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邘新社亲”看新时代民族交流形式发展

2019-03-15 12:33:44李佳华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庄焦作市民族团结

李佳华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居是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和经历的一种社会关系的持续整合过程。[1]在此进程中,不同民族村庄以构建“社亲”的方式作为推进民族交往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但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而且也加快了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 具有500 年历史的“邘新社亲”在2015 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8年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①参见《国家民委关于命名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的决定》,民委发〔2018〕140 号文件。是中原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一、“邘新社亲”的起源

在“邘新社亲”中,“邘”指邘邰村,“新”指大新庄村。 邘邰村位于焦作市沁阳市西北部,现有人口约10000 人,村民全部是汉族。邘邰村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曾经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邘国的统治中心,现存邘国古城遗址属于国家级文物。 大新庄村位于焦作市博爱县西北部,是古丹道和古运河的起点,与沁阳市隔丹河相望,现有人口约8000 人,其中回族人口大约占80%,汉族人口大约占20%。 “社”在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曾经作为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村庄或社区。 “亲”指情意与亲情,联系紧密。“社亲”通常指以汉族村庄的“结社”形式为载体,在一定地域内两个村庄或多个村庄以情感为纽带,通过一定的物质交换和仪式程序建立的具有可延续性、亲如一家的社会关系。结“社亲”活动是焦作地区极具特色的一种地方文化现象,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 但是,回汉民族村庄的“社亲”关系与汉族各村庄之间的“社亲”关系还有所不同,其不但需要具备不同民族村庄“社亲”主体的关键要素,还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两个村庄长期持续的通婚关系自然形成了回汉村庄的世代友好;2. 两个村庄个别村民之间的友情拓展为回汉村庄世代相传的友好关系;3. 两个村庄在遇到危难时获得对方村庄的大力救援而结成世代社亲关系。[2]

据“邘新社亲”碑记载:在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 年-公元1521 年),大新庄村民闪耀忠(宗)①记载有“闪耀宗”和“闪耀忠”两种写法,文章中使用“闪耀忠”这一写法。在晋豫交界地区贩羊过程时, 因为和税差发生争执出现命案被牵连。 案子被移送到陵川(今山西省晋城市)县衙,知县陈我捷(今邘邰村人)判决闪耀忠充军发配,后来实际变通为无罪释放。闪耀忠以及大新庄村回族为了感谢陈我捷,托付本村汉族约10 人携带厚礼前往邘邰村表达谢意,“邘新” 两村汉族因共同信仰二仙奶奶且各有建庙供奉, 因此商议两村汉族结为“社亲”。之后,经“邘新”两村首领议定两村结为回汉民族村庄“社亲”,俗称“邘新社亲”。②参见焦作市《邘新两社碑志》,2007 年农历正月初四。

二、“邘新社亲”的发展延续

500 年来,“邘新社亲”群众用结“社亲”这种古老的民俗,不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都一如既往地一家亲。从共患难到如今的共繁荣,平等、团结是基础,尊重、认同是前提,和谐、稳定是大环境,互帮互助是支撑,为共筑中原梦、中国梦奋力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交流形式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交往交流形式多样化

形式是内在结构的表现方式, 形式多样化不但有利于丰富“邘新社亲”之间的交往交流内容,更能加深人们对“邘新社亲”的了解,强化农村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古代的“社亲”交往方式相对传统、单一,一般以春节、开斋节等重大节日两个村庄互相请戏慰问、社日祭拜、彼此走访为主要形式,长期延续不辍。新中国建立后、经历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村的交往交流形式不断创新,逐渐多样化:1.传统文艺演出节目:老虎云梯表演、唱大戏、扭秧歌、跑旱船、演武术等继续承担交往交流重任;2.现代文体“社亲”友谊赛:篮球、乒乓球、象棋、健美操等创新开展;3.文化交流,采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邀请省级豫剧团等艺术团体前来演出,筑牢“邘新”村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邘新社亲”交往交流形式多样化不但拓宽了不同民族村庄的交往交流路径,而且壮大了“邘新社亲”交往交流的规模。

(二)交往交流内容具体化

交往交流内容决定“邘新社亲”发展的方向与深度。“邘新”两村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共同制定了《邘新社亲公约》并打印成册发放给每一个农户,指导“邘新社亲”沿着国家政策方向稳步发展;2. 共同建立干部定期沟通交流制度,利用信息员、微信等手段开展民族问题排查工作, 对发现影响两村交往交流的情况及时进行妥善处理;3.共同签订“睦邻友好条约”,每季度分别召开一次检查两村民族团结进步情况专题会议, 交流民族团结进步经验;4. 共同成立 “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在处理两村交往交流问题时坚决不把两村个别村民之间的矛盾上升到村与村之间的矛盾和坚决不把个别回汉群众之间的矛盾上升到民族矛盾的两项基本原则,③参见焦作市邘邰村和大新庄村《民族团结进步友好村协议》。以此确保两村传统友谊世代传承。 “邘新社亲” 交往交流内容的具体化促进了农村回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处发展,使“亲”内存于心,外化于行。

