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美婷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合肥分校 远程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中国当前老龄化速度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58亿,占总人口的11.4%[1]。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长,老年人如何幸福地安度晚年生活日益受到研究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移动网络技术日益成熟,移动网络开始全面普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移动网络资费的持续下调,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目前移动学习在中小学生、成年人中得到推广和应用,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移动学习和网络社交的融合既可解决老年人学习资源贫乏的问题,还会给老年人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发挥老年群体自身能量,真正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我国移动学习研究始于2000年著名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博士在上海电视大学40年校庆上所做的报告,在其发表的相关论文《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中,根据学习形式与手段的不同,把远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远程学习、电子学习以及移动学习,并乐观地认为这三种学习形式正形成今天的远程教学大学、网络大学以及未来的移动大学[1]。目前移动学习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受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学习终端由早期的个人电脑、无线屏幕电话发展到便携式电脑、智能手机,数字学习向移动学习过渡将成为趋势。我国目前各年龄和层次的学习者均不同程度上遭遇“有需求”而“少途径”的尴尬境地,移动学习有效解决教育资源紧张问题,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打通了一条可操作路径,使终身学习更加现实。本文认为:移动学习就是学习者借助较为成熟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利用个人移动互联网设备随时随地取得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它较以往其他学习形式,更强调泛在化、碎片化、社会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从古至今人们利用不同的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为实现特定目的展开各种交往,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到了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范围迅速扩大,联网计算机之间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信息,电子邮件成了网络社交的起点。而后BBS(电子公告板)将点对点交流推向点对面交流,博客、微博、QQ、微信等软件的出现将交流领域进一步扩大,交流成本大幅降低。人们已从传统的“面对面”社会交往开始大规模转向依赖网络的非“面对面”型社交。近十年来,智能手机出现后以其独有的开放性、个性化、便利性,快速成为社交网络的新载体。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然成为网络连接下的聚合体,人人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自主接收或选择需要的信息。
从上世70年代“终身教育”概念被提出后,它很快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在世界各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被广泛的应用和发展。1982年我国参加第一次世界老龄大会后,老龄问题逐渐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老年作为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终身教育重要的一环,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各种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手段在中小学学校教育、成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领域已给传统教学带来了许多变革。老师的“教”更关注不同学习者差异化的需求,学生的“学”更依赖自己积极主动的思考,老师与学习者间的互动更加便捷,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更加充分。在学习泛在化、碎片化,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的时代,移动学习很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相异步,师与生相互分离的问题,同时它主导的分享、交流、合作、参与的学习理念,对于有着丰富生活经验、较成熟的认知架构的老人来说更为合适[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4.2亿,其中50~59岁的网民占4.9%,60岁以上的网民只有2%。到了2017年6月,中国网民已达到7.51亿,老年网民的占比也相应提高,其中50~59岁的网民占比为5.8%,60岁以上的网民占比4.8%[3]。尽管仍有很多老年人游离于网络生活之外,但随着时间推移,老龄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将会使用网络和便携式移动终端展开学习。
尽管社交网络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种类繁多,用户量巨大,但老年人的网络社交需求长期没有得到重视,几乎没有专门面向老年人开发的社交网络。中国早期出现的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开心网、新浪新博、百度贴吧、QQ空间等在年轻人群中流行开来,但它对硬件和技能要求略高,并不受老年人的青睐。伴随智能手机移动终端普及,微信朋友圈等熟人式社交网络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拿起手机加入网络大军。
老年人在离职后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社会参与和户外活动减少,易产生社会孤独感与割裂感,移动学习填补了老人的时间空白,而社交网络则填补了情感空白。社交网站通过数据关联,允许用户与过往有相同工作、学习、生活经历的人重新建立起连接,这引起了老年群体的热情。2017年2月发布的《生活在此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指出,社交网络是重构养老生活的重要工具,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显著较高[4]。足不出户的移动学习虽然让老人感受继续学习的乐趣,但难免枯燥而孤独,网络社交将学习过程、体会与志趣相投的人分享、交流,这无疑增进老人学习兴趣,减少网络社交不健康因素对老人的伤害,极大丰富老人晚年生活。
