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光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巡视,作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利器,不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新时代中央强化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进入新时代,中央根据党章的规定,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把常规巡视、专项巡视和机动式巡视结合起来,使“回头看”成为常态,打出了巡视组合拳,发挥了巡视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震慑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优势。研究新时代党中央的巡视工作,揭示其特点和成效,总结经验,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新部署、推进和完善巡视工作制度和实现巡视全覆盖常态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开展党内巡视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1]55。党章也再次把巡视制度纳入党的组织制度体系。为贯彻落实党的代表大会精神、党章及其它党内法规的规定,十八届中央决定开展党内巡视,并在一届任期内完成了对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中管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中管高校党组织的巡视全覆盖。截止目前,十九届中央对30个单位的第一批巡视也已结束。
首先,党的十八届中央对以省区市为主的巡视及其全覆盖。2013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巡视工作情况的报告》。同年5月17日,王岐山在中央巡视工作动员暨培训会议上强调,巡视工作要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聚焦“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2]。随着中央第八巡视组进驻江西省,十八届中央巡视正式拉开帷幕。之后,在短短的8天内,中央第一巡视组进驻中储粮总公司,第六巡视组进驻贵州省,第五巡视组进驻重庆市,第九巡视组进驻中国进出口银行,第七巡视组进驻中国出版集团,第十巡视组进驻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巡视组进驻水利部,第二巡视组进驻湖北省,第四巡视组进驻内蒙古自治区,10个中央巡视组迅速进驻巡视单位开展“常规巡视”。本轮巡视历时4个月,至9月底,各巡视组向巡视单位反馈了巡视意见。10月,中央启动第二轮巡视,对广东、山西、云南、吉林、湖南、安徽6个地方,商务部、国土资源部两个部门和三峡集团、新华社两个企事业单位展开巡视。本轮巡视历时4个月,至2014年2月底,各巡视组向巡视单位反馈了巡视意见。就在第二轮巡视期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首次提出要“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3]24。为落实这一新要求,2014年1月,十八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会提出要创新巡视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在开展常规巡视的基础上,探索专项巡视。从第三轮巡视开始,中央巡视组增加至13个,对海南、福建、甘肃、河南、天津、山东、新疆、宁夏、北京、辽宁等1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常规巡视,同时对科技部、中粮集团、复旦大学等单位开展专项巡视。本轮巡视从2014年3月25日第七巡视组进驻海南,到7月14日第九巡视组向福建省反馈巡视情况,历时也近4个月。2014年7月底至11月中旬,第四轮巡视分别对西藏、青海、广西、浙江、江苏、四川、河北、上海、黑龙江、陕西等10个地方和国家体育总局、一汽集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进行了巡视。至此,十八届中央巡视组完成了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常规巡视全覆盖,以及对19个部门和中央企事业单位的专项巡视。
其次,党的十八届中央对以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为主的巡视及其全覆盖。2015年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过去一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但“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4]3,要“增加巡视组数量和巡视频率”[4]2-3,“搞好对国企的巡视”[4]7。王岐山在会议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巡视力度,探索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专项巡视,实现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巡视全覆盖。”[5]实际上,早在2013年中央就开始了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常规巡视。在前四轮主要巡视地方的同时,也对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进行了常规巡视或专项巡视。2014年11月底,中央第五轮巡视启动,13个巡视组进驻了包括中国石化、东风汽车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公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海运、中国联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在内的9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为了确保2015年年底完成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巡视全覆盖,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提高频次、机动灵活,扩大巡视覆盖面”[4]7,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开展了“一托二”的分类专项巡视。因此,2015年开展的第六、七轮巡视,中央巡视组借助“一托二”的分类专项巡视,完成对其余43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巡视,实现了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全覆盖。第八轮专项巡视中,中央巡视组对31家单位党组织进行了专项巡视,其中的“重头戏”之一就是巡视14家中管金融企业。正是从这一轮开始,中央巡视组数量增加到15个,同时试点“一托三”模式,即一个巡视组同时巡视3个单位。本轮巡视实现了对中管金融企业的全覆盖。
