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琳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语言更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不同国家交流的工具不同,本文从多角度分析汉语“立”以及多角度分析日语「立つ」,主要基于认知角度对比汉语“立”和日语「立つ」。
关键词:汉语“立”;日语「立つ」;认知角度;对比
世界上存在很多种语言,日语与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很多日语单词都是从汉语演变而来的,日语与汉语存在共性,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语“立”与日语「立つ」的不同,从字形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本意相同,都表示站立的意思,但是在用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汉语中的“立”表示的是一个动作,而日语「立つ」表示的是一个事件、一个连续的过程,两者的认知程度存在着差异性,意义也是不同的。下面从多角度分析两者的区别。
一、多角度分析汉语“立”
汉语的“立”表示一种状态的站立,从站立延伸到挺立的,比如立竿见影;表示一种稳定的状态,从隐喻的角度又延伸出“生存”的意思,比如自立;汉语“立”可以名词动词化,比如建立、设立;“立”字的含义延伸意义有很多,在建立、设立的基础上延伸为“订立”、“立法虽备,终必不行”;从认知的角度来讲,语言的意义是被大众所认可的,自古便有册立君主的说法,表示君主登基的“立”,与此同时还有“扶立”的意义;“立”也有姓氏的意思,还有“立即、立刻”[1]。
二、多角度分析日语「立つ」
日语「立つ」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表示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日语「立つ」拥有和汉语“立”同样的意思,指“站起来”的意思;日语「立つ」还有“传扬、传开”的意思,うわさが立つ/传出风言风语,离开“坐着”的状态,达到“站立”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日语「立つ」延伸出“出发”的意思,也有“达到”的意思,具有“行动”、“成立”、“激动”、“维持、保持”、“处于”、“明确、分明”等的意思,这些词义是从人类认知角度出发延伸出来的,由隐喻、转喻、意像的角度出发,以离开到达到的状态为中心,展开衍射,呈现放射的状态[2]。
三、基于认知角度对比汉语“立”与日语「立つ」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可以从隐喻、转喻、意象图式的角度展开分析,所谓隐喻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经验用于另一个领域,具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转喻也是起源于人们的经验,转喻是一种投射,不同领域之间的物体相互代替,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具有“邻近”的关系,而隐喻具有“相近”的意思,意象表现的是一种心理活动,从现实到抽象的转变,是人类在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上达成的共识。
从上述分析来看,汉语“立”与日语「立つ」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性,两者都有“起立”的意思,从认知角度来看,两者延伸出来的部分也有一些相同的部分,日语在延伸过程中,存在其他特殊的含义,表示一个连续的过程,隐喻延伸出来的“保持、保住”具有独立的意思;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模型,连接了抽象和现实的概念,在语法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本义为核心,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等等,呈放射状向四周延伸,以中心为参考的依据,但也通过意象图式延伸出独立的意思,比如“明确、分明”。日语「立つ」的本意是站立着的人,从坐姿转变为站立的动作,从静态到动态,从地位置到高位置,抽象化的理解为“激动”。日语「立つ」延伸的意义很多,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其目标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解决,日语「立つ」又具有一“有用、管用”的含义[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析汉语“立”和日语「立つ」之间的异同,两者之间在延伸的过程中具有相同的部分,比如站立、生存、扶持、设立等,同时也具有很多独立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本义上看汉语“立”强调的是一个动作,日语「立つ」强调的是一種状态,隐喻、转喻、意象图式都是从“立”的本义出发,呈放射状发散思维,延伸出“立”的不同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泽方.认知视角下的日语「立つ」的语义扩展机制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7,34 (4):82-85.
[2]李智慧.基于文化认知角度对日语教育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 (14):119-120.
[3]黄森文.从认知视角探析汉语“立”与日语「立つ」的多义比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 (3):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