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虎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劳动者在各生产力要素中占据核心地位,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前的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让我们需要更先进的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更多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时代新人来促进。青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力军,更应该主动融入新时代,自觉践行时代要求,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首先,时代新人的理想应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就像一个人的骨骼系统,只要理想信念能够坚定,精神上的骨骼就会十分坚硬。同样在刻画时代新人的人格轮廓时,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将“有理想”放在青年人格要素的突出位置。理想与信念既有共通属性,又有区别之处。信念是主观感情与个人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个体在一定的理性认识基础上确定的对于某种目标坚定不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意向。信念也可以看做个体在基础认知之上所构建的信仰和思想观念体系,并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提供方向指引。而理想是信仰的具体体现,在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理想的内涵和具体内容是变化发展的。与此同时,信念反映理想的变化,理想则附属于信念。个体的信念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指导个体的行为与意志,理想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并随着主观意志与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从宏观层面来讲,各阶段的理想都服务于终极意志,即最终的信念意志是若干理想的汇集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以中国亿万同胞戮力同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基础。青年新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应坚定报效祖国的信念决心,将实现个人价值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其次,时代新人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目标,又要有扎根现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青年要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理想目标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无数波澜与挫折。但我们只要坚定理想目标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立足于本职工作,一步一步不断摸索前进,最终会到达胜利的彼岸。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忠实”“实干”等等品质,指出广大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有“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坚持和执着,培养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同时也要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之上把事情做细、做透,做好。只有全面落实“严、实、细”的工作作风,才能逐步培养踏实肯干的工作品质,在工作中出实效。一切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而空谈理想信念的行为是要不得的,也是扎不了根,走不远的。
最后,时代新人是有理想与脚踏实地精神的有机统一者。理想信念为个体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当个体在实际工作中发生方向上的偏移时,理想能够起到校正航向、指引通路的作用。青年群体是时代新人的新生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应以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来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将实现个人价值渗透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之中。每位时代新人都应该意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由一个个微小的个人梦组成的。只要将个人梦汇聚到一起就能形成磅礴壮阔的中国梦,就能号召、引导人民群众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另一方面,若空有理想而不具备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就会陷入盲目自大、好高骛远的怪圈。时代新人应当既具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又具有踏实稳重的实干品质,既遵循理想目标的指引,又勤勉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者。奋斗是求实精神的具体内涵体现,青年新人的奋斗是置身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奋斗,伟大的时代呼唤有志的青年,同时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了青年人强大的精神力量。青年的奋斗实践还意味着对于劳动本质的回归,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需求,更是追求精神富足实现自我超越、体现社会价值的需要。唯有将仰望星空的自信力量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彰显新时代时代新人奋斗和踏实的品质。
首先,有本领是青年新人励精图治的首要元素。自“五四”运动起,时代便赋予了青年群体以爱国主义情怀、科技报国情怀、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政治底色。“五四”时期正处于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期,要求青年集力量与智慧建设国家,担当起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五四”之新人正是在个人智慧与奉献民族的有机统一中不断突破旧藩篱,实现个体解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阶段,时代新人有了不同的时代意蕴: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时期,毛主席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新人标准;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背景下的国民培育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江泽民提出了“四个统一”的新人准则,并着重强调青年应当“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胡锦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个新一代”的新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群体有本领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从青年新人的内涵来看,掌握本领的终极意义在于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服务。
其次,服务人民是彰显本领的终极目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意味着我们既要面对许多未知的挑战与困难,同时也会拥有许多新的机会。时代新人应当具备敢于创新敢于求变的本领以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意味着青年必须掌握创新知识,学习创新技术做新时代的智力引领者。唯有拥有创新求变的本领,方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时代的新挑战。服务人民,是掌握本领的终极目标,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时代新人理应坚守和继承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个人本领运用到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去。时代新人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做有本领、服务人民的奉献者。
首先,时代新人要有担当意识。勇于担当既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责任。虽然每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不尽相同,但是担当意识却是贯穿始终的共同属性。中国共产党人正因为有勇于担当精神,才能够扛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并且能够应对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风险考验。如今,我们重温百年前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广大青年仁人志士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责任,以奋勇之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用青春的力量铸就了青春的中国。无论是“五四”时期还是新时代的今天,时代召唤虽各有不同,但青春力量仍一脉相承。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发扬与积淀,“五四”精神成为百年来中国青年与国家前途命运同频共振的鲜明标识。当代青年群体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相对广阔的空间用于个体的提升与发展,新时代的时代新人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将爱国与担当精神落实到个人行动之中。其次,时代新人要有广阔的全球视野。“五四”学人正是具备了眼观世界的自觉意识,才能够冲开禁锢人民思想的牢笼,形成了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和破旧立新的创新观念。如今,我国发展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各国相互之间的依赖性日益增强,联系日益密切,“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因此,青年新人应当把国家发展前途置于全球发展态势下进行综合考察,积极探寻适应全球化浪潮的发展模式。全球视野,意味着把握机遇的智慧,象征着包容万物的胸怀,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时代新人应是有担当与全球视野有机统一的进击者。担当精神,是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青年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任,前方的漫漫征途仍然等待着青年去探寻和开拓,只有时时心系祖国,才能在担当中磨砺,在尽责中成长。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些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和风险不可避免,需要青年一代高瞻远瞩、胸怀天下,在全球化视野下体现担当意识,在担当尽责中拓展全球化视野。
人生价值包含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而符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时代新人应把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在追求自身更好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同时要兼顾到社会价值的实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科技竞争的重要主体和核心力量。而作为培育时代新人主战场的高校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性。高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把党的十九大关于时代新人的要求多角度地呈现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时代新人的时代内涵融入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之中,内化为学生的主动行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学习近代以来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摆脱殖民统治的中国近代史,使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到革命先烈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从而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当前,部分学生理性信念缺失,价值观金钱化功利化,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更应该重视时代新人培育,让学生在正确观念引导下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另一方面,我们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在重视青年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青年社会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在重视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更要重视整体的社会价值的实现。要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新时代的时代新人既要充分利用新时代提供的众多客观条件来实现自身辩证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阶段实现自身发展,也要在实践中承担自身相应的社会责任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最终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翻开了新篇章。党中央在此关键时期对未来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中央认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准确判断。为了更快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更多有志青年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进一步指明了“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时代新人的培育,要在社会实践中培育时代新人。实践具有许多特性,首先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强调实践主体即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时代新人的内涵。其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所谓社会性,强调我们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融入具体的时代内涵,不能脱离客观实际空谈口号。所谓历史性,强调实践要受到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制约。这就告诫我们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不能与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违背。因此我们要加强青年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广大青年人的社会实践水平,最终在社会实践中培育更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时代新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对担负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具有客观实在性。但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的特殊性导致在特定历史阶段内对时代新人的要求又是不一样的,但不管在哪个时代,培育时代新人都应该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科学进行。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保持中华文化的传承,避免中华文化“钙”的缺失。历史上每个民族的复兴都伴随着大批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人才的涌现,并且也是依靠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新人来推动并最终实现的。而担负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在唯物史观引领下自觉夯实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要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来抵制任何歪曲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错误认识,深入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真理,树立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正确的历史意识。培育时代新人要注意在广大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关键时期扮演好“家长”的角色,要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新时代的时代新人既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抛弃,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又要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责任,丰富自己的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负时代和人民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