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国,彭成
(湖南城市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随着“全域旅游”被中央定位为国家战略,并得到有效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对“全域旅游”建设的政策引导,各地掀起了“全域旅游”建设的高潮[1]。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如果全国上下不分地区,不管条件,不顾是否适合发展全域旅游,竞相开展“全域旅游”建设,会出现资源浪费等诸多社会问题。
特色是旅游产业的生命力。旅游目的地如果没有特色,就会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那些雷同、没有特色的人造旅游景点迟早要被市场所淘汰。笔者认为,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搞“全域旅游”建设,“全域旅游”建设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游山玩水”是旅游最核心的内容,游的“山”、玩的“水”应是大山名川或奇山异水等独特自然景观,它们或体现某种文化特征,或与某种文化活动、某些文学艺术作品、神话传说有着紧密的关系。很多自然山水与文学作品或神话传说发生联系后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山水,而是得到了升华,如杭州西湖的“白蛇传”神话故事便使西湖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独特自然景观是上天的恩赐,人工不能复制和创造,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了历史人文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总和,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旅游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旅游从追求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向追求知识型、文化型的深层次体验过渡。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城市能成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资源。
现代建筑景观特色是指城市的现代建筑及其景观环境所表现出的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属性,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布局、建筑形象、园林绿化、广场街区和雕塑小品等方面。建筑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特色最直观的感知对象,通过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形式等都可以造就城市的特色[2]。这些建筑或以耸入云霄的高度引人注目,或以独特的建筑造型,或以其独具本地城市特色脱颖而出,构筑起一道独特的城市建筑景观。城市意向表现为现代、时尚、发达,这是北京、上海、深圳等现代化大都市能成为主要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原因。
社会文化特色是城市旅游特色的深层内涵,是城市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城市旅游特色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是受自然和历史长期影响而形成的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所在。没有或缺乏社会文化特色,自然历史特色就显得过于柔弱,现代建筑景观特色也就成了空壳,旅游城市特色也难持续。
有些政府领导希望在自己任期内有所作为,因而对一些时间短、见效快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非常热衷,也非常慷慨,甚至不顾城市旅游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超越政府财力人工打造旅游资源,希望通过旅游设施的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由于对全域旅游建设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认识不够,因而在“全域旅游”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通过“全域旅游”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旅游业甚至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随着“全域旅游”被中央定位为国家战略,各级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对“全域旅游”建设的政策引导,但不顾旅游资源匮乏的现实情况,大规模进行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特色农业、旅游度假区、各种乐园和主题公园建设,希望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各地争先恐后搞“全域旅游”建设。但很多地方的“全域旅游”建设并未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却让当地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特色小镇不但应在资源禀赋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小镇应具有历史文脉特色。特色的历史文脉既是旅游小镇的灵魂,也是其气质所在,能对旅游者形成感召力和吸引力。但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许多小镇一味抄袭已有模式,涌现大量相同或相似的风格,缺乏地域个性与文化特色,缺乏产业支撑,没有生活气息,沦为“翻版”与“山寨”。旅游者出游的最大动机是追求差异性,景观的差异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差异越大,旅游吸引力越大。同质化、空心化现象严重的“特色”小镇,传统文化逐渐消亡,成为一具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还有一些小镇贪大求洋,具有一定建筑特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建筑风格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没有丝毫联系。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洁化以及河流净化,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这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对农民是一件大好事。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高标准修建乡村道路、休闲广场和停车场,对沿路农房进行统一的“穿衣戴帽”立面整治改造,花重金打造以休闲农家乐、花海、农业嘉年华、果园和苗木基地为特征的休闲观光农业,希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但美丽乡村建设对旅游的推动效果往往不如设想的那样明显,造成美丽乡村建设的过度投资难以得到回报,甚至日常的管理费用支出都成问题,同时对正常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大城市的场馆文化设施和商业建设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如北京的奥运场馆、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和商业街等已成为特色旅游资源。一些中小城市也热衷于模仿大城市,高标准建设体育文化设施,包括体育场馆、规划展示馆、图书馆、文化中心和旅游文化商业街,希望其成为城市旅游的靓丽名片,带动城市旅游业发展。但很多城市本身没有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也没有现代建筑景观和独特的社会文化,体育、文化、商业设施建成后成为市民较好的体育锻炼、休闲游憩和购物的好去处,却难以成为特色旅游资源,难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高标准建成后的场馆文化设施维护管理成本高,一些地方财政甚至无力负担,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域旅游”建设应具备独特的自然景观、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现代建筑景观特色和独特的社会文化特色等。若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的城市搞全域旅游建设,则具有盲目性,也具有很大风险性,投资可能难以有回报。城市是市民工作和生活的容器,也是游客审美和消遣的对象,一般的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本,优先考虑城市居民包括游客的生理、行为和生活需要,把适用性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避免既不实用也不美观以及华而不实的设计安排。缺乏人性化设计的所谓特色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应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市民日常休憩需求设施的建设中,提升城市环境居住品质。
