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发生了“三个历史性变革”。
第一,70年来,我们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历史性变革。GDP由1952年的22.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万亿元,增长1309倍;人均GDP由78元增加到47712元,增长611倍,江淮大地“旧貌换新颜”。
第二,70年来,我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一产占比75%以上,工业占比7.9%;到2018年,一产占比降至8.8%,工业占比达38.9%,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先进制造挺起安徽工业脊梁。
第三,70年来,我们实现了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性变革。从当年的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今天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一项项“世界第一”展现了安徽创新的“闪光轨迹”,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的最大优势、最靓名片、最强音符。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制定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具体来说,安徽这些年闯出了“五条新路子”。
第一条新路子,就是聚焦下好创新“先手棋”,努力闯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子。第二条新路子,就是聚焦乡村振兴“大战略”,努力闯出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第三条新路子,就是聚焦绿色江淮“好家园”,努力闯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第四条新路子,就是聚焦蹄疾步稳“促改革”,努力闯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路子。第五条新路子,就是聚焦增进群众“获得感”,努力闯出共建共享的新路子。
总的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7年,是安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高的时期之一。
安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着力在“四个创新”上下功夫,达到了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首先,我们在原始创新上下功夫。安徽基础研究实力比较强,拥有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大科学装置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这些年,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像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聚变能、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实现了“捷报频传”,保持了全球领先优势。
第二,我们在产业创新上下功夫。如果说原始的理论创新是“钱变纸”,产业创新就是“纸变钱”。我们坚持“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每年实施1000个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大力推进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第三,我们在协同创新上下功夫。紧紧围绕争创国家实验室、助力国家解决“卡脖子”等难题,整合省内科研单位资源,协同国内外优质创新力量,形成安徽大体量、大协作创新架构。比如安徽与中科院联合组建了三个研究院,一是量子创新研究院,二是能源研究院,三是人工智能研究院,都是前沿的重大研究平台。
第四,我们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我们针对用人管理自主权、科研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效率存在的问题,在编制周转池、科技项目管理、股权分红激励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有效调动了积极性。举个例子,像我们省首创的“编制周转池”制度,盘活存量编制9万名,1万编制进到高校,6万编制进到医院,2万编制进到村小和教学点,激活了“沉睡的编制资源”。
近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有“三个好”可以重点介绍一下。
一是保护“好水”,着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二是养育“好山”,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目前全省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52122名,守护着近400万公顷森林、100多万公顷湿地,去年新增造林140多万亩,林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以“林长制”实现了“林长治”。三是推广“好事”,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如今,绿水已成为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源头活水”,青山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靠山”。
(摘自2019年8月15日省报的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