再次,党的十八届中央对以中央部门和事业单位为主的巡视及其全覆盖。在完成对省区市地方和中管企业、金融单位巡视全覆盖后,中央加大了对中央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巡视力度。2016年2月底至3月初,中央派出15个巡视组,采用“一托二”或“一托三”的方式对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2个单位党组织进行专项巡视,同时对辽宁、山东、安徽、湖南等4个省进行巡视“回头看”。这是十八届中央巡视第一次安排“回头看”,对巡视过的地方再巡视。本轮巡视至4月底全部结束,6月初各巡视组给出了反馈意见。第十轮巡视从6月底7月初开始到8月底9月初结束,中央巡视组对全国人大机关党组、全国政协机关党组等32个单位党组织开展专项巡视,同时对天津、江西、河南、湖北等4个省市进行“回头看”。12月中旬各巡视组给出了反馈意见。第十一轮巡视从2016年11月初至2017年1月初,对经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等27个单位党组织进行专项巡视,对北京、重庆、广西、甘肃等4个省进行“回头看”,完成了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巡视全覆盖。2017年2月中旬各巡视组给出了反馈意见。2017年2月底至4月底,十八届中央开展第十二轮巡视,派出15个中央巡视组分别对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29所中管高校开展专项巡视,对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4个单位试点开展“机动式”巡视,对内蒙古、吉林、云南、陕西等4个省区进行“回头看”。6月底各巡视组给出了反馈意见。本轮巡视结束后,十八届中央如期兑现了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目标。
最后,党的十九届中央对省区市、中央机关、企事业单位混合式巡视。十九大以后,中央在总结十八届中央巡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巡视全覆盖的方式方法,改“板块轮动式”巡视为统筹推进、交叉安排。2018年2月22日至24日,派出15个巡视组,陆续进驻第一轮巡视的30个地方和单位,对这些单位的党组织进行常规巡视。本轮巡视包括福建、四川、贵州、河南、辽宁、黑龙江、山东、湖南、江苏、宁夏、广东、海南、河北、山西等14个省份,文化部、商务部、住建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新华社、海关总署、国家药食监总局等8个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远集团、中旅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华电集团、中粮集团、中储粮集团等8家中央企事业单位。同时,根据《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规定,把第一轮巡视所涉的沈阳、大连、哈尔滨、南京、厦门、济南、青岛、广州、深圳、成都等10个副省级城市党委、政府、人大常委会、政协党组的负责人纳入巡视范围,首次把副省级城市纳入中央巡视范围。
中央巡视工作始终围绕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制度指导巡视实践,又将巡视实践中得到的有效经验升华为制度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首先,渐次把政治站位放到巡视工作的第一位。讲政治是党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巡视就是政治体检。经过前9轮的“三次深化”创新后,中央巡视工作渐次把政治巡视放到了巡视工作最重要的位置。早在2013年中央启动第一轮巡视的时候,习近平即指示,巡视工作要明确职责定位,巡视内容不要太宽泛,要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个中心,着力聚焦作风、纪律、腐败和选人用人等4个方面,发现问题,形成震慑[6]。“一个中心”和“四个着力”抓住了党内监督的重点,克服了以往巡视内容过泛、职能过散的问题。这是中央巡视工作的第一次深化。第二次深化是在继续强化“四个着力”的基础上,紧扣“六项纪律”,突出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更加强调抓早抓小,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从源头遏制。第三次深化则以执政党建设为根本,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四个意识”,明确提出了巡视工作的政治站位。2017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深化政治巡视,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突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促进管党治党标本兼治。”[7]“政治巡视要从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高度辨析问题,查找政治偏差,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8]中央巡视经过“三次深化”,最终把政治站位作为巡视的聚焦点,不仅是巡视实践成果的集中反映,抓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问题,而且保证了巡视工作的科学开展。在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上,赵乐际指出:“做好新时代巡视工作,要牢牢把握政治巡视定位,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9]把政治巡视始终放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已经成为新一轮巡视最鲜明的特色。