我国目前老年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正规老年大学、社区学校教育;非正规的老年自发式学习和基于互联网的老年开放大学、老年网络大学教育,总体上仍不能全面满足老年群体。在远程学习基础上发展的移动学习受到地域和空间局限更小,能有效促进我国有限的老年学习资源广泛使用,让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老年人从中受益。移动学习与网络社交相融合,因后者具备的交互性、多元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学习不再是孤独的个人知识内化过程,而是学习者持续参与、不断社会化并获得身心愉悦和满足的过程,极大提高老年人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使用移动学习和网络社交对于那些收入不高、文化水平欠缺的老年人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手机的众多功能中,老年人目前主要使用的还是通讯联络功能。对于勤俭节约或没有稳定退休收入的老年人来说,移动网络电子设备及网络通讯资费总体价格仍高于其承受能力。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智力、眼力及相关器官的退化,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反应慢,学习电子移动设备的使用存在困难,渴望得到朋友或者家人的帮助。如果得不到亲友的帮助,社会又缺乏正规的学习渠道,老年人无疑很大可能会放弃使用。大部分老年人尚不具备网络素养,信息甄别能力较弱,信息分类与管理能力缺乏。老年人参与移动学习并利用社交网络合理、适度分享学习经验与体会的能力提升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终身教育理念虽已传入中国多年,但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学习主要还是孩子或年轻人的事[6]。老年人的家庭责任感重,生活的重心主要围绕着家人,家务劳动特别是照顾老人孩子任务繁重的老年人,还没有将学习纳入到自己的晚年生活中去。在年轻人的指导下、身边同辈群体的影响下,实地教育环境中,部分老年人开始接触网络学习,并从中收获知识与满足感。一些原本就有一技之长或热爱学习、心态积极的老年人透过社交网络分享自己学习的过程、经验与成果,得到了关注与积极评价,然而这种正面影响力还较弱。更多的老年人还未形成如此开放的学习态度,认为互联网是充满风险和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对于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的学习其效果和服务持怀疑态度。
人从40岁开始,视力就会退化,逐渐形成老花眼,而老人的听力、运动控制协调能力也会退化,随着年岁增加,这些变化都会给老年人使用数字化移动终端带来障碍。除了老年人自身的变化,设计者在设计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平台时往往没有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尤其是中国老年人沉默、内敛、含蓄的性格特点,强烈的家庭责任感,都与网络的活泼、开放、实时、创新的特点有一定冲突。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移动学习若操作过于繁琐,体验令老年人不愉快,这些负面影响将迅速蔓延且难以扭转,毕竟老年人的尝试精神和适应能力均逊色于年轻人。
4.网络不安全因素令老年人疑虑重重
网络上充斥着各式各样诈骗陷阱,对于社会辨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来说带来困扰与担忧,极大阻碍了老年人去尝试移动学习与社交网络。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学习是开放互动式的教学,老年的个人隐私与人生财产安全都需要全面考虑。即使看似简单却不友好的匿名评论,也可能对老年移动学习带来打击,网络种种不安全因素带来的无论是物质还是情感上的损失往往都是老年人难以承受的。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0月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发展老年教育的五项主要任务,包括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和创新老年教育发展机制,加强老年教育支持服务,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渠道,加强优质老年学习资源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辐射,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老年教育教学全过程[6]。开展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移动学习正是拓展教育发展路径的良好契机,面临巨大的老年教育产业市场,运作成熟的网络学习机构对老年群体做针对性研究以应对老年学习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可同时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移动学习带来了孤独感问题在老年人群中更为突出,因为老年人通过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社会参与感、成就感,以及同辈群体的认同感是同样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学习目的。故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老年移动学习起步阶段绝不是开发程序简单地加以推广应用,发展初期需要依赖传统老年教育,特别是发挥社区学校中志愿者、大学生、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电视、广播、报纸、公共交通媒介、网站等多种社会媒体都应营造积极老龄化氛围,鼓励老年人通过网络建立起与社会交往的通道。网络社交平台可以研究老年需求,将学习与娱乐、旅游、购物、医疗等服务功能整合,让网络移动终端带来的便利与新鲜感始终吸引着老年人,最终实现老年人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社交分享、交流获得精神满足。
设计适合老年用户的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学习平台,建立老年人与网络之间有效的、合理的、和谐的关系,满足老年人群体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需求,让网络成为老年人对外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针对老年人的移动学习平台界面、功能设计研究,应围绕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切实考虑视觉、听力、语音障碍和手部控制输入困难等用户的特殊需求,收集相关资料,根据平台大数据发现其生理、心理变化,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基本设计原理,设计适合于老年人社交网络移动学习平台。现代社会,老年人越来越重视自我表达,在互联网全面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大背景下,应鼓励他们透过网络社交发出自己的声音。
国家及相关部门应从个人权利与责任、公民隐私与信息安全、网络通信权利、域名规范管理、电子商务安全等多方面加强法律、政策监管,主动选择社交网络平台,宣传主流信息,削弱谣言、负面信息的影响力,做好网民舆论素养教育和宣传。对各类社交网络平台的舆论信息给予监控,建立用户身份甄别管理方法,保护老年人群体远离犯罪和不良网络内容。发挥社交网络宣传阵地的作用,转变社会上关于老年人消极、低微的负面形象,树立老年人参与移动学习的榜样,将学习变成一种生活态度,活到老、学到老。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年人除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富足。就个人而言,学习不仅能培养老人良好的兴趣爱好,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还能充实老年生活,甚至通过学习获取对生活、乃至人生意义的新认识。就社会而言,学习可以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利用,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我国目前老年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互联网对教育界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从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上都带了一定的变革。互联网也深刻地影响着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政策指导和社会力量的努力下,老年人将逐步学会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获取各类信息资讯和教育资源,并通过社交网络与外界交流分享,感受学习与交往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