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拂面满眼春—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

2019-03-15 03:33赵书彬
今日中国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奴西藏

文|赵书彬

回顾西藏民主改革60年的发展历程,从农奴翻身到享有人权,从人的解放到人的全面发展,变化最大的是人的变化,收获最多的是西藏的农牧民群众。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即将结束一天辛苦劳作的藏民们集中在一起喝青稞酒

“在经受贫困的折磨、中世纪剥削制度的压榨以及偏见与迷信的影响之后,如今,在祖国母亲的亲切关怀下,西藏人民也为了新生活而重生了。”1955年8-10月,俄罗斯记者奥夫钦尼科夫与意大利、波兰、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记者一起应邀首次访问西藏,在《1955年西藏纪行》一书中,他把西藏人民比喻成被旧社会压干的“复活草”正在中国政府的关怀下舒展开来迎接新生。

“达赖喇嘛的太阳,照贵族;毛主席的太阳,照人民;如今贵族的太阳落,换来人民太阳升。”1959年8月,美国记者、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以73岁的高龄出现在西藏,亲身感受并通过诸多实例真实记载了西藏正在进行的民主改革历史时刻。在《西藏农奴站起来了》一书中她收录了这样一首流传西藏的群众歌谣,并感慨“像这样的歌,由在田里收割的农民唱,最好听”。

雪域高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延展了上千年,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底层人民来说,60年前的那一重要历史事件才是人生命运出现转折的重大时刻。诸多亲历西藏重要社会演进历程的国外记者已经通过一本本书揭示出民主改革是西藏和西藏人民所作出的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人民自己的“天堂”

在旧西藏,于封建桎梏中的穷苦大众也无时不幻想着现世的解脱,构想出“极乐园”香巴拉、或是树上长着糌粑的白玛岗等“天堂”景象。虽然人民也曾有梦,怎奈拿宗教、迷信来开启殊胜之地,几番轮回也无出路。

道路决定命运。民主改革、百万农牧翻身解放60年后,西藏发生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巨变,人民的生活也已经进入了小康,雪域高原各个方面的变化都是举世瞩目的,用群众最喜欢说的话来形容,“旧西藏的苦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像现在这样幸福的日子在过去是想都想不到”。

物质生活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一幅幅翻身农奴烧地契的历史照片,生动地展现出翻身农奴拥有自己的土地、牲畜和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的无比喜悦。而观察西藏民主改革60年的发展,物质方面的变化是最直观的。

10年前记者曾在藏北那曲县(那曲地区撤地设市后,那曲县现为色尼区)香茂乡宗热格村和那曲镇达嘎多村进行3个月的田野调查,从微观层面考察藏北牧民权利享有状况。我们收集了牧民铁锹、镰刀、铁桩、羊毛刀、放血刀、小刀、火炉、纺织工具、挤奶桶、木酥油桶、电酥油桶、斧头、望远镜、摩托车、汽车、割草机、畜圈等17项生产工具拥有情况,并对比1961年那曲县桑雄阿巴部落(现香茂乡、桑雄乡一带)调查报告记录的当时牧区生产工具使用情况,进而观察到:

牧区生产工具的变化具有从无到有和由少到多的特点,同时也有从有到无、从多到少的特征。像放血刀主要是贫困户在春季草少缺奶而缺少食物来源时,就用放血刀割破牛颈部的大血管取血食用,而放血刀在旧社会基本是每家一把,可见当时牧民群众生活的困窘程度,而今这样的工具已经在牧民家庭中彻底消失了。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郎维伟教授认为,生产工具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反映了牧业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是牧民经济权利享有方式和内容的巨大变化,也给牧民经济权利的实现提供了便捷条件。

如果说农牧民群众生产工具的“有无”“多少”“好坏”是西藏经济发展和经济权利享有的微观指标,那么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大踏步建设就是一种宏观尺度。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曲珍,门巴族,出生于墨脱,这里就是传说中的白玛岗。“那条路特别难走,要翻山,都走不动。”每次进出都徒步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嘎隆拉雪山,这让10岁起就在内地读书的白玛曲珍吃不消。没有公路相通,墨脱是名副其实的高原“孤岛”。

2013年10月31日,全长约117公里、总投资近16亿元的墨脱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告别了不通公路的历史,惠及全县1.2万多人。墨脱作为最后通公路的县正式纳入全国公路交通版图。白玛曲珍感慨地说,路越来越好,墨脱人看到了外面的精彩,我们村里不少想跑运输的小伙子都在埋头考驾照,外出当建筑工人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不仅如此,木板、水泥等建筑用材顺利地入了村,世代居住在木屋里的墨脱人住上了新居。

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以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建设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青藏铁路修到日喀则,川藏铁路拉林段路基主体工程完工,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74万公里,力争今年实现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公路目标;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基本建成,青藏、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架起了电力天路,主电网覆盖62个县区;行政村通光纤率达到9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1%……

路、水、电讯不断地通向牧民家门口,西藏群众与外部世界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曾经封闭落后的雪域高原逐渐褪去神秘的色彩,西藏群众仿佛有了有形的翅膀融入现代世界。

人民过上了现代文明的生活

走进克松村,宽敞的柏油路,一排排整洁而又崭新的房屋,老人们在家门口晒着太阳聊着天,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一切显得那么安宁、和谐。克松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卓玛介绍,克松村主要以农业、运输业、外出务工为主,服务业、加工业等为辅,人均年收入可以达到15000元。

山南市乃东县克松村原是一座历经风雨的农奴们居住的村落,在60年里,一举成为西藏百万翻身农奴走上康庄大道的好榜样,成为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成为西藏农村变迁的缩影与见证。居无住所的生活旧貌换新颜,食不果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进步的动力何在?发展的原因何在?

