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志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教育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1)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这不仅源自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做出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在重要的国际国内会议上,还是在与基层劳动人民的亲切交谈中,总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古典名句的引用、化用或注解,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开播不仅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宣传,也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捷发展,传播媒介日益增多,文化载体不断迭代,这些都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时代要求,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不能没有媒体的参与分析如下:
(1)媒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今天,人们对媒体的认知范围较之以往已经大大拓宽,媒体不再局限于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更多体现为一种载体和平台,所有能为信息传播提供平台的,都可以称作媒体。”[2]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的主要成果需要媒体的储存、记录与承载,同时也需要媒体的表现与传播。它能以其独有的传媒手段、方法和载体快速实现文化的传播,进而沟通目标对象,在文化与受众、文化与时代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完成资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功能,使文化的转化与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惠及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诉求。
(2)媒体是重要的文化生产者。不可否认,转化与发展固然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完成自我的本体性建构,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信息、技术、媒介等第3方力量完成他者化建构。媒体以其广泛的传播性以及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常常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凭借。它往往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焦点、文化潮流等完成信息的采制与加工,生产的文化产品反过来又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参与到文化的流通与消费中去。
(3)媒体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者。广义的文化消费包括消费者出席、观看、阅读、聆听、参加、购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3]。显然,文化消费的对象是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媒体的内容策划、信息采集、交互传播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文化的采撷,它一方面是文化的生产者,另一方面又是文化的消费者。传统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文化资本,兼具文化和商品双重属性,有自己的文化消费群体,其转化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受众的文化选择、接受方式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等。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作为重要的文化消费主体,既参与了文化文本的“编码”过程,又参与了文本的“解码”过程。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凭借新的技术与信息手段来实现,这也是媒体参与实践的客观物质基础。从资源整合来看,文化的发展平台可以新建,也可以依托现有媒体资源,在已经运营成功的资源平台上进行。《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作为《百家讲坛》特别节目,适合从文化角度讲解、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托《百家讲坛》,这就意味着其首先拥有了较好的传播基础,不用重新搭台,资源整合优势明显。从传播平台来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3台融合组建,其品牌价值位列201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8名[4]。多年来,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一直高居国内收视市场前列,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该平台拥有丰富的素材资源、强大的人脉资源以及先进的设备资源等,能提供较好的创作团队、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等,平台建设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品牌价值大。毋庸讳言,这样的平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传播基础和全方位的系列化保障,也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持,大大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不仅要解决平台的问题,还应注重传播类型的问题,不同的表达形式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容。在这里,媒体的传播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是纪录片、政论专题片或大型文化节目,不同的表达往往在文化素材、视角以及制作方式上有不同的考量和取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传播类型的择取必须面向人民群众,摈弃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和机械式的表演,做到大众化、通俗化和人性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效应。其次,文化着力点的择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很多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既贴切形象,又含义深刻。他将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社会相结合,与现实文化相融通,让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动能,同时又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熠熠生辉。《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便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着力点:用典。“古典名句、名言,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5]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群众和这一思想之间架设传播桥梁,打通这一思想宣传、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6]当然,这并不是重复、罗列经典名句,而是挖掘其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精髓并为其注入新内容、新形式,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实践层面,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不能默守陈规,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来看,它打破了栏目固有模式,用多人多样的讲述替代一位学者讲到底。经典释义人通过追溯典故的生成意义、传播意义,并以历史中践行典故精神的具体人物为例,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细致阐释;思想解读人集中阐释典故的当下意义,结合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及讲话的具体语境,从思想理论层面对讲话的精神进行分解与总结;经典诵读人则以自诵和领诵相结合,在当下语境中以诵读的方式去诠释、理解和感悟经典,呈现当代人的注解。这种过程自然而巧妙地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次,注重文化生产,以严密的逻辑性保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施。节目一环扣一环,多个环节遵循“背景+要点+故事+启示”的结构模式,庞大的信息量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组合串联在一起,兼顾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不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去解构,并让其在新的话语空间中被重新赋值。有了话语空间的重构,有了新的意义赋值,传统文化才能展现出时代的活力。
意见领袖是传播学经典概念之一,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他们频繁地接触报刊、广播、电视、广告等媒体,他们的介入往往能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促进传统文化的转化与生成。如经典释义人王立群、蒙曼,思想解读人郭建宁、王杰以及经典诵读人方亮、朱卫东等。
以经典释义人的角色参与媒体实践,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提高节目收视率,而且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将相关经典文化解读给广大受众,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而且,这种解读还适时地与现实社会相对接,与新时代文化相融合,或者是给经典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解读本身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二次加工与生产,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思想解读人不作空洞的说教,而是结合微视频以娓娓道来的方式,用短小的故事和精辟的语言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典诵读人的诵读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二次加工与生产的过程。那些经典诗词经过诵读人的揣摩之后迸发出来,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与现实世界发生反应,使其获得新的生命与活力。专家、学者的介入不仅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意见领袖”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彰显。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创意。如何利用好现有传统文化资源,改造落后陈旧的文化形式以及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对接融通等,都需要进行很好地创意。媒体虽能以其资源广、反应快、传播力强的特点直接参与其中,但是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不仅有文化内容上的破与立,还有形式上的革新与改造;既有这样或那样的显性与隐性问题,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多样性,十分复杂,绝非媒体一己之力所能完成。因此,我们还可以在文学创作、影视表演、文化产品开发以及包装、设计等诸多领域进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舞台其实十分广阔。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发生的内在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发展关键阶段做出的必然选择。但是这种转化与发展必须和历史发展阶段相契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需要乘势而为,积极借助最新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与传播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转化与升华等,使其和时代文化相融通,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但是应该注意,传统文化是根本,是本源,一切转化与发展都必须牢牢依靠和抓住这个根本,否则,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会迷失方向,甚至陷入停滞与倒退。依托媒体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有益的启示,强大的平台支持、巧妙的文化遴选以及“意见领袖”作用的充分彰显等有力促进了这种转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