(三)交往交流注重仪式化

仪式作为文化现象的载体, 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方式,有利于更好地规范个体的社会行为, 在农村各族成员交往交流过程中具有强化内容的功能。 邘邰村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时, 邀请大新庄村回族代表观看汉族民俗文化活动仪式;而大新庄村在宗教节日时,也特邀邘邰村汉族代观看回族宗教仪式。 “邘新社亲”之间通过互相实地察看和了解对方的民俗文化活动仪式, 消除了双方族群的神秘感,缩短了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更加畅通了“邘新社亲”之间的交往交流渠道,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除了继续沿用传统仪式巩固“邘新社亲”情谊之外,一些现代化仪式的应用也进一步强化了两村的联系:1. 大新庄村的传统庙会④“庙”指“二仙奶奶”庙,“邘新”两村汉族都信奉“二仙奶奶”魏华存。 魏华存(公元252—公元334 年),字贤安,西晋任城人。 司徒魏舒之女。 早年随夫居于修武县(焦作市),后隐居王屋山(焦作沁阳市),持斋悟道40 余年。 著《黄庭经》传世。 后来令其子刘璞,传道于杨羲、许穆等人。 道教尊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南岳夫人、紫虚元君,人称“二仙奶奶。成为“邘新社亲”举办年度联谊活动仪式的场所;2.两村共同树立“民族团结友谊纪念碑”,将“邘新社亲”的渊源历史勒石铭记,并举行了一场具有现代特点的揭碑庆典仪式,传承“社亲”传统情谊;3.2018 年春节,“邘新”两村在邘邰村共同栽下一棵象征“社亲”友情、万古长青的“白皮松”树。 “邘新社亲” 的交往交流仪式承载着焦作农村回汉两个民族村庄友好相处的共同美好愿景, 加强了回汉两个民族村庄交往交流的亲和力。

(四)交往交流对象扩大化

交往交流对象扩大化是从一个村庄对一个村庄发展到一个村庄对多个村庄, 甚至多个村庄对多个村庄呈辐射状向外逐渐扩张的过程, 这种扩张模式使农村“社亲”交往交流对象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形成纵横交织的“社亲”关系网络,这种密如蛛网的基层“社亲”关系网络强化了农村回汉民族村庄的交往交流, 有效提升了基层农村的社会稳定性。 截至2019 年3 月, 大新庄村已和周边54 个汉族村庄签订了“民族团结友好协议村”合同。 在“邘新社亲”影响下,焦作市博爱县的6 个民族村(街)与汉族村庄共结“社亲”14 个。①参见《焦作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邘新社亲”现象报告材料》,2018 年3 月。“邘新社亲”的民族团结示范作用,推动了焦作市农村“社亲”结构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农村不同民族村庄交往交流的互信基础, 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机制的初步形成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新时代“邘新社亲”出现的问题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 正是在同中国传统文化等不同思想文化不断碰撞交流整合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在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在“社亲”中所包含的互帮互助、 真诚相待的兄弟情谊无法全部通过传统形式传承表达时,需要正视发展中的不足,采取适合新时代民族交流工作的发展策略, 使其可以随着社会不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延续。

(一)“社亲”机制的维系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社亲”最初是由各社区精英主导,由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成员采取协商一致、 自治管理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参与者潜能,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是自由度大、人力分散、 不易组织大型的民族交往交流活动。 但是,各民族不断加强交往交流,增强民族互信的客观需求却始终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焦作市各级党委政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全市大力推广“邘新社亲”经验,加快不同民族村庄之间的交往交流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成就, 不断引起国家高层领导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也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试行)》。②参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第5 章第20 条,2015 年5 月18 日起施行。2018 年5月, 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赴河南调研民族工作[3]。2018 年7 月,河南省政府向邘邰村和大新庄村各拨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费15 万元③参见《关于下达2018 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费的通知》,焦财预〔2018〕188 号文件。支持“邘新社亲”的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工作。 2018 年12 月4 日,国家民委副主任赵勇、 河南省副省长戴柏华亲自深入焦作市邘邰村和大新庄村,对“邘新社亲”的交往交流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专项调研。[4]2018 年12 月28 日,“邘新社亲”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④参见《国家民委关于命名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的决定》,民委发〔2018〕140 号文件。在国家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焦作市多个村庄以“邘新社亲” 为示范, 积极参与各类民族团结友好联谊活动,争相缔结“社亲”关系,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社会的创建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社亲”的社会影响力需要增强宣传力度

“社亲”起初是由村民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将“社亲”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地宣传扩大。 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有利于激发“邘新社亲”村民的共鸣,建立“邘新” 两村的交往交流和团结进步、 共同发展情感基础。 但是,在大数据信息时代下,这种口耳相传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步被新的方式替代,“邘新社亲” 不但采取举办“社亲”活动、宣传栏展示、广播、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增强本地农村不同民族交往交流的理性认知与情感培育,还通过图书、报刊、新闻报道等方式进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2017 年,包括人民日报河南分社、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杂志社、河南电视台等驻豫24 家新闻媒体对“邘新社亲”的民族团结进步典范进行宣传报道;[5]2019 年1 月21 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官网以《河南省焦作市“六化六提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6]为题目,深度推广“邘新社亲”民族团结典型经验。 2019 年2 月28 日,国家民委副主任郭卫平主持召开国家民委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 要做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讲好全国“两会”民族团结故事。[7]

