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定位与作为例析

2019-03-15 02:06左小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普通高中

〔摘要〕新高考制度推行之后,各普通高中纷纷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湖南师大附中生涯规划教育在原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组建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并提出要增加系统育人力,以终为始,着眼未来,让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学生个人素养相和,与时代脉搏共振的生涯规划教育定位,为下一步实践工作明确了努力方向。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生涯发展;普通高中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5-0029-03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旨在“增加学生选择,促进科学选材”的新高考使生涯教育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台,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自2015年起,浙江、河北、河南等省市纷纷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一时间,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在各中学纷纷开展起来。

生涯的概念虽然由来已久,一些省市的政策也已出台,但由于我国对于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时日尚浅,其理论、机制、资源、发展路径等还不完善,国外的一些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策略也难以适用于国内众多学校的本土特殊性。因此,目前各个学校实施生涯规划教育仍处于各自为政、独立探索的状况,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实施生涯规划教育。

湖南师大附中是一所有113年历史的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率先开设心理、生涯课,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至今从未停止;高考新政推行后,又组建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高中生涯教育该如何实施 ?本文谨以湖南师大附中为例简要阐述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定位与作为。

定位一:与时代脉搏共振——以全视野为背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今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中华文化复兴、中国重新崛起的时代,是数字化、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信息海量,事物瞬息迭代变换;这个时代世界变得微小和扁平;这个时代有“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亚投行”……这个时代的特点决定了这个时代的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任务。

作为肩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高等教育、适应未来职业、奠定终身发展四大任务的高中教育,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世界中的中国的当下与未来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生涯规划,去设计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不仅具有研判分析新行业、新职业的敏锐和智慧,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全球治理观”的胸怀,更具有应对本土与全球机遇与挑战的自信。即以全视野的定位,将生涯规划教育着眼于时代的要求、置放在时代的洪流中,让学生的生涯规划与时代脉搏共振。

这就要求高中学校是一所开放的学校,是一个信息场,让学生对国事、天下事了然于胸;也要求高中学校是一个整合资源、提供体验的地方,让学生有最便捷的方式,去仔细观察、深入体验现在的社会,为自己未来的生涯抉择做准备。

为此,湖南师大附中建立了“大生涯资源圈”,坚持每日开设新闻收视课,由专职教师收集、剪辑国内国际新闻,整合信息资源,在固定的时间在全校范围内向全体学生播放;积极寻找社会资源,在长沙、韶山、浏阳、醴陵、安化等地建立了近20个类学生实践体验基地,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军营、农村、企业、社区生活体验,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体验行业生活;充分开发家长、校友资源,分年级举办“预见未来·亲近专业”“预见未来·职场面对面”等专题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行业、职业、专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其要求和报酬,了解其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湖南師大附中“大生涯资源圈”的建立及其活动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发展自我、认识社会、承担时代使命的紧迫感,唤醒了学生规划未来的生涯觉察意识,也为学生生涯规划特别是职业规划指明内容和方向。

定位二:与学生个人素养相和——全面考量,而不限制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生涯问题历来被认为是深邃而又开放的话题。生涯规划非但绕不开这些话题,而且要以这些问题的探讨为基础,但又不能空洞地唯问题是问,而要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学生个人素养的实际决定了他们的回答。同时,这样的问题,在同一人生阶段的不同个人有不同的回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同一个人也许也会有不同的回答。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各种可能。

生涯规划是为学生当下和未来的人生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的,因此,“我是怎样的人?”“我认为什么最重要?”“我的兴趣在哪里?”“我的能力怎样?”……这样的问题也是生涯规划必须探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现状非常重要,影响到学生当下的抉择和规划,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也许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可能。

我们不能因未来有更多可能而不选择、不规划,我们要全面地考量,让学生的生涯规划始终与学生的个人素养相和,不背离,不割裂,不限制。

这就要求学校深入研究生涯规划,有选择地提出生涯重大问题,并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途径;这也要求学校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普遍的特征和个性化的特征,并创设多样化的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为此,湖南师大附中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并实施了成体系的生涯核心课程,内容既涉及生涯重大问题,例如生命的意义、我的生命线、我的人生目标等,又涉及认识自我的重要方面,例如气质、影响我的人和事物(性格的形成)、我的自画像、周·哈里窗、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同时,为了更好地使生涯规划与学生的综合素养相和,还设计了生涯决策和生涯资源的内容,如生涯抉择平衡单、我的家庭职业树、专业、职业等。

为使课程内容得以专业、创造性地高效实施,确保生涯规划理念定位的落实,湖南师大附中成立了集团心理联盟,坚持集体备课,原创了许多教学设计。例如,近期学校袁春龙老师执教的、获得长沙市心理活动课竞赛一等奖的“我的生命线”这一课,虽然不是一个新命题,但却以全新的设计获得满堂喝彩,其中设计的小组分任务讨论分享话题——“我们的生命线的共同点有哪些?”“30岁,我们的生命状态有什么不同?”“在什么时候,我们的人生可能出现拐点?”——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既有深度、有趣味,又有专业性。特别是对于生命中的拐点的讨论,引发了学生对于生命各种可能的思考,激发了学生追求更好可能的动力。

