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强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本质要求。一年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紧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人大职能优势,保障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票決制”成了浙江人大工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位于杭州市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34幢,建于1995年。20多年过去了,住这里的十几户教授们大多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年龄最大的已经95岁。从1楼到6楼一共有83级台阶。这让年迈的老人们犯了难。
从2010年开始,老人们多次联名发起加装电梯的申请,但因为缺乏相关政策依据、牵涉部门多、经费难落实等原因,一直未能解决。然而,就在2018年,事情有了转机,加装电梯的事情得到了落实。
前不久,《人民日报》记者对这些老人们进行了专门采访。老人们认为,加装电梯心愿的完成得益于浙江在市、县、乡三级全面推行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小学学后托管,农村公路提升改造——2018年10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新华社等媒体聚焦我省票决制工作,掀起了舆论热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宁海县是“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发源地。早在2008年,宁海县就在力洋镇、大佳何镇探索试行乡镇政府实事工程人大代表票决制。2009年,在力洋镇人代会上,人大代表用手中的选票投出了民生实事项目——这在当时全国乡镇人代会还是首次。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实践,如今,“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日益为群众所熟知,只要是票决通过的民生项目,总能赢得群众的大力支持。
无论是票决制工作发轫之始的宁海县力洋镇老客运站改造,还是《焦点访谈》提到的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小学学后托管,这些虽够不上传统意义的重大工程项目,却事关百姓冷暖、备受群众关注。
如今,这个源于基层人大的创新实践、符合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际、经过基层实践反复检验的制度,在浙江各地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绝大多数票决出的民生实事是一件件体现民心、普惠民生的“关键小事”。通过票决制,广大群众能够以人大代表为纽带,成为民生实事项目的建议者、决策者、监督者和受益者。当这一件件关乎民生的“关键小事”,嵌入人大代表票决这一制度体系后,汇聚成体现人民民主的“大事”。
2018年,在浙江11个设区的市、89个县(市、区)、907个乡镇已实现票决制工作全覆盖,还有300多个街道开展了票选工作,票决通过7024个项目,累计投资金额3400多亿元。
这张“金名片”影响力日益扩大,2018年10月10日至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组织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5家中央媒体,到浙江省开展集中采访活动,推动票决制工作成为浙江人大工作创新发展、勇立潮头的“标本”。
听民意、解民忧,省政府领导领衔办理重点建议
2018年11月6日,省人大代表、浙江正健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张敏华对各部门办理嘉18号建议的情况逐一评价,认真填写了反馈意见。
张敏华从事会计审计工作20多年来,常和企业打交道。她发现,全省各地“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过程中,评价标准和差别化措施差异较大、资源要素流通存在瓶颈、综合结果应用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2018年1月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她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的建议》。不久,该建议被列为重点建议,还被省长领办。
通过强化议案建议办理,落实政府负责人领办和人大重点督办等制度,目前,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913件建议、批评和意见如期办结。其中,包括县域医院共同体建设、城镇生活垃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等在内的18件被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确定为重点建议,交省政府办公厅重点办理,其中9件由省政府领导领办。
一个个代表的“金点子”,正不断转化、落地为替百姓排忧解难的实招、好招,我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
各级代表肩负联系群众、发挥反映民意的桥梁作用。人大代表联络站则是人大代表汇集民意、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人大代表联络站如何才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领导干部率先垂范。2018年10月31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赴江山市贺村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开展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活动,与人大代表、群众座谈,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
活动期间,袁家军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大通道建设、企业搬迁、“千企结千村”等群众关切,与大家探讨交流,并要求省有关部门及衢州市、江山市认真研究,积极推动问题解决。
袁家军指出,要积极推进联络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代表联系群众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准确反映群众呼声,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
目前,遍布我省城乡的4030个代表联络站点,已成为我省各级人大代表履职尽责、联系服务群众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上1081个网上代表联络站,我省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完整体系。一年来,全省有20多名省级领导干部人大代表,走进代表联络站开展联系群众主题活动。
履职紧扣人民群众重大关切
民心所望,人大所向,这是新时代人大工作的一个显著特色,也是人大工作的“初心”。紧扣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省人大常委会发挥人大职能优势,保障人民更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的今天,依靠法治、制度的力量去呵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固废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浙江的这项工作开展得怎么样?2018年上半年,省人大常委会由相关负责人带队,分赴温州、金华、丽水、杭州、台州、宁波等地,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浙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截至2017年底,全省现有城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123座,设计日总处置能力达到7万吨;2017年,浙江共有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约3.5万家,共计产生危险废物385.5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3724万吨。
有问题,就整改。对于群众呼声强烈的固废污染问题,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擎起“法律巡视”利剑“动真碰硬”,开展固废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发挥出了强大的威慑力。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海洋强国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浙江向海而兴、依海而富,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海洋环境保护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短板,面临新的挑战。
2018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组来浙开展执法检查。王晨强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发挥好执法检查的监督作用,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监督实效。加強海洋环境保护法宣传普及,树立法律权威。
其间,浙江省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代表和基层执法人员代表分别就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健全海洋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提升全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等作了发言。
无疑,此次执法检查推动了法律全面有效实施,促进法律制度完善,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制定《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对保护种粮积极性、加强粮食储备安全和质量安全等作出规定,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制定《浙江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就华侨优惠待遇、收益处置、权益保护等作出规定,在全国率先解决华侨身份证件使用不便等突出问题。制定《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完善慈善组织登记和认定,规范募捐和捐赠活动,明确慈善事业促进措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修订《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理顺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强化对志愿者的权益保护和志愿服务的激励,更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初审《浙江省教育督导条例(草案)》,推动教育法律法规、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开展民生领域监督。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专项监督,听取审议相关专项报告,推动各级政府继续强化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质量,健全土地经营权权能实现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