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进教室

2019-03-15 02:05张爱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期

张爱青

〔摘要〕程某,女,21岁,复读生。来咨询室之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恐惧教室,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有消极思维,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一落千丈,并伴有抠指甲、用嘴啃指甲的不良行为。以上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咨询教师采取元认知干预技术中的认知调整、暗示训练及干预后的维持辅导,让程某恢复了良好的情绪状态,学会从积极的思维视角看问题,最终实现“三想三能”: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

〔关键词〕恐惧教室;元认知干预技术;认知调整;暗示训练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3-0059-03

一、求助者的基本情况

程某,女,21岁,复读生。父母关系良好,一弟一妹,家庭经济状况一般。高中三年无父母陪读。前一段时间,曾经希望妈妈来陪读,由于家中弟妹还小,需要照顾,父亲为此责骂了程某。

程某的症状表现如下:恐惧教室,情绪低落,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压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说话重复,害怕、胆小,出现幻想,并伴有抠指甲、啃指甲的行为。以上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

学习方面。在出现上述症状之前,程某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平时很刻苦,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学习下滑得厉害,最近一次考试只有300多分。这对于把分数看得很重的程某来说,无法接受。咨询师为她做过“生命的五样”测试,最后只剩下“考上大学”。

性格方面。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害怕进教室,害怕看见别人写作业。认为自己努力也是白费,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差,甚至跟同学宣扬读书无用论。

程某平时喜欢和同桌及周围的人说话,同学发现,她说话很伤人,比如,有次同桌考得比她还差,她却对同桌说:“你考得不错!”同桌为此很生气。后来,周围的人都开始远离她,于是倔强的程某决定一句话不说了,成天埋头学习,结果月考的成绩却很差,这对她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以致形成这样的认知:自己不如别人,别人都比自己好;对简单的题目,都会觉得自己做的是错误的,缺乏自信。现在泛化到一进教室就恐惧。觉得班里的同学都在议论她,什么也学不进去,于是,向班主任請假,要求回家自学,班主任不同意。程某也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

二、心理机制形成分析

1.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程某强烈的考上大学的愿望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形成巨大的落差,导致严重的自我中心、退缩行为,如抠指甲、用嘴啃指甲以及种种消极思维。它是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因此,通常的辅导方法难以收到效果[1]。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2]。巴甫洛夫的研究重点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在每次给狗喂食物之前,出现的是铃声,接下来便是食物,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等无条件反射。久而久之,只要铃声出现,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出唾液。后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提出S-R联结说,即S(Stimulus)代表所有能够引起反应的刺激,如引起唾液分泌的铃声等;R(Response)代表所有的由于S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如铃声引起的流口水、准备迎接食物的动作等。其实这一反射同时还包含几种心理条件反射,如认知反射、行为反射,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个反射就是条件性情绪反射,即当狗一听到刺激(S)铃声时,在大脑中就形成积极情绪反射(情绪E),接下来才是预期的进食行为(反应R),并伴随摇尾、作揖等快乐的体态语言[1]。程某与同桌关系不良后就形成了焦虑情绪,而在下一次月考之前的不说话、埋头学习行为与这种焦虑情绪形成了一种条件性联系,这种情绪下学习是不可能高效的。月考成绩出来后,这种焦虑情绪达到顶点,导致她一看见其他同学学习就受不了,又由于嫉妒心,更加重了这种焦虑和恐惧。

2.情绪与思维的同质性

情绪与思维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因为在思维过程中,情绪会影响知识的检索方向,积极的情绪检索积极的知识作为思维的内容,消极的情绪会检索消极的知识作为思维内容;同样,情绪引导的思维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情绪,积极思维会使情绪更积极,消极思维会使情绪更糟糕[3]。例如,程某一直非常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不说话、刻苦学习,结果却是成绩一落千丈,从此,程某非常担心、着急、焦虑,然后消极思维就开始泛滥,认为自己很笨,一做作业都会认为自己做的是错误的,是无用的,其他人什么都好,自己一点都不好,在自己身上找不到一点优点,同学们都在议论我,我不想在教室里待着……这些全是消极的、灾难性想法。这些消极思维又会使得她更加焦虑与担心。

3.知识优势兴奋性的表征

知识在大脑中的优势兴奋性表征,是指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处于容易被优先激活和运用的状态。两名具有同样知识经验和情绪情感体验的人,未必能够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因为这些心理内容在他们大脑中的兴奋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段里,其大脑中优势兴奋性的知识经验也是不一样的[3]。程某因为面临高考,自然大脑中的优势兴奋知识是与学习有关的,现在基本处在抑制状态。自从人际关系不良、学习成绩下降后,她的优势兴奋中心是关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形成了消极思维。在检索知识时也朝着消极思维方向去检索。

三、干预过程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在心理学临床实际应用中,金洪源认为在认知活动过程之上运行着元认知过程,其内容是一种知识,是用来评价、监督、调控、指导认知活动过程本身的知识,其功能是对认知过程进行觉知、评价、监督、调控和指导。获得元认知能力的人可以通过觉知、反思、监督、调控或指导自身潜意识中运行的情绪情感、思维等,达到康复、潜能开发或人格修正等目标[4]。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就是通过高效干预当事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促使其形成干预自身潜意识心理活动能力的心理干预技术体系。元认知干预技术包括认知调整、暗示训练和维持辅导三个部分。

