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民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敌人在冀中进行“五一大扫荡”之后,又对冀西进行“扫荡”。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由于敌人不断“蚕食”,根据地日益缩小,使我军的补给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当时没有粮食吃,只能吃马料(黑豆)和野菜充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我们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了保存干部,以便将来对日寇进行大反攻,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将我们抗大二分校附属中学调往陕甘宁边区。
1943年2月初的一天,抗大二分校高上科(均为营以上干部)和附中的全体师生,集合在灵寿县陈庄附近的一个叫团泊口的小山村。孙毅校长给我们召开动员会后,我们进行两三天准备,包括轻装、准备干粮等,然后编为三个营,分三路向西进发。
我们冒着初冬刺骨的寒风,夜行昼宿,沿着滹沱河逆流而上,几天后来到山西定襄县境内。当接近同蒲铁路时,不断听到有人说,我们要去延安的消息。
孙毅校长动员时,为了保密只说是进行反“扫荡”演习,并没有说要去延安。现在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保密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在一天集合行军前,教导员向同学们正式宣布这个消息。听说要去延安,要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大家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红都延安,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所在地,是我们向往已久的地方。那时到延安,就如同今天人们不管多远都要到首都北京一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次我们就要到延安去见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朱总司令,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到延安去见毛主席!”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鼓舞和激励下,我们这些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不顾长途跋涉和艰难困苦,冲破了敌人三四道封锁线,翻越了积雪一尺多厚的摩天岭、云中山,渡过了波涛汹涌的黄河,行程2500多里,终于在1943年4月底到达延安。
延安古称肤施,坐落在延河谷地里,地势险要,环城四周原有又高又厚的城墙,城内街道纵横,对于贫穷的陕北来说,当时可算是比较繁华的市镇了。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飞机的狂轰滥炸,城墙被炸开好几个豁口,城内一片残垣断壁,已经空无一人,人们都搬到了城外的山沟里,我们附中学生到延安后就住在南关新市场后沟山上的窑洞里。
5月3日至5日,八路军总部和联防军司令部在八路军大礼堂,分别为我们举行了欢迎会。我们敬爱的朱总司令和贺龙司令员在会上讲话。朱总司令说:“今天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看望你们,毛主席因为工作忙没有来,毛主席让我问候你们好。”大家热烈鼓掌,总司令在讲述了国际形势和抗日战争的形势后说:“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党中央要求你们拿起镢头开荒种地,建设校舍;拿起枪杆子,练好杀敌本领,保卫边区;拿起笔杆子学习马列主义和科学知识。”总司令最后说:“希望你们好好学习,为将来战略大反攻和建设新中国成为有用的人才。”
贺龙司令员说:“由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你们到陇东去。你们的学习内容由主要学习文化改为主要学习军事。”他接着说:“温室里长大的花木经不住风吹雨打,铁石不经过冶炼不会成为纯钢。干革命不能怕流血牺牲,今后你们每个人的身上还要准备穿几个眼眼。国民党反动派打来的时候,你们要拿起枪杆子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
朱总司令和贺龙司令员的讲话,使学员们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会场上群情激昂,爆发出了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会后我们学习和休整了几天。5月7日,我们从延安出发,经甘泉、富县、直罗镇等地,于5月16日到达抗大七分校驻地合水县,与先期到达的一大队汇合后,我们被编为二大队。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调集十几万兵力,准备分九路进攻陕甘宁边区。由于形势紧张,上级考虑到原附属中学学员年龄较小,缺少战斗经验,校领导决定将二大队转移到华池县的豹子川,在那里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劳动,必要时作为机动部队参加战斗。我们于7月17日从合水出发,22日到达豹子川的张家岔。
豹子川因有豹子得名。这里曾是陕甘红军的根据地,有刘志丹创办的红军干部学校、被服厂、红军医院等旧址。不过因年久失修,窑洞基本都已坍塌。这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是个生产的好地方。春天漫山遍野的丁香、杜鹃、樱桃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满川飘香。秋天被霜打红的梨树、杏树、桦树的叶子,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比北京的香山还要壮观。这里除了豹子外,还有各种珍奇的飞禽走兽,真可谓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不过,我们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一放下背包就投入到紧张的建校和生产劳动中。
为了解决长期居住问题,我们向老乡学习打窑洞。学员们首先从半山腰往下挖,挖成直直的切面,然后再从外往里挖,挖成宽高各一丈五尺、进深三丈的窑洞。挖窑时,分工协作,一部分人負责劈坡挖土,一部分人负责用小车往外运土。为了加快进度,劈坡时尽量挖大土块。一次,有位叫邱治水的同学被大土块压在下面,经抢救无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时我所在的七分校二大队八队,都是十六七岁以上的青少年(又称青年队,有些人叫它娃娃队),干不了打窑洞这种重体力活,领导就安排我们进行后勤保障和辅助性劳动,任务之一就是砍伐树木,用其支撑窑洞和做门窗。我和一位同学两人一把斧头,一天砍100多棵碗口粗的树,累得腰酸腿痛,两手都磨出了血泡和厚厚的茧子。
