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综观论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诉求
——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承

2019-03-15 14:07:03杨朝军杨更前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文化

杨朝军,杨更前

(1.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郑州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世界语用学协会秘书长Verschueren(1999)认为,人们的选择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因此他提出了语用综观论(pragmatic perspective)的思想,即人们在做出决定的时候要考虑选择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也就是说人们首先面对的是多种选择,在做出相应选择的时候人们会根据自己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并基于自己的环境认知,采取一定的策略或指导方针,从而做出正确的、适应当前情势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3次学习中提出了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且强调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是“四个自信”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文化作为世界史上唯一没有断链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因此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像是一个号角,一面旗帜,引领着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从弱到强,从国内走向国外,书写了一个个人间奇迹和历史辉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现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时代,但他们身上的传统文化基因、红色文化基因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梦”的富民强国基因,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和自觉追求。

一、Vershueren的语用综观论

Jef Verschueren是比利时人,国家语用学协会秘书长,他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并于1999年出版了专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系统地论述了他对语用学发展的见解。他把传统语言学中相对于语义学的研究称之为小语用学,把自己的新发现称之为大语用学。Verschueren的大语用学不仅仅适用于语言研究,同时适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主要观点是,无论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从历史、文化、社会、认知的大背景中去综合考量,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就是他的语用综观论(pragmatic perspectives)。语用综观论认为人的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人们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中基于一定的策略和当前事物进行对话,然后才能做出一个合理的决定,因此一个正确决定的做出需要由选择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三个方面的环节来实现。

人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起关键作用的是交际语境,它主要包括交际双方的情况、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交际双方的情况包括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家庭及教育背景等;心理世界指活动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如个性、情感、动机、愿望、信仰等;社交世界指的是活动参与者当前所参与的社会活动的种类以及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等;物质世界指的是活动现场的具体因素,如现场的氛围、大家的心态、情绪等。人们的选择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择的强制性。当人们面临一个社会事件的时候无论愿意与否都要做出一个选择。(2)选择的意识程度不同。有的人是在进行有意识的选择,而有的人的选择是无意识的或下意识的。(3)选择的结果不同。不同的选择一定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因此人们在选择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期待成分。(4)选择的共现性。即人们一旦做出了某个选择,该选择会激活其他与之有密切联系的选项。也就是说,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也等同于选择了一系列类似或相关的事情。

在Verschueren看来,人们对当前事物的选择不是机械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的。决定者总是在综合考量各种因素之后确定一定的处事原则,然后再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高度灵活地来进行抉择,这就是 Verschueren 所谓的协商性。

Verschueren 语用综观论中的顺应性主要包括环境的顺应、类型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的意识程度。其中环境的顺应指人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包括决定者的心理状态、所面对的物质世界或社交世界等。类型的顺应指选择对象的构成情况,例如举办一个活动可能有不同形式的选择,但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顺应的动态性说明顺应的过程是一个交际双方对话协商的过程,人们可以因为对方的情况而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方略。顺应的意识程度取决于交际双方参与活动的状态。

二、文化的含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顺应性

(一)文化的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文”与“纹”相通,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化”指“变化”“变动”“改动”“改变”“生成”,引申为“造化”“大化”“普及”“德行”等。“文化”作为名词,表示人类精神、智慧、意识及相关成果;作为动词,则表示一种过程,即“以文化之”,意指利用一定的方式将文明礼仪普及推广开来。

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来自于拉丁语cultura,原意指“耕种、开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后来引申为“留心、注意、祭拜神明”,再后来衍生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等意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最早来自于古希腊的雄辩家西塞罗,他在其TusculanaeDisputationes一书中使用了cultura animi,借农业生产中土地的耕种用以表示人类心灵的砥砺和培育。后来Samuel Pufendorf沿用了这个隐喻,用以指代人类通过智慧克服蛮蒙的自我成熟、自我完善过程。

