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地上“人性的银河”

2019-03-15 04:21吕强
环球时报 2019-03-15
关键词:卢旺达大屠杀人性

本报赴卢旺达特派记者 吕强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中,有一个东非小国被反复提及,并被冠以“头号改革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卢旺达。“卢旺达,与其他非洲国家不太一样”,这是很多外来者的感叹。提起卢旺达,人们往往会想起那场大屠杀,但如今,涅槃、干净、朝气……已成为它的新标签。

来到卢旺达,20多年前的那场劫难无法绕开。1994年的大屠杀,80多万人丧生,约占当时卢人口的20%。在首都基加利,主要景点都和这场灾难相关。满是弹孔的建筑用作博物馆,大屠杀纪念馆成为游客必游景点之首,还有那家“卢旺达大饭店”,因一部奥斯卡提名影片而成为人们感慨“黑暗中人性光亮”的地点。

灾难带来伤痛,但不能成为仇恨。卢旺达政府25年来一直执行部族和解政策,呼吁人们既要铭记过去,又要学会宽恕。政府给幸存者提供土地等经济补偿,上门给民众做心理工作,他们的自我介绍不会提及自己的民族,只会说“我是卢旺达人”……

一天凌晨1时,在基加利,《环球时报》记者尝试将无人机升到最大高度,俯瞰这座城市——为了验证一个说法:每家每户每一夜,都会给1994年大屠杀中的遇难者留一盏灯。空中看到的图景(如图)是壮观的,虽然无法媲美国际都市的霓虹辉映,但在电力供应紧张的非洲国家,能在夜里看到灿若星河的点点灯盏无疑会让观者内心澎湃。非洲的天空清澈得可以轻而易举看到满天繁星,但此时在这地上“人性的银河”面前,星斗都显得暗淡。

一位走过10多个非洲国家的中国企业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卢旺达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直观而具体。首先是干净。无论是繁忙的城市街道,还是偏远的乡村小路,整洁的面貌是来客的第一印象。这就不得不说全民义务劳动“乌姆干达”。该词源于卢旺达的传统文化,2007年起被政府纳入制度化法规中,在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上午8时至11时,商家停业,车辆停驶,人们上街清扫垃圾,疏通渠道。“乌姆干达”曾在大屠杀时期被扭曲和滥用,成为号召集体屠杀种族“敌人”的暗语,如今它的本义被找回,甚至成为化解分歧、争取共识的平台——劳动之后的聚会为居民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

其次是安全。这一点对有意闯荡非洲的人太重要了。在一些非洲国家,安全提示里常出现“不宜到人群聚集区”“夜间切勿出行”等警告,但在卢旺达,朋友们都是一句话:放心走。记者凌晨出门能看到街上站岗的士兵,看到他们热情地在十字路口指挥车辆,让行人先过马路。

廉洁带来另一种“安全”。入境时没有被签证官索要小费,在机场不会被强行检查行李和敲诈,在路上不用担心遭警察索贿。卢旺达政府力图打造廉洁高效的行政机构,其口号是“零腐败”。这样的氛围可以让投资者卸下心理包袱,让越来越多人看到卢旺达发展的机遇。很多中国企业家来这儿之后打算在当地置业居住。

卢旺达出台了一系列激发改革的措施,包括彻底改革土地制度,推出电子在线企业注册系统,简化税收制度等。“卢旺达用非常大胆和雄心勃勃的方法来改革营商环境。我们将自己与世界上表现最好的经济体进行比较,把眼光放远一点。”卢旺达发展委员会的一名负责人说。

纵然卢旺达仍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经济高度依赖农业,过半人口处于国际贫困线以下,但这个国家在大劫难之后的蜕变,让人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向上力量和希望。或许,这能给非洲大陆仍深陷内乱的国家一些启示。▲

猜你喜欢
卢旺达大屠杀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卢旺达大手笔赞助阿森纳遭质疑
容光焕发
卢旺达菠萝价格保持平稳
卢旺达计划提高水果产量
反思?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