其次,实现全覆盖、无死角、零容忍。在一个任期内完成巡视全覆盖,这是新时代中央巡视工作与以往巡视工作相比较的最大特色。开展党内巡视是加强党内监督,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共中央都制订过巡视制度,开展过巡视工作,但是,以往的巡视工作力度、密度、强度和硬度都没有这次大。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做到巡视全覆盖,到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要在一届任期内实现巡视全覆盖,再到2017年6月底中央巡视组第12轮巡视结束,如期实现巡视全覆盖目标,兑现了党中央的政治承诺,展示了党内监督无禁区、无例外、无死角、无空当的鲜明立场。同时,对于巡视中发现的问题不避讳、不遮掩。不管涉及到谁,也不管他是“苍蝇”还是“老虎”,一律按照党纪国法予以惩处。周永康、徐才厚、苏荣、令计划、郭伯雄等国级高官落马,表明了党中央“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坚强意志。十九大以后鲁炜、白向群等省部级高官落马表明中央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决心。
再次,在巡视实践中不断创新巡视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在一届任期内实现巡视全覆盖并非易事,对此,习近平指出:“要抓好工作创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发展,推动巡视工作方式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与时俱进,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6]王岐山也指出:“实现巡视全覆盖就要创新方式方法”。[10]针对十九届中央的巡视工作,赵乐际提出了创新巡视方法路径的要求,中央巡视组结合巡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创新巡视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有力推进了巡视工作的开展:一是在建立巡视组长库和一次一授权、一次一任命的基础上,实行“三个不固定”,即巡视组组长不固定、巡视对象不固定、巡视组和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二是在常规巡视的基础上,开展专项巡视、“回头看”以及“点穴式”“巡查式”“机动式”巡视等。其三是在一对一巡视的基础上,开展“一托二”“一托三”一对多的巡视方式。其四是实现了巡视组巡视和有关职能部门办案的密切协作和“无缝对接”,即中纪委有关纪检监察室全程参与巡视工作(巡视前向巡视组通报情况,巡视中派员参加,巡视后立即将问题线索移交纪检监察室处理)。其五是打破以往“板块轮动”的巡视方式,采用从整体上统筹推进、交叉安排的方式。正是有了这些创新,才保证了巡视的全方位和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使之成为反腐利剑,对腐败形成更大震慑。
又次,坚持问题导向,“严”字当头。巡视是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习近平要求巡视工作全环节、全过程必须一律从“严”,紧扣“六大纪律”和“四个着力”,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人、重点事,精准发现,确保严的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巡视组对所有发现的问题要有说法,巡视对象对自己的问题要“买单”,重点问题要点出具体人头,提出具体意见。
最后,强化巡视成果运用。巡视成果的运用既是强化巡视监督作用、提升巡视成效、完善巡视制度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巡视工作权威性、严肃性和震慑力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善用巡视成果,做到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巡视成果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央巡视办专门研究建立了巡视工作统计指标体系“四率七表”,分别纵向和横向两个向度覆盖巡视全环节、全过程和所有责任主体;二是巡视组就巡视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置,强化巡视报告、巡视反馈和巡视整改;三是及时把巡视探索得到的经验和创新成果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巡视工作制度化、法治化。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两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就是在充分吸收前期巡视成果基础上的“升级版”。强化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就是做好巡视的“后半篇文章”。
加强中央巡视工作,是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中央已经完成了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的任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党的十九届中央巡视组已经进驻巡视地方和单位,其巡视成效正在显现。
首先,对党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组织进行了全面政治体检。新时代以来的中央巡视是“全身扫描式”的政治体检,“回头看” 是政治复查,两者共同展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和党内监督的刚性和韧劲。十八届中央通过12轮巡视,完成了对277个省市区、中央部门、中管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政治体检,对16个省区市的政治复查。据统计,中央巡视组“共处理来信来访159万件次,与党员干部和群众谈话5.3万人次,发现各类突出问题8200余个,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和辽宁拉票贿选案等重大问题线索都是巡视发现的。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形成专题报告225份,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分管领导通报巡视情况59次,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专题报告89份”[8]。同时,根据中央的统一要求,各省区市成立巡察组对所属市、县等下级单位进行巡察,“完成对省辖8362个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巡视全覆盖。62个中央单位探索开展巡视工作。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15个副省级城市全部建立市县巡察制度,336个市地、2483个县区开展巡察,监督对象逐步向基层延伸”[8],真正形成了“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全国一盘棋”的巡视格局。