焦作市积极推广“邘新社亲”与相关研究机构和各级党委统战、宣传平台相结合,采用互补、互利、共赢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邘新社亲”在民族团结中的影响力,使“邘新社亲”的效能及价值发挥出更大的能量:1. 为相关学术研究机构或高校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平台, 将“邘新社亲” 的个别现象总结出普遍性规律为向全国推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案例参考;2. 成立“邘新社亲”民族团结进步经验宣传小组和民族交往交流知识普及团队,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筑牢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 定期开展党委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研究所等相关机构共同参与民族团结工作交流座谈会,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扩大“邘新社亲”示范性,促进村民自觉加深对“邘新社亲”的认识,扩大“邘新社亲”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社会影响力。

(三)“社亲”机制的运转需更加规范化

“社亲”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两村共同制定的《邘新社亲公约》仅以批评教育为约束成员的主要形式,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 的监管机制职责细化不足。 作为各族成员之间交往交流的机制需要更加规范的制度制约。 新时代, 增强农村“社亲”活力更好的方式方法是在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的自觉意识同时也需要用更加完善的规则来规范个体的行为,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基础、以搞好周边关系为重点、 以共创和谐社会为宗旨、 以共同致富为目的,促进“邘新社亲”平稳有序发展:1.强化补充“邘新”两村《村规民约》、《邘新社亲公约》与“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章程,使其更加严谨、实用、合情、合理、合法;2. 重大社会影响事件直接快速引入上级党委政府主导的矛盾纠纷处理中心进行仲裁裁决, 推动各方通过合法渠道处理争议,解决纷争;3.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监督议事流程制度化、规范化,使其更加具有实用性、有序性和可行性;4.将“邘新社亲”民族团结工作经验作为范本整理成书或微视频,为广大结“社亲”村庄提供学习、参考和应用,逐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化解矛盾纠纷的议事协调机构仲裁化、法制化进程。

(四)民族团结的引领作用需要构建“社亲”经验交流网络平台加以强化

信息时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更加快捷、方便,村与村之间传统的交往交流方式无法完全适应信息更迭速度。 社会发展需要用新的联系方式来固化“社亲”关系。 焦作地区的“社亲”关系村庄现状呈点状分布, 传递信息途径分散, 未形成系统的“社亲”交往交流信息平台,传播效率较低,示范和推广的影响力范围相对有限。在信息时代,焦作市委统战部以“根在中原”焦作网站为中心点构建社亲交流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传输功能,把本市具有社亲关系的村庄统一联系起来, 形成完整的民族团结“社亲”关系网。 1.将全市“社亲”村庄的渊源、概况、交往交流情况及活动剪影等有关信息系统地上传到平台,集中“社亲”经验,为国家各地区相互借鉴学习提供信息资源, 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交流,促进自身发展;2.组织开展线上讲焦作“邘新”、桑坡和柳湾村等“社亲”故事,线下学习民族团结知识系列专题、“社亲”传统文化展播、学术研究成果展示评比等活动, 激励普通群众深入挖掘身边故事,体会乡土真情;3.开启网上预约体验“社亲”实践活动, 使人们有机会在传统节日里更深层次地了解“社亲”、体验“社亲”。 以“邘新社亲”为点,展示焦作市“社亲”文化的民间创造,以普通大众为面,将“邘新社亲”交往交流的民族团结经验推广至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散杂居地区,从而激发“社亲”活力,体现“邘新社亲”的示范性、复制性与推广性。

四、结语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在人口流动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同民族地域在价值观念、 行为规范等方面不可避免的会生出碰撞, 从而阻碍中华民族共同体前进步伐。 “邘新社亲”这一和谐回汉民族关系作为中原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 是回汉民族交流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人们在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反映,它使代与代之间, 阶段与阶段之间保持了连续性和同一性,在丰富了地方文化的同时,对人们的生活秩序也起到了情感制约与维护的作用。在中原地区,各民族长期杂居、 和谐相处形成了多样融洽的民族交往交流方式,而“社亲”仅仅是加强不同村庄、不同民族交往交流的一种。各级党委政府应在推广、创新和转化“邘新社亲”交往交流的民族团结进步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类似交流方式、创新“邘新社亲”在民族团结中的方式方法, 推进民族交往交流工作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新庄焦作市民族团结
焦作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简介
新庄选煤厂煤泥再浮研究与工艺改造实践
选煤技术(2023年3期)2023-11-14 12:42:08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焦作市
焦作市
焦作市土地流转调查
动漫乐翻天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
大众考古(2015年9期)2015-06-26 07:58:26
新庄矿井瓦斯含量预测和防治设计研究
中国煤层气(2014年4期)2014-08-07 03:08:38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