现代交通方式以及对车位的需求,使城市建设区内难以保留自然山体依山就势进行开发建设,自然山体基本都被推平,建筑红线内建设用地基本建成了地下室,绿化也是种在地下室的楼板上。因此,自然山水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是实现良好城市环境的重要保障。自然空间系统在城市形态的发展上往往构成了城市各自的特色。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开发建设应充分利用特定的自然资源条件,尊重自然,突出自然之美,使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和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完美而富有个性的城市格局。开展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对城市特色的自然山水进行保护,并通过适当的改造与建设,使保留的城市山水变成城市居民公共的游憩休闲场地,切忌把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变成高档小区的私家花园。
城市新区建设较多关注经济利益,而旧城区改造中又较少考虑城市文脉和构造肌理的传承以及特色人文资源的保护,导致城市传统历史文脉逐渐消失,地域特色丧失。旧城区改造的根源是因为老旧建筑功能和居住环境无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但包涵在其内部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不会因其使用功能的落后而消失,相反随着年代变迁而愈加显现出当时文化特征的价值。因此,旧城改造区时应分析旧城历史文化的价值,对体现本城市历史发展特色的街区实施保护,对于一些没有多大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老城区进行更新改造,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由于旧城区所处的交通区位,开发时应注意控制开发强度,特别是控制开发区的密度,严格控制商业比例,提高绿地率,优化改善城市交通,提升旧城改造的品质。
凯文·林奇提出了城市意向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和标志,区域由结点构成,受边缘限定,道路贯穿其间,标志散布在内,有规律地穿插和结合,它们共同构成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形成城市意象和城市整体形象[3]。城市建筑、街道、广场、公园、建筑小品、水体以及绿地等要素构成视觉形象和心理印象,城市建筑美与环境美形成城市景观美。特别是,建筑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特色的最直观的感知对象,通过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形式等都可以造就城市的良好形象。因此,应做好城市空间规划,保护城市山水构架,做好城市绿地和公园等游憩场所规划,使城市具有良好的空间布局(鸟瞰构图)、建筑天际轮廓线(平视构图)以及沿街立面景观,塑造良好城市形象。
城市建设包括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应以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为依据,对城市规模做好科学准确判断,功能分区合理,城市建设才会有序,城市良好居住环境才会有保障。如果对城市发展规模不能科学判断,城市规模过大,城市不能紧凑发展,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沿街道路,则会出现农村被城市“包围”的现象[4]。由于城市经济的约束,被包围的“农村”很长时间难以开发,农村建房的密度甚至越来越大,使开发难度增大,结果是城市建设出现两张皮,沿街是城市景观,但街道围合的农村环境脏乱差,甚至沦为城中村,整体环境品质不高。一些中小城市盲目建设工业区,大规模建设工业厂房,且由于工业区的功能分布不合理,与居住区混杂,对城市环境形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面积,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城市应严格控制城市规划区的开发建设,合理进行工业区的布局,保持工业园区的独立性,避免混杂在一起。
城市廊道空间包括街道空间和沿江两岸空间,是观赏游览的移动路径,也是景观之间联系的视觉通道,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憩场地,同时也是游客和居民感知城市意向最重要的场地[5]。建筑立面的形式、细部表达、材质、色彩、质感、肌理等直接影响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个性特征。城市形象主要通过沿街建筑外立面来展示。因此,应对新建建筑沿街立面进行严格控制,对老旧建筑立面进行适度整治,但应坚持功能适应性、文化审美性、成本合理性的原则,同时应控制好街道建筑天际轮廓线、街道的封闭与开敞度、街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度等,营造良好的城市街道空间。对沿街绿化进行精心设计,避免单一的行道树模式,应有乔木、灌木、落叶树和常青树的区别,开花和不开花树种的配置,做好街道绿化景观规划,提升城市街道景观品质,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原有的农村用地变成城市建设用地,原有的农村人口要拆迁安置。目前采用较多的安置方式是,在拆迁的区域内划拨一块位置较好的地块进行集中安置,根据人口规模划定安置房建设用地面积,安置房住户自行建设。但安置房建筑档次低,建筑形象和整体环境较差,安置房与城市高品质楼盘交织在一起,影响整个城市环境景观品质。应改变安置方式,对拆迁户进行货币补偿,让拆迁户自行购买商品房,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对货币化安置确实存在困难的,应对安置地块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提高安置房的建设标准,确保城市安置房品质,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和整体形象。
一个城市要成为旅游目的地,应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现代建筑景观特色和社会文化特色等,但这通常是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因此,“全域旅游”项目不能是全国上下不分地区、不顾条件地盲目发展,搞成全民运动。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发展全域旅游,前提是对该区“全域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考量,考察有没有差异性的旅游产品可供开发,吸引程度如何,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哪里。政府领导在城市发展定位时,应客观理性对待全域旅游,充分认识全域旅游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城市建设中,一般城市应更多地关注城市居住环境品质的提升,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一般中小城市若不具备全域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则应切忌进行全域旅游的建设,因为投入的巨额资金可能根本得不到回报,有限的资金未用在刀刃上,从而影响城市居民日常休憩游玩需求的设施建设,影响城市居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