那时天不亮我们就起床吃早饭,当时做饭的土灶都挖在山坡的棱坎上。因为天太黑看不清,我盛饭时,踩塌了棱坎,一下子掉进了滚烫的粥锅里。小腿被剐开了两三寸长的伤口,露出了骨头,脚被烫起了大水泡,那时没有什么药品,结果伤口化脓。我在窝棚里躺了十几天,后来伤口渐渐痊愈了,只是走路还有点瘸。因为干不了重活,队领导就让我放牛羊。我们二大队八队有七八头牛、五六十只羊。每天早饭后,我把牛羊赶上山,晚饭后再赶回圈里。豹子川虽然有豹子、狼、狐狸等野兽,但我不怕,因为手里拿着枪,还有牧羊犬,可我怕的是乌鸦。这里的红嘴乌鸦,真是厉害,飞起来成群结队,遮天蔽日。一次,我放的一头牛掉进了一个雨裂沟里,我怎么用力也拽不上来。没办法,只得回队里叫人来帮忙,待我们回来后,红嘴乌鸦已经把牛背啄了好几个大窟窿,牛已经快死了。
当其他队打窑洞时,为了准备过冬,我们队又接到了烧木炭的任务。烧木炭是个技术活,我们这些冀中人不用说烧木炭,就是连木炭也没有见过,怎么办?我们请来了有经验的当地老乡做技术指导。在他们耐心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终于学会了。一开始,我们两个排负责烧木炭,后来剩我们一个班,我当副班长兼技术指导,经过两个多月的劳动,我们队共烧制木炭5万多斤。
从1943年8月到11月,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劳动,基本上完成了建设校舍的任务,原先一片荒凉的豹子川,彻底改变了面貌,有了宽阔的道路,平坦的操场和整齐的窑洞。入夜后,满山坡,一排排整齐的窑洞,灯光闪烁,犹如一座繁华的城市。
从1943年12月到次年3月,根据联防军司令部和七分校校部的部署,我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冬季大练兵。训练科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基层指挥干部所必备的技能。包括制式训练,投弹、射击、刺杀、土木作业等技术和单兵及协同的战术。练兵比武中还设立了“朱德射击手”“贺龙投弹手”“高岗刺杀手”三项荣誉。此外还有单杠、双杠、木马等军事体育科目。那时训练器材很缺乏,我们就自己动手制作,用三根木棍一捆就做成了三脚架,用来练习瞄准。锯一根长四五尺的粗木头,蒙上牛皮,安上四条腿就是木马。单杠没有铁的,我们就从山上砍下木头,做成单杠,既结实又有韧性。
尽管陇东冬季天气非常寒冷,但大家练兵热情很高,常常是起床号未吹就起床练习,熄灯号吹过了仍在操练,手脚冻肿了仍然坚持,整个大队呈现出一派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争先进、赶先进,轰轰烈烈的练兵景象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学员们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思想上得到了很大锻炼,为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春季到了,冰河解冻,大地复苏。4月初,我们开始上山开荒。同学们热烈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地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去。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才收工,劳动时间长达十三四个小时。
豹子川一片荒山,山上长着一人多高的草。我们首先把草烧掉,当作肥料,然后再开荒。那时根本没有耕地的犁,只能用镢头刨。其他队的学员每人一把镢头,八队学员因为年纪轻、力气小,就两人合用一把镢头轮流换班。由于有的地段狭窄,人员拥挤,大家轮着换班。有时,一不小心就会伤着前面的人。
地翻好了,再把土块打碎搂平,然后播种。那时没有播种机,完全靠用手撒种。陇东山区只能种糜子,当年风调雨顺,加上土地肥沃,禾苗长势很好,我们开始除草,用锄头从山顶顺着山坡一步一步往下锄。一天除草时,我只顾倒着走,边退边锄草,没有注意后面,一不小心,一下子摔到了十几米深的雨裂沟里。同学们赶紧用绳子把我拽了上来,那时正年轻,哪里也没有摔坏,擦了擦满脸和满身的土,我又继续劳动了。
除了在山上种糜子外,各队还在河沟平地上种上了土豆、萝卜、白菜、茄子、大葱等各种蔬菜。
秋天到了,满山遍野黄灿灿的糜子迎风飘荡。河川平地里,长满绿油油的蔬菜,整个山川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望着我们自己劳动的成果,内心感到无限喜悦。
那时我们生活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开始我们没有住房,吃的也很困难,有时只能吃用小米摻着野菜煮成的稀粥,穿得破破烂烂、衣不蔽体。我们没有工资,更没有奖金,日用品奇缺,没有牙膏,只能用盐刷牙,没有肥皂,就用灰条菜灰洗衣服。学习没有本子,就把桦树皮一层层剥下来,用来写字。没有墨水,我们就把山上一种紫色的野果挤出汁来做墨汁用。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各种困难,逐步达到了丰衣足食,我们住上了自己挖的宽敞舒适的窑洞,穿上了女生队为我们缝制的棉衣和自己织的毛袜子、毛手套。吃上了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每周还能杀一头猪或羊,改善一下伙食。当我们享受着自己劳动果实的时候,内心感到了无比欢乐和幸福。
那时候,我们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精神上却非常充实,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时刻激励着我们,使我们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平日里,整个豹子川一片欢声笑语,到处是嘹亮的歌声和军号声,逢年过节,我们还自编自演各种文娱节目,扭秧歌、跑旱船,一片喜气洋洋。
1944年8月,我奉命调到延安联防军司令部参训队学习,从此结束了我在抗大七分校的学习生活。
通过在抗大七分校一年多的生产劳动和学习,我深深体会到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的伟大意义。同时使我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了很大锻炼和提高,更加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进一步增强了劳动观点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时至今日,70多年过去了,当年生产劳动和刻苦学习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同抗日战争时期相比,现在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无论吃的、穿的、住的、用的,都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是我们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都不能丢,并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失去光辉。(编辑 叶松)
口述者:抗大七分校二大队八队学员;
整理者:南梁红色景区建设管理局党史研究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