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强
(安徽工业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网络也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目前,系统的网络就业指导服务尚未健全,网络平台主要还是承担传统的就业信息发布等作用,就业指导服务主要还是依赖教师课堂教学,网络平台相关资源相对匮乏,无法针对毕业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难以帮助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学生顺利就业。易班网作为一个依托于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的大学生网络互动平台,集成了微博、BBS、SNS、优课、博客、轻应用快搭、校园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在“易班”上开展就业指导服务,能有效整合学校及社会各类就业资源,为高校毕业生群体,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更具专业化、个性化的专属平台。
就业困难生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自身在就业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或在竞争能力上不足的群体[1]。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学业困难毕业生、偏远地区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弱势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作为最主要的就业困难学生群体,一般指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建档立卡户、低保户或家庭突遭变故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现如今,就业单位普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经验、创新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然而这一类型的毕业生在学习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长期影响,使学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加之城镇与农村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相对不均衡,个人基础较薄弱,从而导致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特别表现在英语和计算机能力上;在心理方面,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消极、孤僻等负面心理,沟通交流能力的缺乏以及内向的性格在就职过程中往往比较容易遭受挫折;社会关系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地处偏远地区,家庭社会关系少,就业渠道窄,在就业上选择余地较少[2]。另外,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和残疾或心理障碍的毕业生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较大的弱势地位。
我校建立并完善毕业生“一对一” 就业帮扶机制。通过摸排与统计,把经济困难以及就业困难的学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通过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等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积极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组织部、宣传部、团委、武装部等部门与各学院密切合作,通过校园网、就业创业服务网、宣传册、新媒体联盟等渠道,大力宣传选调生、志愿服务西部、应征入伍、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政策,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基层就业项目。但目前高校整体上就业指导尚存以下问题。
就业指导教育的形式主要都以课堂讲授为主,较少采用实践的方式,加之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课时量较少,仅靠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技能等方面知识的需求,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课堂内容与学生自身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过度重视相关专业理论教育,忽视就业指导中的服务与实践功能,导致学生对于自身认识不够明确,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对于学生而言,只注重学业成绩的提高,忽视就业技能的培养。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缺乏联系,使得课程内容缺乏深度,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缺少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全面培养和引导,导致不少学生在找工作时出现盲目选择,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甚至就业失败。[3]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由辅导员担任,专业就业指导师资力量匮乏。绝大多数辅导员并非就业指导相关专业出身,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在理论知识、授课技巧等方面有所欠缺,自身缺乏相关专业培训导致课程形式单一、氛围乏味、内容枯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就业信息化服务主要利用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各种政策信息、招聘信息等就业服务。目前获取信息化服务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学生自主浏览筛选,一方面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优质的、个性化的就业信息很难及时推送给毕业生。相关就业信息的推送目前还主要停留在辅导员的“上传下达”上,效率较低,效果并不理想,就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相对滞后。
易班网作为教育部主推的网络新媒体平台,2009年首批试点建设以来发展迅速,现已发展成为全国高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相较于其他网络互动平台,“易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易班”采用实名制认证,注册用户均来自全国各高校学生和教师,通过“易班”平台可为毕业生、企业、校友提供针对性的就业相关服务。同时对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有了极大的保障,在一定条件下屏蔽了外界环境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易班”能够及时推送相关信息给指定用户,信息发布更具有效性,为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提供技术上的可能。
“易班”集成了生活服务应用、论坛、微博等多元化功能,并包含有海量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优课),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易班”可以将就业指导教育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使就业指导教育资源多元化、共享化。学生在课余时也能够登录“易班”,浏览各个高校优质的网络就业指导教育资源,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掌握必备就业技能。[4]
“易班”符合当前学生网络行为习惯。自 2009年开始至今,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易班建设。2018 年,我校作为安徽省首批试点建设高校开展易班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易班”已深入学生的生活,使用度高,同时“易班”平台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定制个性化应用,为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就业指导并不应只局限于高年级学生,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应当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就业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识别后可通过过程管理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和质量。可利用“易班”上开发的新生报到系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心理健康测试、职业测评等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性格特点、职业规划,精准识别出可能的就业困难学生,并将名单推送给学校专业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让他们对就业困难学生持续跟进关注,提供帮助。
通过易班优课平台开展易班网络就业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上传相关学习资料、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优质视频并布置作业等,学生可以把相关作业、学习体会等提交给课程教师,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还可以对教师上课情况及时提出意见建议,以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学校可以邀请杰出校友代表、就业指导专家、优秀辅导员代表、优秀学生代表在“易班”上注册账户,与大学生分享就业创业过程的经验和体会,将“易班”打造成专业的网络就业指导服务课堂,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教学纵深发展。
学校可以以“易班”为主要载体,以丰富学生文化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加强就业指导相关内容建设。学生是“易班”的主体,要创作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组织相关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用户黏性,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掌握相关就业技能并增强他们的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融入集体。如开展知识竞赛、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虚拟公司等活动,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针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过程管理。“易班”可将学生学习、心理情况、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给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相关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与指导。根据学生不同年级阶段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测评,利用“易班”平台,设立就业相关应用板块,如就业能力测试、就业意向测试、心理健康测试、性格测试等[5]。根据测评结果制定适合学生的一套职业发展方案,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进行职位配对,匹配出适合的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学生实施精准帮扶。
注重学校“易班”就业指导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构建校、院、班三级就业指导服务梯队。依托校易班发展中心及校就业指导中心,由校易班发展中心牵头负责易班就业指导板块相关软硬件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开发就业指导服务相关应用;筛选相关就业信息,提供信息安全保障。校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就业信息发布,利用学院、班级、个人提供的数据资源,分析学生就业行为,并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学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队伍教育,鼓励相关教师使用“易班”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易班”就业资源。鼓励一部分优秀的辅导员和教师在“易班”平台发声,不断提升自身就业指导能力及素养,充分体现对就业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拉进与学生间的距离,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培养学生骨干,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榜样引领作用,鼓励学生骨干利用“易班”营造和谐网络氛围,开展就业困难学生“一对一”帮扶。利用“易班”平台组织全校范围内的线上线下就业指导培训,从而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校“易班”就业指导服务队伍。
利用技术手段,将学校就业创业服务网及校外第三方招聘网站的就业信息在“易班”平台进行集中筛选、整合、发布,“易班”中建立统一的学校就业信息库。通过优化算法,依照学生专业、求职意向、性格特点、企业招聘要求等,为学生推荐相匹配的职位,不断优化,使推送的就业信息更加满足学生需求。根据对就业困难学生的阶段性测评结果对学生就业行为进行人物画像,更加精确高效地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利用“易班”平台打通就职者与企业间的沟通主渠道,通过学生、企业、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在“易班”的互动功能,建立多方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就业困难学生高质量就业。[6]
利用好“易班”的教育教学、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功能,通过大数据平台,利用现代化分析技术手段,可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精准化帮扶,帮助就业困难生群体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作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掘“易班”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潜力,努力开创服务育人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