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沛 王福君
(鞍山师范学院 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考察调研中提出,推进东北振兴要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在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愈加突出的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矛盾使得辽宁省出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衰退。随着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策的出台,研究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探索培育新动能的路径,对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动能”的概念出现于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其出现频次逐步提升,内涵也逐渐丰富与完善。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技术创新、消费升级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1]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从本质上来说,它就是要给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新能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仅包括第三产业中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产业、新业态催生的新增动能,而且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注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后提供的“新动能”部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渐转变为“人才红利”;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出口与实体投资逐渐取代房地产投资等,驱动经济增长的供给新动能正在形成。
辽宁老工业基地培育新动能,即源于新常态、新形势的新要求,也源自区域与产业发展要求下的共同目标。当前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以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为特征的发展诉求必将导致经济发展方式产生新的突破与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对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具有重大实践价值和深远意义[2],由此,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已成为我国新常态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常态、区域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辽宁省绝不能错过这次战略机遇,应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目前,辽宁老工业基地正陷于经济增速下降、产业结构失衡、社会衰退的困境,培育新动能正是促进辽宁省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激发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和新的商业模式推广运用或渗透到辽宁传统产业中,可以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与活力,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新材料、新能源、电商、现代服务业等新业态的产生与发展会对辽宁省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稳就业发挥重要作用。它将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因此,加快培育新动能是适应时代发展、区域发展及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传统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动力已不足,科技创新作为新动能的重要驱动力正在成为地区间竞争较量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可以使成本上升背景下的制造业等产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相对成本。特别是信息、智能领域的技术变革,使得各个产业在订单、市场分销、开展促销、经营管理等方面变得更有效率,服务更灵活。因此,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不仅可以改变产业成本水平与结构特点,而且还可以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甚至创造新产品、新业态。
目前,辽宁省产业发展的最大软肋就是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缺乏、自主创新成果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省内多数工业企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相对不强,高新技术产品与部分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进口。与此同时,这些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意识,对科技创新投入的动力和能力很弱。就科技研发投入经费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辽宁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仅为1.69%,远低于全国2.11%的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2位,与理论上5%国际标准相差较远。此数据表明,在科技投入上辽宁省相对落后,未来必须加强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
从2003年国家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辽宁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已经走了15年。其间,辽宁省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产业聚集取得明显成效,绿色制造有效发展,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整体进程比较缓慢。辽宁在冶金、石化、船舶、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关键领域,已无占支配地位的产业,且竞争力在不断弱化[3]。目前,辽宁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急需解决的难点主要有:低水平装备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装备构成落后、老化严重,生产效率低;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中低端,附加值低;工业产能过剩;产业链延伸不足,下游的品牌营运、售后服务开发不够等。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等新科技变革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正经历着新一轮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辽宁省的产业发展应主动适应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重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转型、产业升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老工业基地一直是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薄弱。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战略型新兴产业的范围: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根据《辽宁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与这个目标相比,2016年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为12.2%,差距较大,实现目标任务艰巨。与同期其他省份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江苏省占比31.0%,浙江占比22.9%。另外,辽宁省服务业仍以交通、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和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从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看,2017年辽宁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9%,与经济发达省份50%以上的比重还有一定差距。
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缓慢和经济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就辽宁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总体来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龙头企业少,无论体量还是质量不仅与南方民营经济大省有较大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也相差较远。2018年,全国五百强民营企业入围门槛为156.84亿元,辽宁省仅有6家企业入选,占比仅为1.2%,而浙江有93家,江苏有86家,山东有73家,远超辽宁。
