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使“非遗”保护走向自觉时代

2019-03-14 11:53王山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表象非遗技艺

王山

教育为本,文化是教育的“表象”,只有教育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文化才能硕果累累。教育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角度说两者之间是互为的关系,教育为文化繁荣提供了“表象”的动力,文化为教育提供了所需的“文脉”“文像”内容。

工艺美术有11大类:工艺雕塑、漆器、艺术陶瓷、刺绣和染织、织毯、抽纱花边和编结、金属工艺及首饰、艺术玻璃、工艺编织、工艺家具、其他工艺美术。按照生产方式分为两种属性:一类是传统工艺(手工艺),另一类是新兴工艺(机械工艺),其中,传统工艺与 “非遗”有交叉概念,交叉集为传统手工工艺项。

从艺术人类学和思辨哲学的角度纵观“文脉”,横看“文像”,推动文明之发展、文化之繁荣的要因重在教育。

工艺美术行业人才来源分为三类:院校制、师徒制、家族制。受知识获取、文化修养、审美意识、工艺实践、技艺传习等内在意识和外在表象的因素影响,手工技艺的“传承者”大多为师徒制和家族制,“创新者”大多为院校制。综合评价院校制为形而上——“大智”者;师徒制和家族制为形而下——“小巧”者。因此,“大智”与“小巧”者才是行业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理,缺一不可,这才是教育培养、文化繁荣之大计。当下,制约行业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是人才问题。可谓“大智”者匮,“小巧”者乏。缺少设计创意、手艺传承的人才; 缺少研究基础理论、材料、工艺的人才。由此可见,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教育为本,文化“表象”又从何而谈起呢?

笔者认为,“非遗”工作应当是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两条腿走路。传承工作,应为保护性生产,使用天然材料,追求“原汁原味”的工艺技术、造型装饰及功能,达到百年技艺世代传习的目的;创新工作,应为生产性保护,充分利用非遗研究成果和非遗的相关要素,与时俱进地创造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的产品,引导生产与消费,使得保护、传承、生产、市场、发展良性循环。否则,“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只能是走进“被动”保护的“死胡同”里。

“非遗”进校园是国家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但是进入校园后的工作内容确实是教育工作的新课题。理清“史清事实”的历史资料;客观记录材料和工艺技术研究过程及成果;培养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传授工艺技术等,这只是部分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研究人们今天的审美感受、产品功能需求;非遗产学研的创新产品与市场关系。因为市场是检验 “非遗”创新成果的唯一标准,带有实践的客观存在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非遗”技艺之所以需要保护,主要是因为技艺的载体的传统产品没有市场,让非遗陷入了“被动”保护的困境。

非遗“被动”保护变“主动”保护的要因有二:首先,非遗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工作是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大众的,这也是文化表象的需要,它为教育提供了内容和诉求,非遗教育为文化繁荣提供动力和文化自觉意识及行为的培养工作。其次,只有研究“非遗”产品创新发展,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使技艺的载体创新产品找到合理的市场。两者归根到底,只有“文化自觉”唤起人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对非遗工作的供给与需求主动行为,才能使得非遗的保护工作进入到“主动”保护的范畴。

荀子《劝学》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一种“自觉”行为,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地对照检查自己,使自己言行没有过失。国家自强、民族自信当为己任,但是“文化自觉”是文化繁荣、社会文明、国家强盛之根本。再弱小的民族也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棵树”,但是当一个民族進入到文化自觉时代,才能够真正称为这个伟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责任编辑:张学英)

猜你喜欢
表象非遗技艺
表与里
表与里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透过表象看公式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表象与真相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
怎样提高健身球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