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

2019-03-14 13:34王光媛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图书馆

王光媛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社会教育的新使命,并结合图书馆社会教育的现实问题与方向定位,提出了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以期为图书馆实现社会教育功能、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1-0126-03

關键词: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社会教育

近年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成为热点,《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而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2018年起施行的《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是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具有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如何加大数字资源整合力度,优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策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值得图书馆工作者思考。

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社会教育新使命

图书馆社会教育指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对公众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知识教育,其社会教育对象不受年龄、文化水平、社会阶层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丰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的综合能力。作为向公众开放、提供文献借阅查询及相关服务,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场所,图书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更具自主性与多元化,其主要特征体现在:①图书馆社会教育直面社会,更具开放性[1]。图书馆的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多媒体资源及检索系统等都面向公众开放,无疑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资源开放方面更具优势。②自主性。图书馆社会教育以公众自主学习为主,学习时间、内容及信息载体都可由用户自主选择与支配。③长期性。公众能够长期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在职教育和在线教育等。④社会教育模式多样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内容与方法,社会教育手段更为丰富,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公共文化资源数据与文化的共享利用日渐增多,公共文化服务更趋于精准化、智慧化与个性化,新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越来越大。图书馆应立足互联网时代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将开展数字化馆藏建设、做好数字化阅读服务作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重点,同时要统筹数字图书馆推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各项工程。以数字化、“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理念,为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图书馆服务模式得以变革,服务功能更加完善。随着“学习型社会”“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等概念的提出与实施,公众越来越需要一个能够进行持续学习的空间,而公共图书馆则是这样的空间,它能够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与多元化的服务内容[2]。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助力了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图书馆馆际交流更为便捷,图书馆资源传输服务更趋高效,图书馆的社会教育渠道与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2 社会教育功能实践的现实问题与方向定位

2.1 社会教育功能实践的现实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已衍生出更多平台,展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当前,很多图书馆已形成集文献出版、讲座、演出乃至视频录制等各类社会文化公共事务于一体的场所,拥有微信、微博、云阅读等各类新媒体服务平台及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微型图书馆和城市书吧等。然而,我国图书馆长期以来存在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问题,不同行业图书馆在服务主体、职能定位等各方面分工明确,管理理念滞后,壁垒效应明显,导致难以实现资源服务共享,并且在互联网背景下也显现出诸多新矛盾,如与群众文化需求无法有效对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活力有限等。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也面临着重视读者需求、更新管理模式、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社会服务效益的问题[3]。互联网时代,公众的阅读方式及知识获取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阅读成为主流,公共图书馆也需积极顺应变化,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为基础,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其难点在于如何创新服务体系,更新服务方式,走出传统图书馆的围墙,融入公众,提供便捷、多元化的社会教育及平台,满足公众不同层次的需求。

2.2 社会教育功能的明确定位

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提供者,图书馆要进一步发挥教育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及研究中心的作用,为公众提供平等、开放的创新与研究场所。图书馆只有了解社会教育的特点,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首先是教育方法的层次性。图书馆服务对象的不同层次决定了其社会教育应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展开,因此,教育方法的层次性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面对纷繁杂乱的数字信息,图书馆只有做到有的放矢,层次化鲜明,才可以推动社会教育的大众化。其次是教育方法的高效性。图书馆要真正实现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必须针对公众的知识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图书馆只有实现知识提供、社会教育与实际需求的统一,才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升社会教育效率[4]。再次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容日渐完善,其内容由单一浅层次向多样化深层次不断演进,这些数字化知识服务更具针对性,在社会教育中也可体现出增值性。最后是教育服务的持续性。不同年龄、职业的公众有着不同的教育学习需求,这也决定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需要面向全体用户。

3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实现路径

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优势日益凸显。基于数字图书馆发展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完善,现代图书馆可以改变传统社会教育的模式,构建一个更具开放性的社会教育体系,为公众带来更多的专业化指导,将文化与教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1 构建扁平的组织体系

图书馆构建扁平高效的管理体系,才能灵活应对文化服务环境变化及公众需求的提升。首先,图书馆需完善自身管理体系,高效、科学地构建基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包括:细化每项教育服务原则及实施细则、流程等内容,明确制定服务技能培训、信息传递等各项制度;弘扬社会教育服务精神,激励社会教育服务行为,善于营造服务文化氛围[5]。其次,图书馆需强化各类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强调合作协商、共同参与,提升社会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图书馆可基于互联网,突破总分馆制,尝试横向合作,积极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联合,形成以“图书馆+”为基础的图书馆社会教育体系。最后,图书馆应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图书馆应规范用人机制,提供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定期开展工作绩效考核。此外,图书馆还需要加强培训,培养数字人才,有计划地开展员工业务培训,只有不断提升馆员的网络资源信息处理能力和科研与创新能力,才能满足公众的各类知识需求。