民营企业发展受限是民营经济不能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具体表现在: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面临融资困境。其一,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银行为规避风险不愿贷款给急需资本支持的民企,加上银行贷款担保手续繁多,贷款期限短,综合借贷成本较高,使得民企融资难、融资贵。其二,民营企业担负着比国企更重的税费负担,各种税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和各种摊派使民企生存发展步履维艰。其三,部分职能部门存在行政审批事项多、程序繁杂、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意识差、职能越位甚至吃拿卡要、不诚信等问题,使民营企业的投资经营环境更加艰难。
人才缺失是制约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辽宁统计数据,2017年辽宁省常住人口比上年减少8.9万人,该指标已连续三年下降,2015—2017年累计减少22.5万人。而在辽宁省的人口流失中,青壮年比例最大,且多为企业管理层,生产线的骨干力量、专业技术人员或高学历人员。他们选择离开辽宁的原因是薪酬待遇低、成长上升空间小、创业成本太高、生存环境差以及生活质量低等。如果辽宁省仍然不改变不尊重人才的环境风气,不能形成可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机制,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成为空谈。
辽宁老工业基地培育新动能的路径要求我们转变旧的思维方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为重要支撑,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为推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打造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创新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动能培育的源泉。首先,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政府可以对企业的R&D投入(按照税务部门认定)给予10%的补贴,以倡导鼓励各类工业企业重视研究开发的投入,增加研发投入的力度与规模。其次,鼓励支持建立研发机构。一是扶持省内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室或孵化基地等创新研发平台,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200万元、20万元的奖励;二是通过奖励等方式积极鼓励国家级科研机构、一流大学、省外各类企业及高级人才在辽宁建立研发机构。再次,促进产学研结合。大学和科研院所拥有大量技术人才优势,产学研结合可以减少企业的研发成本,缩短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周期,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把现有各类科技理论进步尽快转变为技术进步,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仍然占经济结构的大部分。因此,辽宁新动能不仅来自新兴产业,也来自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习总书记“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的要求,辽宁省应以制造业为突破口,通过智能化、服务化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使之迈向高端化。
支持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重点传统制造企业支撑改造提升。政府应积极宣传、组织学习、参观智能化项目,让企业认识到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是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通过奖励补贴等方式推进各类企业进行多形式的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改造,加快规模以上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4],对技改综合评价较高的企业,在政府评优评奖、重大科技项目、试点示范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对评价不理想的企业,加强调控与监管,限时停止各类政策优惠与财政补贴,倒逼低效企业主动转型升级;提高行业标准,用标准切实落实落后产能企业的淘汰和整治工作;鼓励企业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为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定制化的“智能制造”需求,提供多元多样、品质更高的中高端制成品。
支持制造企业服务化。制造企业服务化就是为获取竞争优势,制造企业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面对服务经济时代的挑战,制造企业必须知道,他们是服务经济的一部分,服务竞争正在逼近,他们应该把向顾客提供的服务作为整个产品的重要有机部分,而并非仅凭技术因素的进步。辽宁省应通过财政奖励等方式引导传统制造企业向服务化发展,可选择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服务需求较大的行业企业进行重点突破,可以拓展到技术服务、维修保养、参与研究开发、服务咨询、顾客培训、专业化远程设备状态管理与服务、送货上门等一系列服务辅助形式[5],也可进行C2M(顾客对工厂)尝试——根据消费者个性需求订单设计、采购、生产、发货。
发展新兴产业、形成适应新需求的产业体系是辽宁省形成新动能的重要支撑。辽宁应努力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之逐步成为全省经济的新增长点。结合辽宁自身产业原有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激光和光电、海洋新兴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6],在财政投入、税收减免以及奖励等相关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并从政策制度设计上建立鼓励创新、有利于新业态发展的良好环境。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运行维护、信息化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实施“无缝对接”和互动发展[7];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咨询、大数据服务、展会、科技金融等产业;推动共享经济、文化创意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促进中高端消费发展。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动能的培育需要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首先,要创造平等竞争、开放的市场环境。消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消除各种阻碍民营中小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的壁垒,打破行业门槛,支持民营经济进入更广泛的领域,充分挖掘民营企业创新潜力。其次,完善政策措施和激励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安排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保费补贴、贷款贴息补助等各项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税费重的问题,适当减免用水、用电、用地等各种配套费用,给民企减负,重点培育一批行业领头的民营大中型企业,达到一定税收数额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政策。同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准,真心实意帮助民营企业解决问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真正简化审批流程,由制订单位面向社会公布具体流程和标准规范。只有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才能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辽宁省建设新动能人才队伍需要良好政策环境的营造。首先,努力为高端人才(如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与地方级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等)的购房、落户、就业、社保、就医、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开辟“绿色通道”[8],降低其创业成本,创造有利于其成长的环境,吸引他们在辽宁安家创业。其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人才培训。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等各类人才的培训,并按条件给予适当奖励。最后,采取提供安家补贴、给予补助或津贴等切实的政策措施吸引、留住高级人才(如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研究生等)。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才留下来,走进来,才能为培育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动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