综上,广义的文化是指在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的、思想的、意识形态的全部精神和物质的结晶;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精神层面的文化成果。本文中所说的文化倾向于后者,主要指与某一特定群体相关的意识形态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文化的功能有时也称文化价值,它是指文化对个人、团体和社会有着引导、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一般认为,文化的功能可以简单划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又可以划分为整合功能和导向功能。

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三个方面。价值整合是指一个社团因为文化的同质性而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而且这种价值观会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传承并得以维持。规范整合主要体现为一个社团的价值观会对其成员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协调作用,以保持其与主流的价值观相一致。结构整合则是指在一个多元、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一个统一的更高层次的文化可以对其他文化单元起到协调功能,从而达到一种功能互补的境界。

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可以为社会提供知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因此它可以为社会提供传统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吸收新的社会成果。其次,文化有助于协调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文化的指导下才可以形成凝聚力,把整个社会的事情处理好。再者,文化的导向功能可以使之在新旧秩序之间进行调节,以维护制度的进一步革新和发展。

除了上述的正向功能以外,文化也有负向功能。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2015)就认为,社会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违反社会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会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并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是文化的负向功能。文化的负向功能主要体现为文化发展的滞后现象和负面文化,如非物质文化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黑社会性质的江湖文化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顺应

按照语用综观论的观点,人类对文化的顺应有其深刻的历史、当下和认知原因。这些原因既涉及到文化的构成和内容,也涉及到文化的历史传承以及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对文化的需求和理解,同时还涉及到人们在顺应文化的过程中对相关文化的意识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历史上的优秀中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文化传承的历史语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我们依次阐述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内容的文化导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其传统文化渊源如下所述:

(1)富强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富强的论述很多,说明“民富国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追求,是深入到中华文化骨髓里的民族夙愿。《管子》中说:“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主之所以为罪者,贫弱也。”(《形势解》)“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治国》)在管子看来,大凡管理国家,首先应该让人民富足,这样就便于管理;这也是管理者的丰功伟绩之所在。韩非子的治国思想与此一脉相承,他认为:“明主者,通于富强则可以得欲矣。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韩非子·八说》),同样强调了治国先富民的政治主张。《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一书认为:“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以上足以说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富强梦是一个系统概念,即:人民富足,国家强大,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一片祥和。

(2) 民主

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下》)老百姓才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应该尊重老百姓的意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来治理国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因此感慨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起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政要·政体》)《左传》中也有相似的论述,例如,“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庄公三十二年》)所以,只有保证老百姓的利益,和老百姓一道建设国家,才能够政通人和,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这就是《五子之歌》中所谓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3)文明

古代汉语中“文”指的是经天纬地,“明”指的是照耀四方。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意即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仅要修身养性而有德行,还要接受礼仪规矩的约束。“文明”就是用规矩和礼节教化人们,从而使社会和谐,人们安居乐业。《周易·贲卦·彖辞》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文明的最高境界是“和”,是“天人合一”。《孟子·公孙丑上》谈到了“和”的方式:“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所以,“和”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和”就没有一切,《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生动地描述了“和”的场景。

(4) 和谐

“和谐”原文作“和”,意指乐器之间的调和,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襄公十一年》)后来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和”的语义得到了引申,人们以古乐理论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律分别对应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进而以“和”来指事物、人、自然和社会等关系之间的协调统一。中国儒学文化中的和谐主要指“中正和合”,如朱熹所言:“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按照儒学的要求,为人做事应该“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这样才能够达到天性与人性、情感与理智、内省和外修的对立统一,即如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若然,则最终可建成一个富足祥和的大同社会。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内容的文化导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其文化渊源可以分别简述如下:

