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剧元年,为什么我们的审美降级了

2019-03-14 21:48毒Sir
华声 2019年2期
关键词:璎珞狗血延禧

毒Sir

2018年,爽剧正式出道。标志性事件,是《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同期竞播。开播前没人看好《延禧攻略》,但结果,仿佛呼应了两部剧各自主角的结局——戏里,是黑莲花上位。戏外,是爽剧逆袭。

6月30日到11月19日,《延禧攻略》的平均搜索指数远超《如懿传》。不管你说跟风也好,乘势也罢,可预见的是——一大批新剧正准备效仿《延禧攻略》的套路,将爽字进行到底。

爽文化

对爽的需求,当然不是从《延禧攻略》才有。爽也分很多种。比方说最近一部《你和我的倾城时光》,赵丽颖她被人贩子抓了,男主从枪林弹雨里英雄救美。摄像机旋转,碎屑如花瓣般洒下,坏人悉数倒下,女主安然蜷缩在怀里……一场戏,同时满足了你五个需求:爱情、铁血、激情、冒险、安全感。

说到底,爽文化其实是关于白日梦的一百万种方式。但它不是现在才兴起。1907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聊过爽文化:小说中所有的女人总是都爱上了主角,这种事情很难看作是对现实的描写,但它是白日梦的一个必要成分。

弗洛伊德将这种幻想,归结到孩童时期的游戏情结。在这种心理活动中,一个人能体验到创造世界的快感——他可以经历自己未经历的,得到自己得不到的,安排自己所不能安排的。就像《盗梦空间》中,很多人做着梦,不愿醒来。这就是写进人性之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瘾。或者说,也是人性的刚需之一。那么为什么,爽剧现在会越来越火?

爽剧的品格

判断一部剧是不是爽剧,应有如下三个标准:

一是要有快感。无快感,不爽剧。爽剧的快感,重点在“快”。换句话说,就是爽点要密集,不能让观众等。比方在教科书爽剧《延禧攻略》的第一集,它如何做到迅速抓住观众,就是提供爽感轰炸——06:00,魏璎珞化解贵族为难,是第一次爽;14:30,皇上惩治贵族,是第二次爽;19:00,魏璎珞大展神通,拯救同伴,第三次爽;25:00,有人刁难魏璎珞,她让坏人自食其果,第四次爽。半个小时不到,就让你爽了4次。这种速度,才叫爽剧的品格。

像《甄嬛传》就非常“不厚道”,第一集,甄嬛想方设法地要避免被选进宫中,结果还是被皇帝盯上了……慢条斯理,几乎毫无爽点。

二是在爽剧,不爽和爽的情节比例要高,最好是1:1。

为了流量,爽剧必须从各种角度讨好观众。张嘉译拍《白鹿原》的时候,也被这样要求过:“很多资方说现在观众爱看轻松点的,别演那么深沉,要再狗血一点,脑残一点。”

为什么?因为就算风评差,也有大把观众看“爽”了。编剧宋方金就说过,“五六年前,我们说一个剧本‘狗血,是贬义词。现在说‘这个剧本特狗血,那是说这个剧本好。”

三是要极度迎合,就会变得——反智。

“拍得脑残一点。”两年前,《南方周末》的一次采访中,知名编剧汪海林转述了这句话——来自一个播放平台对一位导演的要求。

你可能一度以为,国产剧脑残,一定是因为主创脑残。其实并不是。国产剧脑残,可能是因为它必须脑残。因为,真相和真理,总是伴随着不舒服的体验。如果爽剧要附带点需要深思的价值,如果爽剧还要尊重现实的“地心引力”,那还能爽得起来吗?

爽剧的背后

当我们质问爽剧时,我们其实是在质问——为什么我们审美降级了?

这个问题,永远沒有一个完满的回答。但一个数据不能忽视——《延禧攻略》的播放端,超过九成在手机。也就是说,看《延禧攻略》的人,大部分是摊开手握着一台小手机,盯着下方更小的字幕,随时准备点一下屏幕,暂停,然后下地铁、下公交、冲厕所、假装工作……没有人把它当作正式的“观影活动”。

屏幕在缩小,人的注意力也在缩小。爽点必须足够密集,才赶得上用户指间滑动的速度。不止是剧,一切都在变快,变爽。

现在美国有个非常火的APP “HOOKED”,创始人号称“我们改变了两千万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它提供的“微小说”,只有对话流。一步到位。然而像这样的速效爽心丸,药力真的能持久吗?

当然不。但为什么还要看?弗洛伊德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断言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 同理,爽剧也是对不满足的现状反向的补偿。

《延禧攻略》的爽,是因为有着你无可奈何的小人,有不顺遂的职场,有太多忍气吞声、卑躬屈膝的时刻。爆款,往往来自充当社会减压阀的那个出口。

首都影视发展智库发表的《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后文直接称《报告》),统计了最近电视剧的受众情况:26~30岁的人群占44.9%;月收入在2000~6000元的人群占64.2%。收视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少年穷”。

收入越高,越不爱看剧。这是《报告》的一个有点残酷的结论:在6000~10000元的收入群体中,普遍规律是收入越高,网络视听内容的观看比例越低。

爽剧的结局

1999年,王朔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看金庸》。怒斥之“四大俗之一”:写小说能犯的臭全犯到了。什么速度感,就是无一句不是现成的套话,三言两语就开打,用密集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说文字通通作废,只起一个临摹画面的作用。

如果当时也有网络用语,王朔大概想说:金庸的小说不是文学,是爽文。但如果现在来看,金庸的小说还够“爽”吗?

令狐冲,武功登峰造极,但也赢不来最爱的女人;张无忌,武德天下拜服,但也最终被朱元璋赶跑。金庸他总会说点不爽的真相。

《射雕英雄传》,上世纪70年代被翻拍3次,80年代3次,90年代6次,00年代3次;《神雕侠侣》,80年代被翻拍4次,90年代4次,00年代2次。2010年后,这两部金庸最热的作品,各被翻拍过1次。由此可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爽的需求相比,金庸已经太严肃和古典了。

也有人会问:“生活实苦,我想看看爽的怎么了?”是的,不会怎么样。但你总会失去一点什么。而且在失去的时候,你并不知道。

这就是“爽”过之后,最大的遗憾。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sir电影”

猜你喜欢
璎珞狗血延禧
离婚吧,霍先生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词探析
璎珞:聚八方珍宝,饰流光仙裳
借力网剧“爆款”《延禧攻略》“火”上荧屏
调查
谈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魏氏叛逆”
猫咪中毒输狗血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