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蕾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獻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剖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优化物流企业发展环境、创新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制订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加快物流企业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了物流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对于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物流企业转型升级,为国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企业 战略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发展趋势
(一)电子商务带动物流企业迅速壮大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传统消费习惯。通过电子网络与外界沟通,实现网上购物,使人们能够迅速、准确、全面的了解商品信息,有效带动了物流业务需求,传统物流企业逐步焕发出新活力。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更加凸显。2012-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及同比增长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
(二)物流服务内容和区域不断拓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深度融合,我国物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取得长足发展,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比较成本优势的驱动,物流企业服务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逐步涵盖加工、仓储、金融、保险乃至报关、通关、商检等业务,并扩展至产品异地加工、装配、包装、分拨、配送、销售等增值服务。很多大型企业把整个商贸流通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领域来通盘考虑和经营,物流业覆盖面相应扩大。以顺丰、圆通、申通等为代表的物流企业快速成长。近年来,跨国家、跨地区、跨城市的物流服务都有了较快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始参与客户更多业务环节,服务范围逐渐扩展,第三方物流作用日趋显著。物流企业与物流需求者之间建立了更紧密、更有效的联系,物流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逐步提升。
(三)物流企业服务质量和效率逐步提高
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和物流总费用占物流总额的比例来衡量物流整体效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越低,物流总费用占物流总额的比例越低表示物流效率越高,物流发展水平越高。国家商务部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2.1万亿元,占GDP比重14.6%,比2016年下降0.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下降3.4个百分点。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同时,物流总费用占物流总额的比例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5.3%下降至2017年的4.79%。很多传统物流企业已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经营模式,向物流配送、包装加工等现代物流业务拓展,扩大了物流市场规模,推动了物流服务功能拓展,物流行业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2012-2017年我国GDP及社会物流总额、物流总费用情况如表2和图2所示。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扶持不到位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和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因我国物流业起步比欧美晚,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项法规制度、配套政策多为普遍性政策,特别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智能装备运用、电子商务规范、企业运营监管、物流运输担保等制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不能完全适应物流快速发展要求。同时,管理条块分割、相关配套支持措施和管理不到位,企业的税收征管、成本稽核、投资融资等相关配套支持体系还不健全。物流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责任明确的物流业管理组织,政府与物流企业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和平台,一定程度影响了物流企业发展。
(二)物流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滞后
我国物流企业数量庞大,90%以上为中小企业,还处于“小而散、多而弱”的业务状态,产业集中度不高,信息处理手段相对落后,整体信息化程度低。虽然一些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快,实现了仓储配送、订单管理等的信息化,但在供应链管理、流通加工、运输管理等环节仍然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公共信息平台不完善,信息化共享存在不足,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物流资源等缺少互联互通,物流企业之间、供应链企业之间缺少信息服务平台。电商平台、生产企业、物流公司、物流园区彼此缺乏合作,大都处于分散状态,成为信息孤岛,阻碍了信息的互联互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规模受到限制,集约化、协同化和规模化发展不足,经营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电商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物流业基础较为薄弱,物流运输体系、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标准体系等尚不完善,特别是物流企业信息化推进缓慢,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保有率都较高,仓储设施明显落后,大量老旧仓库效率低下,分布不合理。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四)物流企业管理理念和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管理理念创新不够,难以突破传统理念和传统经营模式束缚,难以突破传统行业的“熟人模式”与区域限制,大多数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绝大部分物流企业是传统货运企业,管理比较粗放,资源整合不充分,企业物流装备、技术、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部分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还很低,物流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能力不足。从物流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看,目前物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物流岗位技能人才和既懂物流业务又通晓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更加匮乏,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经营发展战略
(一)完善政策法规,不断优化物流企业发展环境
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形势,注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支持物流企业深化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协同,为物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相关部委要积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经验,进一步完善支持物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比如无车(船)承运人等政策,为物流企业发展转换经营模式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物流业发展实际,针对物流企业发展“短板”,有针对性的制订政策法规,明确物流产业发展规划、资金保障、行政审批、融资投资等支持性政策,制订物流园区建设、公共物流场站建设、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等政策,为本地物流行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加强政策引导,引导物流企业强化战略引领,加强完善战略规划,加快推动经营管理信息化现代化,不断做强做优做大,。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完善跨专业、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加强行业企业协会平台建设,构建分工明确、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机制,共同推进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战略引领,制定科学完善的物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战略决定方向,战略决定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把自身放在国内物流产业和全球物流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立足信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制订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要切实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一体化管理,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实施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升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积极开展投资并购,重塑物流产业发展格局,在全球物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完善标准规范,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服务质量
尽快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加快物流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物流企业提高内部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修订完善国家物流标准体系,完善物流领域的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物流企业标准化规范化提供基本遵循。建立科学规范的物流操作规程,加强货物的分检、装卸、搬运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计量标准、包装标准、装卸标准等一体化,不断提高配送效率,有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加强物流企业标准化建設,积极开展物流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和信息标准的推广研究,推进物流企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标准和规范,构建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和市场导向的物流产业标准化体系。立足区域实际,依托重点领域大型物流企业、配送中心以及物流园区,支持物流企业申报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示范企业,倒逼物流企业逐步开展物流标准化工作,从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注重互联互通,积极推动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高效物流行动计划的有利契机,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贯穿于建设、运营、服务、监管等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品质。深化精益管理,构建特色精益管理体系,构建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信息化企业管理体系,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服务流深度融合,为企业高品质、高效率发展提供支撑。积极推动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加快推动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物流园区之间、物流企业与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物流企业与“铁路、公路、机场”交通系统的信息化衔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物流企业与沿线国家对接,形成畅通的国际物流信息化网络,促进国际国内物流要素流动,推动综合交通与物流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开发构建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
(五)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创新物流企业经营发展新模式
适应互联网经济大潮,大力推动互联网+物流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智慧物流信息化,有效衔接制造端、物流端、服务端,提高物流资源使用效率。借助电子商务发展,发挥信息化平台优势,整合物流企业、政府服务平台等相关资源,整合金融保险、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信息服务商等资源,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有效组织社会零散运力、高效匹配车货信息、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实现各个供应链沟通顺畅,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更好地实现物流资源的高效协同,实现物流资源效应最大化。
(六)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推动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深化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物流模式创新,重点发展多式联运、共同配送等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物流新模式。加快推动无人机、无人仓储、无人配送、北斗导航、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实现物流各环节、各领域、全流程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物流资源智能配置、物流环节智能优化,不断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加快推广物流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推广自动化立体库、自动分拣机与传输带等设备物流自动化设备,实现物流仓储、分拣、运输和配送等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新零售等商业模式发展,提升物流服务品质和效率,加快推动物流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紧跟跨境电商平台发展步伐,深化国际物流业务合作,加快物流企业“走出去”,积极拓展海外物流市场。大力培养物流人才队伍,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深化定向人才培养。建立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电子商务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社会生产和商贸流通,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重塑物流业务发展格局,为物流企业带来新机遇。物流企业只有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努力探索经营发展新战略、新模式、新途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国发〔2014〕42号)[Z].中国政府网,2014-6-11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 2015
3.王志玲.从大数据时代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趋势[J].电子商务,2015(4)
4.郑娜,张嘉,马丽.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1(11)
5.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梅焰.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