(1)自由

自由是每个人的目标追求,也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一种极限诉求,是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由的描述完全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例如《击壤歌》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庄子·让王》)意即:太阳出来了就出去耕作,太阳落山了就回家休息,自己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自给自足,皇帝也管不着。这是一种个人层面上的自由表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也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子贡的名言:“吾不欲人之加诸我者,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强调的是换位思考——大家都能替别人着想,这样就可以享受一种相安无事的自由。当然,自由的概念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命题,因此也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的,例如《论语·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所谓“仁”指的是人内心的德行修为,而“礼”是指社会规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只有人人遵守社会公德而同时加强自身的修养,才可以真正地享受到自由。

(2)平等

中国自古就有“爱无差等”(《孟子·滕文公上》)的说法,此堪为中国人关于平等方面的最朴素的概念。怎么才能做到人人平等呢?《墨子·法仪》说:“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不论邦国大小,不论长幼贵贱,大家一律平等。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人间的大道,是合乎自然的规律。王符曾经说:“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则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厄穷之谓也,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在这里,王符认为君子小人和富贵贫贱没有必然的联系(王处辉,2002:239)。

(3)公正

公正是和谐社会最起码的要求,没有公正就没有公平正义,就很难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公正一直贯穿于中国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谈到:“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不论亲疏,无论贵贱,一旦触及了法律,就要一视同仁,没有法外之人,也没有人外之法,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观念。为了确保公正,人们就应该能够做到持中守衡,不拉帮结派、搞山头主义,正如《尚书》所说:“不偏私不结党,帝王之道坦坦荡荡;不结党不偏私,帝王之道平平安安。”

(4)法制

“法”指的是法律,“治”则是指治理或治理的结果。《管子·七主七臣》对“法律”有明确的解释:“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法”可以除暴安良,震慑犯罪;“律”则可以处理各种社会纠纷。《管子·任法》说:“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和被执行者都应该严格地恪守法律规定,这样社会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韩非子的“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思想与此如出一辙。不过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法制还应该与道德修养、社会公俗结合起来,《孟子·离娄上》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制讲究的是礼法共治、德刑合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内容的文化导源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其文化渊源简述如下:

(1)爱国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流淌在血脉中的情愫。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集体利益——大河没水小河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为了集体的利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并且以此为自豪。在古典文献中,关于爱国的表述很多,例如“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贾谊传》)、“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爱国佳话。

(2) 敬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业”有多个层面的意蕴。首先,敬业是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在诉求,是人们追求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必由之路和自觉行动。《墨子·公孟》中的“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意为尊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做人的本分;《荀子·议兵》中的“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强调了对自己的事业有敬畏之心的重要性;王安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则表达了一个耄耋老人对国事的拳拳之心。次之,爱岗敬业应该从细微之处入手,要“莫显乎微”(《礼记·中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锲而不舍也是敬业方面的行为规范,有志者事竟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事业的成功和才智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苏轼对此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

(3)诚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属于“天道”,是宇宙中最大的道理,所以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恪守诚信,诚信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做事的根本,所以《荀子·不苟》说:“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人们只有坚守诚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社会关系,才可以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是一切社会秩序最根本的保障,所以朱熹认为:“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无专气,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近思录》)也就是说,诚信相当于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元素,没有它的存在,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无从谈起。既然诚信被上升到了“天道”的层面,那么做人就应该讲究诚信,言必信行必果;违背诚信不仅仅是自欺欺人,还是欺天,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友善

友善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物种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因此多样性的生物之间相克相生,从而使整个生态保持一种均衡的关系。《礼记·孔子闲居》说:“日月无私照,地无私载,天无私覆。”意即天地无私,人也应该如此。在生活实践中人人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与他人交往,从自身的修为和主动释放善意做起,这样才能够团结他人,与人和平共处。《论语·里仁》中的“德不孤,必有邻”、《礼记·坊记》中的“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无不在陈说这样的道理。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关心、帮助、尊敬别人,才可以收获来自别人的尊重,这个社会也才能够呈现出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和谐局面。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用综观特征

