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文化的容器
——浅析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

2019-03-15 02:24:33冉恩宇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安徽建筑 2019年7期
关键词:柱式传统建筑

冉恩宇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1 引言

建筑是人类精神文明物质化的产物,体现着人类历史进程的时代特色,被社会上层建筑重视。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受到不同时代、历史背景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中西方建筑由于其所根植的文化体系、地域特征等不同而差异尤为显著。本文通过对中外古代建筑呈现特点进行分析,对新时代背景下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探索。

2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追根其本质是供人使用的空间道具,如《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古人称建筑为“营造”,认为其仅代表营造房屋的技术,属于“百工杂艺”之一,但建筑作为人类活动所使用的场所,其自身的本质属性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需求、价值观取向、技术生产力水平、哲学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至今仍有不少建筑留存,通过史料研究与考古发现获取很多资料,加以总结归纳概括为以下文化特征。

2.1 “尚中”思想

“尚中”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当中体现尤为突出,小到四合院里的正房所处位置;寺庙殿堂佛像摆放方位,大到皇宫建筑群体之中大殿所处位置;城市规划布局中轴线布局安排,处处体现出建筑受到“尚中”思想的影响。

“尚中”思想里的“中”不仅指方位,还包含了“中庸”的思想理念。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偏爱木材,向往自然环境的园林景观设计都反映出了建筑当中蕴含的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作为一个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形成的内向型文明,深刻体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产生出了重内涵、重平衡、重感悟的文化性格。这种古老而又极具智慧的观点,对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仍然极具启迪意义。资源匮乏、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这三大问题已经成为了限制人类文明发展的阻碍,“尚中”思想当中的“中庸”在于对“度”的把握,环境资源的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涸泽而渔,焚林而猎”,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天人合一思想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

这种对自然环境的崇拜观念在建筑上往往表现为:不追求外在的显露而极具内涵,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布局把最精彩的部分安排在最后展示。如四合院相对狭小的入口与进门的照壁给人压抑之感,之后的装饰华丽垂花门,中庭、二进院的设计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2.2 秩序之善

闻名世界的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国文明一直延续了下来,不仅在于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生产力强盛,完善并能够被执行的秩序制度同样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与西方以一个或者几个民族依靠民族传统、民族自豪感为认同组成国家传承文化不同,中国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所产生的凝聚力而组成的国家。即使属于不同的民族,居住在不同气候、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风土习俗乃至不同的宗教信仰,通过同样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凝聚成一个国家,依靠的便是共同遵守华夏文明的秩序与规则—善—伦理道德制度。

这种伦理纲常构建的道德体系极大地增强了传统文化体系的稳定性与向心力,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保守、守旧的问题出现。在秩序的体系中,人们不断追求共性,而弱化了个性,追求长远的程式化进程,明确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并给与其相应的待遇,最终形成的便是尊卑制度。《易传·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种各司其职,各居其位的秩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

传统建筑中,对等级制度的要求尤为严格。先秦史料上就有关于周代建筑等级制度的记载,诸侯王都城的规模面积、庙堂的大小高度、城门的装饰、宫殿是否能用影壁、柱子的颜色、屋顶的形制都根据地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限制。

建筑制度的限制下中国传统建筑形制发展成为了一条脉络鲜明的变化路线,随着技术的提升,斗拱由传导屋顶荷载的结构构件变为了装饰构件,整体建筑形制没有大的变化。这是受到封建专制的枷锁束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园林景观设计,由于没有受到制度的限制而活力四射,成为世界景观设计中璀璨的明珠。我们需要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的秩序之美的同时,使之成为基石,避免受到束缚。

2.3 深远的建筑哲理

早期的中国文化哲学十分发达,老子、孔子等一些列圣贤为传统建筑文化的培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之内涵丰富,从其建筑形式中能够反射出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世界观,更加深刻体现建筑本质。

建筑哲理表现在建筑的各个方面,如古人“法相天地”通过对天体运行的观测来建造城市与宫殿,古人尚“中”认为天空上紫微星位于中间,四周星宿环绕最为高贵,所以把皇帝与星空中的紫微星相互关联,皇宫也布置于城市中间,根据风水学说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寓意平安稳固。这种制度从周朝便有规定下来,据《考工记·匠人》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详细规定了城市的建设布局形式。“左者人道所亲,故立祖庙于王宫之左……故立市于王宫之北”哲学思想指出左为人道的方位,人们以左为尊,把祖庙设置于皇宫的左面以显示对先祖的无限敬意;祭祀时以右边祭祀大地,把祭坛布置在皇宫的右边;朝堂是申明宫廷统治明辨大义的地方,需要时刻监督警惕,所以安排在皇宫的南面使得皇帝出宫直面朝堂,显示对朝政的时刻关注;市场是追求利益的人所聚集的地方,被道德礼教所不齿,所以把它布置在皇宫北面。古代城市设计中,处处体现中国哲学文化思想,方位布局、规模形制、色彩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纲常、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相合。