1.认知调整

针对程某的具体情况,咨询师采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其不良认知进行调整,并详细讲解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重要理论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条件性情绪反应、潜意识理论等。在对程某进行咨询时,首先与她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初步拟定了辅导方案,确定咨询时间。

通过认知调整让程某认识到恐惧教室、担心同学议论等都是条件性情绪反应引发的,即程某与同桌争吵、不愿意和她坐在一起,觉得身边所有的人都针对她、排斥她而产生一系列负性情绪体验,如焦虑、担心、恐惧等,这样的情绪与程某的学习情境形成了条件性情绪反应;当再出现类似的刺激(S)就会形成相应的反应,于是当恐惧情绪(E)出现后,程某在教室就坐立不安,出现逃避行为,学习效率下降,大脑充斥消极思维(R)等,这种症状被无限循环放大(如图1所示)。

这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是可以消除的。最为关键的是寻找引起恐惧、焦虑情绪的刺激点S,设计新程序。咨询师和程某共同分析找到的刺激点和新程序。

(1)原来的想法:在教室学习的时候看见同桌或周围的其他同学正在努力地写作业时(刺激S),就害怕他们,想逃离,并感觉自己写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消极思维R),甚至开始厌恶学习(情绪E)。调整后,改为积极的看法:再看到别人写作业时,要想到:做好自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和自己比较,要振奋精神,做得比他们更专注,更认真。

(2)原来的想法:发现周围的人都远离了我,就连最好的朋友也在渐渐疏远我,觉得身边所有的人都在针对我、排斥我,我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人(R)。体会到的是难过和不安、焦虑(E)。调整后,改为积极的想法:我是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因为我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伤害别人,尽管我有一些小的自私,但人无完人,我希望今后可以做得更好;只要我待人真诚、掌握人际交往方法,还会有人喜欢我,愿意和我成为朋友,我相信我和周围的人都能友好相处。

(3)原来的想法:成绩一落千丈后(S),发现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无用的,其他同学样样都是好的,否定自己所有的优点(R),感觉自己每天都像生活在地狱里一样得不到解脱(E)。调整后改为积极的看法:成绩下滑,是因为一直处在焦虑状态中,只要我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相信成绩会有起色的;我有很多优点:个子很高、皮肤很白、干事认真、学习刻苦、孝敬父母……

2.放松训练

主要是通过深呼吸、渐进式的肌肉放松训练,使得个体获得轻松、宁静、舒适等积极的心理状态。当放松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输入事先设计好的调动积极情绪的情感组织者或者想象风景,使得来访者的情绪变得更加轻松、愉悦,为输入程序性知识奠定情绪基础。输入完情感组织者,再输入程序性知识,形成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反复练习使其连接牢固稳定,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每次训练的时间约为45分钟,针对程某的情况,共进行了14次暗示训练。

3.干预后维持辅导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让程某做好笔记,记录条件反射、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原理,写出自己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核心因素情绪是如何起作用的、干预路线等。这样做有利于程某更好地认识引发问题的原因,以及出现这种症状后如何处理。通过记录,还可以发现自己的某些问题,进行元认知智慧自学。接下来,咨询师对她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

四、咨询效果

在咨询过程中,程某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变化,她每天都可以认认真真地学习,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在回访时,她说现在对自己更有信心了,对高考充满了希望,每天都很开心、快乐地去学习,也学会了对结果顺其自然。同时,程某学会有意识地监督、调控自己当下的认知、情绪状态。例如,当意识到自己的妒忌心在躁动时,立刻做几个深呼吸和小程序进行放松,让自己平静下来。程某说她基本上能做到“三想三能”: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

五、问题与反思

程某在进行了第三次咨询后,咨询师发现,咨询效果不是很明显,这时,咨询师进行了反思:为什么其他咨询师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几次就有效果?此次咨询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程某是不是真的在应用咨询中所学技能?于是在第四次咨询时,咨询师和程某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沟通,让程某寫了一份自我反思。这对提升咨询效果起了关键作用。

程某恐惧教室的问题是条件性情绪反应在潜意识中不断循环放大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核心因素为情绪的影响,所以,只有先干预情绪,再处理事情,才会取得效果。

通过四次咨询,程某基本能做到:当想到或者坐在教室看见别人在写作业时,出现焦虑、恐惧心理时,首先通过深呼吸、小程序等放松,达到平静状态;然后将消极思维改为积极思维,换一种考虑问题的思路;最后,运用暗示训练,用新的行为替代原有的行为。

暗示训练的实质是以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消除或替代原有的负性条件性情绪反应,达到条件性情绪或行为的重塑。要进行多次的巩固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调整心态,形成新的、积极的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野.用杠杆解高效解决学生考前躯体化焦虑——元认知干预技术怎样理解考前尿频、厌食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8):29-31.

[2]金洪源,王云峰,魏晓旭.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神经症、学习障碍与个性困扰的高效解决[M].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余志芳,杨葳.开学你准备好了吗?——开学恐惧症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1):29-31.

[4] 郑洁欢,金洪源.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元认知技术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3):17-19.

(作者单位:安徽怀宁新安中学,安庆,246121)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