看似简单,但没有认真阅读的孩子,根本不知晓答案,而在每一次短信轰鸣之后,我需要对照每个孩子,依据他们的答案记录评分。
每天,我都细心编辑,准点发送。就这样踏踏实实地把放假前的“回家好好看书”,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实现。
泡书吧
学校附近的大众书局图书丰富,环境幽静,阅读氛围也较为浓厚。于是,我便和孩子们商量,每天有时间就去坐坐,每天读一小时,然后将去与回的照片发送在QQ群里,我来做统计。我一说完,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去体验体验。
起初,孩子们发来的照片总是一本正经。或捧着书籍,对着镜头痴痴傻笑;或正襟危坐,脊梁骨挺得直直的;或故意埋头书籍,躲避视线。渐渐地,他们的坐姿已随意很多,有的趴在书桌上,有的倚在墙上,有的坐在楼梯台阶上。眼神也愈发明亮,孩子们的余光似乎已不在意拿着手机的家长。他们读得自在,读得尽兴,读得舒服才是最要紧的。
最令我难忘的是小琦。由子身体的原因,他的记忆力很差,平时连早读课读书都提不起精神。但照片中的他似乎有些不一样,课堂上呆滞的目光消失了,嘴角浅浅的笑容好似在说“故事真有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如此重要和明显。“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若有了社会营造的读书氛围,哪有不爱读书的小书虫呢?
仪 式
春风轻轻地拂过柳梢,三色堇扭动着身腰。细雨过后,绿芽似吸饱精华般,舒展着身体。万物通过细雨的洗礼,开始蓬勃成长。仪式,是孩子更加重视阅读的开始。
这学期开学之初,我在阶梯教室里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家长会。家长会以“阅读和分享”为主题。大会伊始,孩子们在台上动情地朗诵;台下,家长或被自家孩子深深吸引,或拿出手机拍下这精彩的一幕。孩子们紧张而羞涩地展现着自己,既有些许的骄傲,又似有一点不好意思。
接着,我解读了寒假阅读计划与实行情况。这个假期,孩子们阅读了安房直子幻想系列小说。而我则以短信问答、阅读考试、书店看書和创作小说这四种形式进行了检查。孩子们在叽叽喳喳地小声议论,期盼着自己能获得“小小书虫”“阅读小明星”。最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来了,随着轻快的音乐,孩子们快乐地走上台,而家长们一一给自己的孩子颁奖。
参会的家长由衷地为自己孩子的成长而感到开心,有几位妈妈甚至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与见证下,似乎更加确定自己阅读的收获,更加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反思】
一、情智教育,育人育心
在这次活动中,最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在体验中慢慢培养了对书籍的兴趣,适应并喜爱上宁静的读书氛围。一方面通过阅读书籍,学生了解了作家的作品以及文章特点,激发了语文思维;另一方面,来自家长、教师的肯定,这些外在的因素也深化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有了初步的“情智交融,和谐共生”。
二、提升阅读,提高素养
这次阅读活动形式新颖,过程踏实。但这些活动多半是量化的记录,少有能力的提升。安房直子系列小说六本虽说都读完了,但是让孩子们模仿她的文风进行创作时,发现只有个别孩子能以想象为主要写作手法,以意犹未尽为故事结局。大部分孩子能够大体学会她的童话形式,但在语言上依然不着痕迹。因此,光有文学欣赏是不够的,还需要语言建构与运用,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并学会运用。
三、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有一次,问去书店看书的学生有没有遇见同学,炎炎说:“有啊,遇到了六个呢,书店快被我们包场啦!”若能抓住学生这种喜悦的心情,安排一些小组合作阅读的活动,或许既能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更能让他们在这种群策群力的学习方式中,博采众长,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湾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