湖南师大附中生涯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地思考生涯的重大问题,帮助学生以专业的理念、从多角度充分认识自我,并获得了生涯决策的策略和资源,使得学生的生涯教育从割裂走向连接,实现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个人素养相和。更重要的是,创造性的、鼓励发现和探索的课程不仅增加了课程的魅力,也帮助学生发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

定位三:以终为始,着眼未来——全程教育

生涯是从零岁开始,一直到生命结束,广义的全程即指从生到死。在从生到死的历程中,又按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或者学习工作任务,分为不同阶段,这些阶段有些是短程、有些是长程。狭义的全程,就是由这一个个短程、长程所构成的人生历程。全程的生涯教育即指着眼于学生人生的完整历程,在学生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侧重点的生涯规划教育。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肯定无法准确规划到每位学生的广义全程,但仍要基于广义的全程,并以终为始,做好当下的事。

这就要求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扎根学生的现在,也坚定地指向学生的未来;要求高中毕业再送一程,甚至在大学及以后继续跟踪。这既是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人生增值的需要:时刻牢记以终为始,着眼未来。

为此,湖南师大附中建立了学生生涯发展全程关注的衔接机制,在该校集团化办学的7个分校中,都将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作为贯穿整个中学阶段的一项综合性工作,资源共享,任务同担。向下,我们以高中为驻点,向多元校区的初中延伸,并能通过这些优质初中,向他们的生源基地小学延伸。向上,向大学延伸并进行追踪;同时,通过校友会,向社会延伸,了解校友的职业及人生情况。

2012年7月,湖南师大附中派出“高中毕业生后续发展”调研小组,分赴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区的全国著名高校,开展调研工作。调研结果显示,该校学生综合素质强,发展后劲足,与来自其他中学的学生相比,呈现出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能准确地评估自我,找出自己的特点和强项(优势潜能);2.善于发现资源和机遇;3.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含学业目标、职业目标、生涯目标);4.能评估目标与现状的差距及未来可能存在的困难,并做出对策;5.能为实现人生目标制定并执行方案。这些优势集中体现出生涯规划全程教育的优势: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选择未来,科学地确立整体的蓝图和行动步骤,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为学生的人生增值。

定位四:增加系统育人力——校内全员,校外扩展

学生生涯发展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和学生所处的家庭、组织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随着学生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人生期望都将随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它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它不是某个老师、某科老师、某家单位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整合与之相关联的人力资源的同时,积极发现可以助力的人力资源,形成合力。

这就要求学校全体教师全都行动起来,在学生发展中心或学生生涯指导中心等相关机构的组织领导下,增强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承担各自岗位生涯规划教育的任务,形成校内“全员育人”的合力。同时,根据任务甄选校外专家、校友等,作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任务定队伍,以队伍来落实任务,使人事系统和任务体系相匹配,减少活动的随意性、零碎性,增加系统育人力。

湖南师大附中实施学生生涯课程的师资包括心理教育教师、学生成长导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校外专家、家长、校友甚至是工厂的师傅、农村的老农,等等。心理教育教师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最主要、最专业的实施者,他们承担实施生涯规划教育核心课程的任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是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的影响力量,他们利用班会课、日常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生涯发展的资源,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成长导师对学生进行生涯指导、学法引导、心理疏导和生活辅导;校外的专家等来校作专题讲座或在基地指导学生实践,使我们的生涯课程更富有社会和时代的特征。

这支由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构成的高中生涯规划队伍,不仅帮助学生应对生涯发展动态变化过程中普遍会出现的困惑和困难,还对学生个性化的问题和偶然出现的新任务提供即时的指导;不仅帮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和社会经验,还介绍了许多行业的前沿信息和国内国际新形势、新政策,高效地完成了学校顶层设计的生涯规划任务。

为确保这支队伍能够更专业地开展工作,湖南师大附中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生涯规划全员培训,先后邀请上海七宝中学、东北师大附中等生涯规划实施较好的兄弟学校前来介绍经验;先后采取委托承办的方式,举办了两期生涯规划师培训班,培训了100余名持证上岗的生涯规划师;同时,成立心理俱乐部,举办不定期的培训沙龙。全员培训与团队培训的方式使得学校教师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各项活动得以有声有色地开展。

总之,对于事关学生当下及未来人生发展、生活质量的生涯规划教育,任何真心实意的探索都是值得的。我们要增加系统育人力,以终为始,着眼未来,让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学生个人素养相和,与时代脉搏共振。

参考文献

[1]謝永红.湖南师大附中:为学生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力[J].人民教育,2015(8):62-65.

[2]黄月初,左小青.生涯规划课程 激活学生潜能[J].湖南教育,2015(11):56-58.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沙,410006)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教育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高校辅导员创新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索
生涯规划教育视域下的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有规划的人生才精彩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探索模块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
财政部下拨46.3亿元普通高中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