其次,破解了执政党同体监督难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优势。执政党的监督,特别是单一执政党的监督一直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执政党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监督。近现代政党监督实践史也证明很多国家执政党都没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始终注重自我监督,在实践中既取得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经受挫折的教训。进入新时代,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巡视理论与实践,不仅找准了巡视的基准站位——政治巡视,巡视的中心环节——发现问题,巡视的根本目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巡视的核心作用——净化政治生态,巡视的基本战略——全国一盘棋,巡视的方式方法——常规巡视和专项巡视相结合、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等等,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坎正在构筑。据十八届中纪委向党的十九大报告,进入新时代,“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8],特别是中央强力剪除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苏荣、令计划等国级“大老虎”,有力地证明了中央完全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优势,丰富和创新了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再次,净化了政治生态,聚集了党心民心。习近平说:“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11]党的巡视制度尽管早已有之,巡视工作也一直在做,但是党内的政治生态并没有因之而清明,腐败等不正之风反有愈演愈烈之势。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在一届任期内实现巡视全覆盖。从“八项规定”到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两准则四条例”,中央巡视工作实践与党规党纪建设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重拳出击,“老虎”“苍蝇”纷纷落马。党内正气得以弘扬,政治生态得到澄明,老百姓的满意度从2012年的71%上升到2016年的92%。
最后,推进了巡视制度建设。新时代以来的巡视工作既是一个贯彻落实中央巡视制度实践并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巡视制度建设的过程。巡视之初,中央即在2009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及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提出“三个不固定”和一次一授权等。随着巡视工作的全面展开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央巡视工作也实现了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巡视组织制度不断完善,巡视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发展。根据巡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2015年8月和2017年7月,中央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密集修订巡视工作条例,这在党规党纪建设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两次修订,及时把巡视工作从党内监督的重要手段、重要形式提升到战略性制度安排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剑”,从巡视内容比较宽泛到突出巡视的政治站位,巡视过程中形成的好方法好经验不断被创新固化为制度成果,完善和推进了党的巡视制度建设。
中央以巡视监督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从顶层设计上全面加强巡视工作的战略地位,一边积极领导、组织开展巡视工作,一边不断在巡视实践中总结、积累新鲜经验。
首先,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为增强巡视工作的权威性提供了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重大战略。巡视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和战略性制度安排,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极强的权威性。这种权威,一是源于党内根本大法《党章》的规定。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修订通过的《党章》都明确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12]32中央正是依据《党章》的规定制定《条例》。二是源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习近平强调:“我们的巡视不是八府巡按,但必须有权威性,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13]中央巡视组代表党中央巡视,向党中央负责并汇报工作,其反馈的意见就是党中央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每一轮巡视情况汇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审议巡视省区市、中央企业、中央和国家单位、中央政法单位、意识形态单位、中管高校6项专题报告。”[14]15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3次研究巡视工作,习近平每次都详细审阅巡视报告,发表重要讲话,指导巡视工作。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共召开95次会议领导小组会议,12次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6次专题会议、狠抓工作落实”[15]。三是源于巡视的政治站位。习近平强调:巡视要“重点检查被巡视党组织是否维护党章权威、贯彻从严治党方针、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是否存在党的领导弱化、主体责任缺失、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督促其担负起管党治党责任。”[15]四是源于巡视全覆盖。中央要求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巡视全覆盖本身就是震慑。全覆盖才会无死角,有震慑才会有权威。五是源于中央监督执纪零容忍的决心。习近平要求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不管涉及谁,不管官多大,只要违纪犯法就一定惩处,真正做到“有贪必反、有腐必肃”。