3.2 搭设立体教育平台

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图书馆社会教育也要充分利用数字服务,发挥“互联网+”的线上优势,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式的教育服务平台。首先,图书馆应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办好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应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完善线上社会教育服务,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3D打印等现代化技术,提升社会教育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优化社会教育的服务渠道。如:图书馆通过微信平台、微博向用户推送馆内讲座及展览等动态,引发用户关注;创立微信群,结合用户地域、职业需求等特征,归类不同微信群,定期推送行业文章、视频、音频等信息;邀请行业专家开设微课程,搭建线上社会教育服务渠道。其次,图书馆应利用全媒体优化社会教育功能,广泛开展各类实践性教育活动。图书馆可联合社交群体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服务、社会教育活动,激发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促进公众与图书馆的交流。例如:图书馆组织发起报告会、征文、主题演讲、读者沙龙等活动,并逐步打造成服务品牌[6];针对未成年群体,图书馆可推出新媒体阅读、爱国主义影片播放、演讲比赛等活动。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开展社交网络嵌入式服务,将信息服务嵌入互联网社交网络,聚集有相同知识需求、教学需求的用户,形成网络社交关系,与用户形成深度互动,进而更利于图书馆提供后续主动服务。此外,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图书馆可以加强对用户群体的分析统计,掌握用户的现实与潜在知识需求与学习需求,分析其阅读能力、习惯和兴趣等,进而科学地顺应需求走向,并结合用户的不同特征制定个性化社会教育途径[7]。

3.3 打造海量教育资源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图书馆要想与公众构建紧密联系,需在资源建设上不断创新,打造海量的教育资源,将图书馆打造成为海量的数字文化综合体,实现社会教育由平面到立体、由单向到互动的变革。首先,图书馆不应局限于传统文献、电子出版物、網络信息等基础性信息资源的提供,还需做好以下工作:加强新媒体文献入藏工作,包括数据库、教学软件等;构建虚拟馆藏,对网络上现有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完善不同类型数据库的建设,如文摘数据库、书目数据库、混合数据库及索引数据库等;加强互联网数字化信息管理与订购。其次,图书馆应加强跨界融合,主动与服务提供者、资源提供者合作,融合各类优质信息资源,构建有关教学、科研、生活、生产的系统化知识体系。例如:图书馆可以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创作网络讲座、视频讲座等专业化讲座,丰富公益讲座类型,打造讲座品牌,使公众能够便捷、即时地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此外,图书馆应突破传统模式,办好图书馆群落,构建馆际联盟,将企业、社区、乡镇、农村及学校的图书馆构建成区域联盟,以区域公共图书馆为核心,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等,带动图书馆联盟为公众提供服务。同时,图书馆要加快数字化建设,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组织引导各级图书馆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数字资源收集与整理,将其加工成便于公众使用、有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8]。

3.4 催生新型教育产品

图书馆需结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基础以及公众的多元化需求,打造各种新型社会教育产品。首先,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如:推动“图书馆+企业”的合作,与地方企业对接,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主动发挥图书馆优势,为其提供数字资源服务;可以将地区支柱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重点教育服务对象,积极为其推送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等。其次,加强数据库管理。图书馆应结合互联网技术,高度集成各类资源管理系统,实现馆藏资源的高效检索;开发图书馆APP,构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服务平台,便于公众查阅信息、下载文献等;引入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更新图书馆服务终端,提供互联网图书馆、移动终端查询等各项远程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知识需求。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配合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教育产品,例如:结合未成年学生的特征与需求,推出新媒体阅读、演讲比赛、故事会等各种活动,激发未成年群体的活力;延伸服务半径,重点针对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开展教育辅导工作,搭建阅读基地,创新服务模式与内容,加强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教育功能[9]。

4 结语

总之,对于现代图书馆而言,其社会教育职能正在逐步深化。因此,图书馆只有加强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以公众需求为核心开展各项社会教育工作,不断创新与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锰,陈雅,郑建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3):35-51.

[2] 王奕,卢章平,刘玉梅.“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职业能力特点对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展[J].图书馆,2017(5):27-31.

[3] 李丽娜.“互联网+”背景下基层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创新与发展[J].图书情报导刊,2016(8):97-100.

[4] 钱丹,陈雅.公共数字文化的一体化服务效能探析[J].图书馆,2017(6):60-64.

[5] 陶琳,吴一舟.社会教育在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实践:以“U.I.E社会教育创新团队”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3):84-87.

[6] 袁斌.行动素养:众创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定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7):26-29.

[7] 蒋萌.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馆学刊,2015(2):57-61.

[8] 黄佩芳,于沛,潘燕桃.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方式:网络自主培训平台[J].图书馆杂志,2017(12):68-74.

[9] 苏福,柯平.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7(9):55-61.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图书馆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