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实验,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2019-03-14 13:33曹云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小学数学学生

曹云

摘 要:提起实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物理、化学等学科,其实实验并不是这些学科的专利。在数学课堂中,同样需要实验的参与,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探索性、验证性、创造性、应用性的实验,在实验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灵动思维,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1B-0084-02

数学家欧拉认为:“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这一句话充分说明了实验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实验,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发挥指尖智慧,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新知、解决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多重感官,在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进而形成表象,最终能上升为理性认知,促进他们理解所学新知,进一步提升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一、依托探索性实验,促进新知内化

数学知识复杂、抽象,学生无法直接理解,这就会影响他们知识建构的历程。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探索,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促进知识的内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设计探究性的实验,增进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变灌输为探索,变被动为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带了一个长方形的框架走进教室,教师向学生问道:“长方形面积该怎样计算?”“长乘宽。”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此时教师将长方形框架用力一拉,这时长方形框架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教师向学生询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用平行四边形的邻边相乘。教师没有作出任何评价,而是继续用力一压,框架扁下来了。教师追问“它的面积该怎样计算”时,学生语塞了,显然,再说邻边相乘肯定是不正确的。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学生的心中自然产生了这样的期待,教师此时选择了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梯形,然后平移,转换成了长方形。也有的学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它分成了两个梯形,然后平移,转换成了长方形。学生通过所拼得的长方形很快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没有直接告知,而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认知冲突。在冲突中,让学生重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依托验证性实验,掌握知识本质

有科学家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验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也是强化学生理解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学新知进行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掌握知识的本质,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让学生任意选用3根相同的小棒,看看是否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不一会儿,学生发现,所选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如果任意围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学生都认为是3根,他们认为只要有3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显然,这是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教师让学生动手进行验证。学生任意抽取不同长度的小棒,然后去围三角形,很快学生便发现了问题,因为有的学生抽取的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抽取的3根小棒,无论怎样都不能围成三角形。此时,自然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问题驱动学生继续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将相应的数据,分类整理到了纸上,数据分成两类,一类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一类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然后,对整理出的数据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一步步地逼近知识的内核,深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巧妙地设计了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然地发现了问题。问题产生后,会自然地驱动学生完成后续的学习过程。

三、依托创造性实验,发散学生思维

创新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学生重要的思维品质,更是推动后续发展的原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和再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有目的、有意识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和厚度,进一步延伸学习的境界,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型的包装盒。让学生观察,如果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么进行?

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的包装盒,发现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之和。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很快得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①(长×宽+长×高+宽×高)×2;②长×宽×2+长×高×2+宽×高×2。那有没有其他算法呢?教师让学生将长方体包装盒展开,学生很有兴致地投入到了实验中,很快就得到了长方体包装盒的平面展开图。通过观察长方体包装盒的平面展开图,学生发现,其实还有其他的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就是可以运用长方体的底面周长×高+上、下面的面积。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为学生设计了创造性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强化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依托应用性实验,提升应用能力

數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教师应将学生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下,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中重点在于为学生把知识讲懂、讲透,其实这样的教学,一直停留在“课本数学”阶段,时间长了,所学的知识必定还会忘记。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设计应用性的实验,让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深化理解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比的知识》时,教师将学生带出教室,在地面上立起了几根竹竿,然后让老师测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进而计算出竹竿和影长的比值。学生通过计算后,欣喜地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竹竿和影长的比值是一定的。于是教师将学生领到了旗杆的下面,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面对如此高的旗杆,学生有些不知所措,有的提议将旗杆放倒,然后用卷尺进行测量,但立即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对。也有学生提议将旗杆上面的绳子拿下来,绳子总长度的一半就是旗杆的高度,但同样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对,因为拿下来容易,再放上去会很难。这时有学生认为可以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識进行解决,用一根竹竿立在旁边,分别测量出竹竿的长度、竹竿和旗杆的影长,进而求出了旗杆的高度。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完相关的知识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应用性的实验,用实验唤醒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构建富有魅力的数学课堂。

总之,实验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积极数学情感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践行新课程理念,为学生设计实验,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融入其中,借助实验操作启智,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充盈生命的活力和精彩。

参考文献:

[1]蒋欣.例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策略与目标[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10).

[2]徐紫兰.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有效应用分析[J].学苑教育,2018,(22).

[3]杨新强.有感于一次数学实验的意外发现[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5,(4)

[4]杜东仪. 数学实验在高中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3).

[5]刘辉.关注数学实验,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J].中学数学,2019,(2).

[6]徐文龙.数学实验活动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7]李博先.数学实验的教学功能探讨[J].教育革新,2007,(12).

[8]何志联.初中数学实验教材(人教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西江教育论丛,2008,(2).

[9]林光来.对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解[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5,(4).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小学数学学生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