同样,通过运用数理哲学的方法来设计布局形式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古人认为“数”与“象”之间结合紧密,给数字赋予意象。如住宅建筑制度要求,面宽分为三间、五间、七间、九间四个等级,进深及高度同样采用奇数设计。“九五之尊”便是面阔九间、深五间的最高建筑规格,如天一阁的设计便受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数理思想影响,楼上六间合为一室对应“天一生水”,楼下六间分为六室暗合“地六成水”,以水制火,预防火灾。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除了上文提到的尚“中”、秩序之善、深远的建筑哲理还有许多方面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智慧哲理,如以家为最小单位引申出的城市布局变化——里坊制城市布局;重视人性的人本精神设计——空间尺度以人为本,少有夸张的单体建筑;注重建筑群体布局空间组合形式,院落围合空间有序划分、统一安排形成精致的造园艺术等等。这些只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设计原理中的一部分概括,从中可以看出建筑是文化的容器,一个地区的建筑反映出了地区的文化习俗;一个国家的建筑反映出了国家的品质与性格,建筑与民族文化、信仰、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3 西方古典建筑的文化特征

不同于中国对建筑的认识,西方人对于建筑的热诚一直没有减弱。从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展现出他们对建筑、对永恒的追求与渴望。这种思想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相去甚远,而在其影响下的西方建筑也与中国建筑产生出巨大的差异。

3.1 反抗哲理与原罪意识

与中国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相融合的哲学理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哲学理念在于对自然地征服与掠夺。与中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同,西方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更为深入。他们认为从自然、从神那里获取战利品是人定胜天的表现是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同时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的理念而并不注重群体团结的力量特征,如马拉松战役,突出对马拉松个人英勇牺牲的赞赏;从西方神话传说中如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类文明带来极大的进步,以及人的诞生与伊甸园被蛇引诱吞下智慧之果而获得智慧,同样是通过手段获取知识与进步。这也不难理解西方人根植于本性当中的原罪与自卑的一面,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带来火种,自己被天神之父宙斯惩罚在神山悬崖被老鹰日夜啄食;偷吃了智慧之果的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背负原罪,以及宙斯舍弃一只眼睛而获得巨大神力,都反映出西方哲理当中要想获得力量、智慧必须付出与之对应的巨大代价。

这种与自然相对抗、突出单体的个人英雄主义与付出相应代价而有所收获的西方哲学理念在西方建筑当中同样有所体现。如雅典卫城作为城市的附属祭祀建筑,并没有统一的空间布局,单纯在空地上突出随机安置巨大单体体量,忽视了与周边剧场的空间联系,仅仅是表现出神殿建筑的神圣空间感,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西方传统城市布局同样如此,西方海边小镇的居住建筑单纯的沿着海岸而建,没有统一朝向、固定高度、规范立面、和谐色彩,杂乱的混居形式反映出西方哲理中自利的方面,而城市居民们反而利用这种混杂的建筑中产生的狭小、交错处产生的“边角空间”作为街坊邻居相互沟通交流的公共空间。

著名的雕塑断臂的美神维纳斯,同样以残缺的双臂体现出西方的残缺美学观念,以缺失双臂的代价换来美感长存;西方的神殿,教堂建筑中同样缺失所祭拜的神像,单纯用神圣的空间感给人以教化,极高、极其空旷的空间当中没有生灵的存在产生的寂寥空间感,突出了西方反抗哲理与原罪意识。

3.2 数理哲学与人本精神

西方哲学理念当中占据很重要地位的是对于数理的重视与对人自身的美感的追求。数理哲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宣传的数是万物的本质,这种数理哲学在建筑当中主要体现在精确地比例,即柱子的收分卷杀,建筑的高宽,开间与进深等等。

著名的西方建筑母题,古希腊柱式当中便有明确的数比关系的体现,如多立克柱式的直径与柱子高度之比为1∶6,爱奥尼柱式的为1∶8。这种比例关系同时反映出了哲学体系当中对于以人为本的精神的忠实体现,多立克柱式简洁的凹槽与朴素的柱头,1∶6的厚重形体取材于古代强健男子的健美形体,爱奥尼柱式中涡卷的柱头与1∶8的纤细高耸的优美形体则展现出拥有曲线与装饰的女子形体美,用忍冬草装装饰的花篮形式的柱头与更加纤细的比例形成柱体的科林斯柱式反映出少女的形体特征,对于西方哲学理念来说,数字与比例是追求的目标,而最具有美感的数比模型来自于人体。这种对于数例关系即人体比例模型的严谨追求一直延续了下来,从古希腊柱式到古罗马柱式;从雅典卫城的女郎柱到哥特式建筑飞扶壁;以至于到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勒·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当中同样便显出以人体形成的黄金分割比例,并谨慎的将这种人本精神浓郁的数比关系运用于建筑当中。这种严谨的数比精神,反映出西方文化中对于数理的偏执追求。

4 结语

建筑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结合产生的产物,其本身不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载体与见证者,更是反映时代特色和历史进程脉络的诉说者,是人类生活模式和生活情境的人文写照,需要我们不断继承与发展。

复杂多变的建筑理念层出不穷“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传统的建筑理念中各种古典、经典思想“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建筑形象更是错综复杂。建筑师各自为战,百家争鸣,有的建筑师称“装饰即是罪恶”;有的建筑师被称为“女魔头”。

错综复杂的建筑风格产生的形体是文化的容器,反映出时代的发展特征。孤立的建筑并不存在,其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人文信息、材料技术水平都反映着文化的特征,古今中外莫不如是。通过对中西建筑文化特征与现代建筑文化特征的表现进行分析,进一步把握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深入探究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为建筑设计提供多角度的设计思路。

猜你喜欢
柱式传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均压环对覆冰状况下交流超高压柱式绝缘子闪络电压的影响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柱式传感器与桥式传感器在汽车衡中的应用性能分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