其次,不断完善巡视制度设计是巡视工作顺利开展的制度基础。考察新时代中央巡视工作历程,可以看到,正是巡视实践推动了巡视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创新后的巡视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反过来又推进了巡视实践。这也是新时代中央巡视工作的最大特点和最大优势。习近平强调:“要抓好工作创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发展,推动巡视内容、方式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与时俱进,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6]在巡视中,中央在原有巡视条例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巡视工作的需要和新鲜经验,对巡视组织、巡视程序、巡视内容、巡视方式和巡视格局等进行了创新,如在巡视组织和巡视程序上,中央提出巡视工作的“三个不固定”,巡视组要在巡视前向同级纪检机构等了解巡视对象的情况,巡视中要告知巡视对象巡视内容和任务,巡视后要提交巡视报告、总结问题、给出建议等。在巡视内容上,从开始的党风党纪监督,到围绕“四个着力”和“六项纪律”,再到聚焦坚持党的建设和政治站位,越来越明确,抓住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在巡视方式上,由原来的常规巡视发展到常规巡视、专项巡视、“回头看”“机动式”“点穴式”以及“一托二”和“一托三”等。在巡视格局上,党中央、省区市设立巡视组,市县设立巡察组,实现横向—纵向联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格局。中央遵循“实践探索在先、提炼归纳在后”的原则,边实践、边总结、边创新。正是有了实践中的创新,中央才会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连续修订《条例》,把前期巡视实践与理论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制度设计,使巡视制度更加完备;也正是有了创新性的巡视制度,才保证了巡视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次,找准发力点是巡视工作的重中之重。巡视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支撑和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对于推进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巡视要取得实效,不能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就中央巡视工作而言,其发力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巡视定位为政治巡视。在巡视启动之初,中央即指出巡视不是业务巡视而是政治巡视。巡视组向中央报告的不是巡视对象的业务问题,而是其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情况。二是巡视重点明确。中央要求巡视直接针对相关地区、部门、单位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针对“关键少数”,紧盯重点人、重点事。三是巡视韧劲十足。巡视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中央要求巡视组必须做到发现问题不回避,解决问题不手软,跟踪问题不松懈。“回头看”就是对没有发现的问题再发现、露出苗头的新问题再了解、没有见底的老问题的再深挖。黄兴国、王珉、陈树隆等“老虎”都是在“回头看”中被查处的,体现了中央巡视惩处腐败的韧劲和决心。
最后,实现巡视成果的及时转化是巡视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党规党纪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巡视成果的运用情况直接关乎巡视目的的达成、效用的发挥,关乎巡视工作的权威和生命力。中央对巡视成果的转化运用始终十分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每次听取巡视情况汇报时都对巡视成果运用提出要求。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发挥巡视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就必须要善用巡视成果。王岐山也多次指出,巡视工作成效关键体现在成果运用上,巡视结束就要出结果,否则不如不巡视,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新修订的《条例》更是在第五章“工作程序”中,从第23条到32条对巡视成果运用的各环节工作,如巡视报告、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和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听取汇报、情况反馈、被巡视党组织整改落实、巡视移交及处理、督促整改及整改情况公开等都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16]6-8,为保障巡视成果运用及其取得实效提供了刚性的制度约束。
总之,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央巡视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不仅实现了中央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的政治承诺,发挥了巡视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利剑”作用,而且推动了巡视工作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了巡视制度建设,为以后开展巡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17]67。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对30个地方、单位的常规巡视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切实的成果。可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党内巡视不会削弱,只会加强。党的巡视工作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