“克松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变化,得益于两次历史性变迁,第一次变迁是1959年民主改革,第二次变迁是改革开放。”四川师范大学华西边疆研究所所长孙勇教授认为,民主改革让西藏从封建农奴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翻身农奴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人们便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愿景和期望,这是根本性的变迁,也是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后,克松人民思想得以解放,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接受市场经济、商品流通等诸多“新鲜事物”,进而过上了现代文明的生活。

在旧西藏,农奴“生命虽由父母所生,身体却为管家占有;纵有生命和身体,却没有作主的权利”。在西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1959年的春天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起点。那个春天,一场规模空前的废奴运动席卷了这片古老的土地,民主改革的浪潮唤醒了百万农奴。几乎一夜之间,他们彻底拿掉身上“差多、租重、利钱高”三把刀,断了“逃荒、为奴和乞讨”三条路,从“会说话的牲畜”变成了有家、有业、有尊严的自由公民。

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藏族学生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而人一旦解放了,便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当西藏百万农奴站起来,实现“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他们爆发出无比的生产热情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1965年9月3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阿沛·阿旺晋美所作的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工作报告显示:西藏民主改革后6年农业连续丰收,粮食总产量1964年比平叛改革前的1958年增长45.7%强;牧业也有较大幅度增长,1964年较1958年增长36.3%强,人民生活有显著改善。全区有中学7所,学生700余人,公办小学86所,民办公助和民办小学1590多所,还建立了培养干部的西藏民族学院(现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行政干校、师范学校。全区有医院15所,卫生院、医疗保健站共140多所,为群众免费治病。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西藏和全国一样历经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洗礼。西藏各族群众从农牧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拓展,从肩挑背扛到实现耕作机械化,从人畜混居到人畜分居,生产生活的条件大为改观。2008年实地考察过西藏人权的乌克兰议会人权最高代表尼娜·卡尔帕乔娃女士说,“毫无疑问,中国的革命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全面的人权。”

中共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坚持“所有的经济工作都是民生工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强化民生导向抓紧抓实各项建设,把西藏的发展成果真正变为群众的获得。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预计,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首次实行应届毕业生就业实名制登记,就业率达到86%以上;农牧区转移就业56万人、102万人次,实现增收27亿元,各项就业指标均超出预期。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副巡视员吴坚说:“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切实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努力让全区各族群众公平分享改革开放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真正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回顾西藏民主改革60年的发展历程,从农奴翻身到享有人权,从人的解放到人的全面发展,变化最大的是人的变化,收获最多的是西藏的农牧民群众。

2019年的农历春节和藏历新年是同一天,拉萨市曲水县三有村张灯结彩,这个由易地扶贫搬迁而形成的新村节日氛围十分浓厚。村民尼玛购买了丰富的年货,“项目扶贫给我们贫困户带来实惠,让我们看到了彻底脱贫致富的希望。村里各家各户在合作社都有股份,所以都铆足劲儿干。我们老百姓来年的日子会更红火!”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西藏将提前宣布全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这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辉煌巨变最有力的见证,将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性最生动的诠释,将是人民当家作主迸发劳动活力最精彩的篇章。

精神思想从“自觉”到“自信”

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是政教合一的,政治统治和精神控制构成了维护农奴制度的两个重要控制手段。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西藏农奴站起来了》记述了她采访到的一个事例:36岁的娜多在8岁时父亲就被管家打死了。她给领主放羊,多次遭到领主的强奸,怀孕后领主“以除掉羞耻”的名义把她卖给了另一个领主。然而新主人又一次强奸了她,恼羞成怒的主人夫人把她吊在房梁上毒打,然后又把她卖了。“28年里,她就是在这种水深火热中受着煎熬。她常常祈祷上苍赐与她死,可她却不敢自杀,因为害怕来世会有更糟糕的化身”。

农奴在肉体上经常遭受折磨,在精神上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甚至戴着“死都不敢死”的精神桎梏。

对于这种时至今日十四世达赖还念念不忘的残酷制度、不断美化的“香格里拉”,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改革把它彻底埋葬,西藏的芸芸众生难道就以悲苦的今世等待虚幻的来世吗?

从压迫中觉醒的西藏人民,积极投身民主改革这场自我解放运动,亲手打碎了积淀千年的心灵枷锁,“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党的恩情比天高”,一句句源于内心的话语,道出了西藏各族儿女发自肺腑的感恩,也道出了西藏发展变迁的动力源泉—“党的关怀和领导”。

翻身农奴把歌唱,在表面上看是表达了西藏人民感激与喜悦的心情,其深层次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民主改革60年,是西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各族干部群众更加心向党,心向社会主义,心向祖国的60年。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藏戏、《格萨尔》说唱、唐卡、藏纸等一批联合国和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区、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各族干部群众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五个认同”进一步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进一步坚定。

人民是党执政的根基。2017年,国家统计局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西藏老百姓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超过97%,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达97.3%。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西藏的飞跃靠的是发展,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人心凝聚是最强大的力量,向着“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西藏的发展前景无限光明。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阻挡,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援,有西藏300万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西藏的未来必将充满希望。

猜你喜欢
农奴西藏
感受西藏别样风情
天上的西藏
我在西藏种柠条
“西欧庄园”教学解说
基于概念流变的历史教学
神奇瑰丽的西藏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
头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