(一)文化的选择性

自人类出现以来,世界上出现过多种主流性的文化。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将世界文化划分为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墨西哥文化等八种。亨廷顿的观点与之相类似,他也认为世界上存在过八种文化或文明方式,其中包括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多种文化形态,主要有欧洲文化、北美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与加勒比地区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东欧文化、俄罗斯文化、印度和南亚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等等。

亨廷顿认为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冲突,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就是他所谓的“文明冲突论”。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个人都有着一定的文化属性,当一个人处于多种文化交汇状态的时候,就要面临着文化的选择。

(二)文化的协商性

1.历史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当前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化,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其中也不乏落后、狭隘、偏颇的地方,例如在古代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方面,唐太宗的“有道则推而为主,无道则人起而不用”、墨子的“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孟子的“非其君不事”,虽然这些观点体现了民主、民生的成分,但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平等思想则是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正向功能,同时汇入了反映人民大众的当代关切、当代追求的元素,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扬弃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吴振东等,2019)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求富强,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是让老百姓真正地当家作主,这和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2. 现实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必然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而且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最强音。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我国目前正在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文明新格局。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时说:“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谈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时候说:“确保到二零二零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零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富民强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历时追求,也是当今中国老百姓最迫切的希望,是当下中国文化的主流。

3.未来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性的文化,这也是它可以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种特征的完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并不是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要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中国人民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富民强国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当代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的特征,使我们不仅会考虑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在为全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中国智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谈到世界构想的时候说:“我们呼吁,各国人民齐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文化的顺应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的自然选择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个选择、协商和顺应的过程,在文化及价值观问题上,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面对着复杂多样的世界局势,当代大学生肯定会面临一定的选择。但是,中国泱泱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基因,中国当前社会的巨大成就决定了他们的文化归属,富民强国、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坚定了他们的未来诉求,所有上述因素作为协商的策略和原则,会引领着当代大学生加入时代的潮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和指南,最终会形成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原则

(一)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从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最新的最美好的最坚定的修养和追求。但是我们也要了解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防止并避免个别大学生误入歧途。当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获得了广大爱好和平、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但是也引起了一些霸权主义国家的嫉妒和打压,一些敌对势力试图通过蛊惑年轻人的方式达到颠覆中国的目的。加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因此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甚至产生一些盲从现象。因此,在高校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让他们真正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局势,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真正从认知上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自己的自觉行为。

(二)在高校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语言学家John Newman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的观点,从语言的层面把事件的描述划分为几个范畴。第一个范畴强调事件内部的复杂性(事件的参与者及互动类型),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到有多少人、是什么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了该活动。第二个范畴讲的是事件的空间与时间,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所安排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因地制宜地调整教育的内容、策略和环节。第三个范畴主要涉及事件的激活区,强调安排活动的时候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我们因此领悟到,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要弄清楚应该着重强调哪些因素,弄清楚哪些因素可以暂时不讲、哪些因素应该优先强化。第四个范畴强调的是事件的力动态(image schema of force dynamics),即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智慧、考虑火候。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要准确把握实施者的决心、参与者的意志力以及相关的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等。也就是说,要力求在大学生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三)加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和纪律保障

除了上述措施以外,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还应该防范一些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要高度重视组织纪律甚至是法律层面的保障,对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和行为应当甄别到底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对于前者要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情况严重的可以考虑给予纪律处分;对于后者绝不能姑息养奸,要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手段予以必要的坚决打击,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保驾护航。

五、结语

马克思告诉我们,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对于文化的理解也是这样,一方面不能够割断它与历史的联系,在文化传承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保持与历史的对话;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诉求也存在着差别,因此文化传承和现实的对话也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一种先进的文化必须是带有前瞻性的,既要有一定高度的站位,也要有穿透未来的力量,所以文化传承的第三个对话就是与未来对话,与人们对将来的希望或美好憧憬进行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决胜小康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也是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保障。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文化基因、中国当下社会主义文明的鲜活滋养以及他们对未来富民强国的憧憬,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自然的选择、自觉的追求。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文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谁远谁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