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宇晗
肿瘤带给患者和家属的痛苦是多维度的,除躯体的痛苦外,还包括心理、社会和灵性(精神方面)的痛苦。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治疗逐渐走向整合医学模式,强调身-心-社-灵并重的全人疗护,将心理社会肿瘤学整合入恶性肿瘤的常规诊疗指日可待。本文从护理的角度谈肿瘤患者的心理痛苦及需求。
谈到心理护理,有些感悟与同道分享。
记得上大学时候,护理学院的老师几乎每讲到一部分课程都会提及心理护理,当时的理解就是当病人紧张、焦虑或心情不好时要去关心和安慰他们。从业多年以后,我慢慢地领悟到其实心理护理远不止于此,尤其是面对恶性肿瘤患者时。
恶性肿瘤有发病隐匿、疾病进展快、治疗周期长、症状复杂、预后差等特点,肿瘤患者有时焦虑,有时烦躁,有时沮丧,有时愤怒,有时孤独,有时绝望,每一位肿瘤患者都像迷失在沙漠中的行者,心中充满了痛苦和彷徨。一经确诊,他们就踏上了一段艰难而不寻常的旅程。
在临床上,我们常能看到无法缓解的疼痛让患者坐立不安、痛不欲生,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疾病或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让他们无法进食情绪低落;呼吸困难让他们难以入眠、焦虑不安;溃烂恶臭的癌性伤口让他们不敢出门、孤独沮丧……这些肿瘤患者的心理痛苦源自于他们的躯体症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没有躯体上的舒适,心理精神上的舒适就无从谈起。
因此,积极控制躯体症状是缓解心理痛苦的关键。护士应在肿瘤症状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症状筛查与评估、给药护理、实施非药物护理措施、患者教育、随访支持等。
诊断明确、疾病进展、预后不良,甚至死亡已临近,但患者却仍未被告知实情,疾病不确定感伴随始终,因此他们猜疑、焦虑、烦躁、寝食难安……这些患者的心理痛苦源自他们的知情权被“善意地剥夺”。
护士作为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常常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因此应主动为患者的权利进行呼吁,并恰当应用沟通技巧告知患者实情,引导他们面对当前的疾病状况,在疾病全程主动为患者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使他们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治疗照护计划中。
许多患者已是疾病晚期、时日无多,但仍无法面对和接受现实。有的患者在希望和绝望的矛盾心理中挣扎;有的患者在极度恐惧和绝望中选择了自杀,留下了诸多遗憾;有的患者在濒死期出现无法用生理因素解释的谵妄……这些患者的心理精神痛苦源自他们对死亡的顾虑、担忧及恐惧,源自死亡临近而心愿未了。
对终末期患者适时进行死亡教育,促进优逝,是医护人员的责任。优逝虽从字面上称为“好死”,但实为生命终期的“好活”。护士以其独特的照顾者角色有更多机会引导终末期患者理解和接纳死亡,也由此成为陪伴和协助他们找寻人生意义的最佳人选,引导他们重整计划、感恩惜福、活在当下,积极地活到最后一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死亡。
我们在临床上还看到许多患者充满了愤怒情绪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或埋怨他人,或无端发火,或责骂家属,或拒绝检查和治疗。很多家属感到委屈,躲在走廊独自落泪。
护士应了解隐藏在患者愤怒情绪下的是巨大的心理精神痛苦,而这些痛苦源自许多方面,包括疾病导致家庭社会角色改变或独立自主能力丧失带来挫折感;治疗效果不佳疾病进展,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带来失望;坚信不疑的信念受到质疑带来灵性困扰;长期治疗给家人带来经济和照顾负担引发的愧疚感……如此种种,患者无处倾诉和表达。
护士应通过陪伴和倾听表达理解和尊重、传递温暖和力量,同时在患者和家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他们坦诚沟通,表达情感,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境。
护理作为一门学科,应更多地关注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反应,这种反应表现在患者身体、心理、社会、灵性的全方位需求,当任一方面需求未被满足时都会出现心理痛苦,且身、心、社、灵之痛苦紧密相连、互相影响。
护士作为医疗照护团队的主要成员,不一定能解决患者所有的问题,但一定是最能发现患者需求和痛苦的人,及时准确地识别患者的心理痛苦和引发痛苦的原因,在他们无助和迷茫的时候用专业的照护能力、娴熟的沟通技巧、真诚热切的人文情怀帮助和引领他们走出困境,陪伴他们走过生命中最艰难的旅程。
我想,这就是心理护理!
(来源:医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