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军
(徽商职业学院 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1201)
随着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推行,高职院校所招录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多元化特征——生源多元化、家庭背景多元化、学习能力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心理健康水平多元化和职业目标多元化。以上多元化问题将对高职院校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1]能否建设一支精干、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新形势下落实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对此,如何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活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有效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纵观各高职院校,00后出生的孩子已逐渐成为教育对象主体。相对于 90年代初期出生的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更加优越,不仅受到父母双方的疼爱,还受到祖辈的溺爱,实为家中的掌上明珠。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不畏惧权威,勇于表达自我想法,突出自我个性。[2]
调查显示,通过分类考试招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动手能力较之高招学生而言更强(每百人抽样中前者比后者高出35.7个百分点),但是他们在成长中或因家庭教育的缺位错位,或因周边环境影响和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主动学习意识不够强、兴趣不浓,饮食起居没有规律,文明礼貌缺失,规则意识薄弱,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深陷网游不能自拔等[3](每百人抽样中前者比后者高出52.3个百分点)。
因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碰撞,部分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们政治信念淡化,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明显,社会责任感不强,甚至存在着“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危机”。[4]通过调研发现,通过分类考试招生途径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较之高招学生而言在这些方面体现得更加突出(每百人抽样中前者比后者高出35.9个百分点)。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我国互联网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第一时间知晓和掌握国内外最新、最快的社会动态和舆论。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思政教师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时滞性突出,与时事和焦点问题结合度不够紧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辅导员队伍普遍采取“围追堵截”方式对问题学生进行说教或处罚,而对“问题”的根源不能深入分析、因势利导,让学生们产生一种矛盾心理——现实社会现象与理论道德教育之间落差,致使学生们更加迷茫,不知何去何从。[5]
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专兼职思政教师师生比和辅导员师生比均普遍不达标,远远不能满足思政工作的需要。面对人员缺口和薪资标准,高职院校在招考专任辅导员时,往往将学历定位为本科及以上,专业要求不限,政治面貌要求中共党员,致使报考人员的思政专业素养整体不够高;在选配兼职辅导员时,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拉壮丁”方式。无论是行政岗位还是教学岗位人员,只要同意当辅导员就欢迎。面对职称评聘晋升通道问题,大多数专任辅导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想转聘为专任教师岗位。而兼职辅导员只是将该工作当成副业,带满一届后就不愿再接班,致使队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6]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局限于“三性”:开展的阶段性,认为仅是在一定阶段或周期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而不是一个全过程的行为(如,大多高职院校仅在大一阶段开设思政课程教学,大学二年级以后思政教育只有以学习上级文件或团委开展相关活动的形式展开);方向的片面性,认为思政教育仅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简言之就是为了实现“立德”这一目标,而没有与“树人”相结合;参与的局部性,认为参与思政教育的人员仅为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和专兼职辅导员,其余人员均认为不是自己的事情,不愿意参与思政教育工作,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
在年龄结构优化方面,要注意老中青三个层次的合理搭配。既要防止老教师缺乏活力且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差,也要防止中年教师职业枯竭而积极性不高,还要防止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等问题,确保思政工作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在学历和专业结构优化方面,要大力引进思政类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提高准入门槛,确保思政工作队伍专业性;在职称结构优化方面,要大力提高思政工作队伍中高级职称的占比,确保思政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引路人作用;在专兼职结构优化方面,在做好校外引进专任思政工作者的同时,要在校内大力选拔热爱思政工作、政治品德过硬、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思政兼职人员。要注意专兼职合理比例。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以确保思政工作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应单独制定思政工作队伍建设规划,从制度、经费等层面支持思政人员攻读硕博士学位,鼓励思政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和交流,大力开展思政工作者培训和进修工作,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学(协)会及校级组织的研讨、培训。要注意把握培训内容的全面性,让思政人员及时把握本学科最新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开阔他们的视界、提升工作阅历,不断提高思政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首先,要加快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步伐。要在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为思政人员打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提升辅导员待遇,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幸福感。其次,积极争取政策,做好整体规划。院校年度职称评聘名额重点向思政方向倾斜,加大思政人员职称评聘总比例,畅通辅导员职级职务“双线”晋升通道,并形成长期政策导向,不断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优越感。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关键指标法、平衡计分卡法、360度考核法”等企业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引入高职院校思政队伍,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和权重,并在其中增加一定比例的政治理论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与时事、新科技等方面融通的权重,形成“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研室评价—部门评价—学院评价—社会评价”六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并建立月度、季度、年度考核档案。将考核结果与思政工作队伍的评奖、评优、晋升和职称评聘挂钩。对于月度考核结果优秀的给予“津贴福利”方面的倾斜,季度考核结果优秀的给予“津贴福利、评奖评优”方面的倾斜。年度考核结果优秀的给予“津贴福利、评奖评优、职称晋升”方面的倾斜;对于考核结果不佳的则给予一定的惩戒。
一是主动转变角色。面对思政教育的新形势、新变化,思政人员要主动树立网络思维,积极转变角色,熟悉并掌握各类常用网络技术,将自己与学生视为平等交互的主体,以网络为切入点,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占领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制高点,不断提升思政工作队伍在网络时代的工作实效。
二是建设和开发网络载体。在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应着重从学生使用率高的微信、QQ等社交平台入手,建设微信、QQ思政平台,构建不同类型的教学班,将微信朋友圈和QQ看点改造成兴趣班,使之成为思政工作人员的教改试验田。在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开发方面,应着力加大网络课程平台和教学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在游戏或观影中完成思政教育,不断激发思政工作队伍创新能力。[7]
三是加强网络监管。加大网络安全监管平台的投入和建设。如架设网络防火墙,以防止黑客或不良分子对学校网络的入侵,加强数据安全;打造网站分级管理和统一身份认证制,实现数据来源可追溯,杜绝不良思想或网页对学生的侵蚀;建设大数据平台,对学生上网习惯和浏览内容进行数据抓取和分析,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
一是全员育人。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着力构建“党政齐抓共管及各部门、系部协调一体”的格局,充分发挥党团组织、行政人员和任课教师的育人职责,积极建设“课程思政”,打造“大思政”格局,鼓励和支持全校教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实现思政育人,不断完善全员育人体系。[8]
二是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的思政教育融入评奖评优、学生资助、勤工助学、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风考风、诚信建设、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工作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多渠道、多角度的德育工作之中,营造浓厚氛围,构建优良的组织环境。
三是全过程育人。高职院校应该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在校全过程,融入课上和课下,融入工作日、休息日和寒暑假,让学生时时处于思政教育氛围之中。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制定思政教育规划和教育教学方案。如对大一学生在开设思政课程的同时,可开展入学教育、军训教育、爱国主义基地教育等活动;大二学生可开展时政热点、法律、传统文化等选修课程和精神文明季、经典诵读等团学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教育;大三学生可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安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顶岗实习教育、离校教育等活动,使学生思政教育不断线,更好地实现各零散知识点的整合,构建完整的德育学习系统,打造思政教育新生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