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河南 郑州 450052)
赵 蕾
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均为临床较为常见肌病,其病因尚不清楚,主要临床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肉压痛,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及早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1]。血清肌酶活性、肌肉活组织检查均是PM和DM临床诊断重要依据,但血清酶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肌肉活组织检查对患者具有创伤性,且部分患者检查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影响诊断和治疗[2-3]。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提高,MRI在诊断肌肉病变中应用也越来越广。但是,目前国内关于MRI诊断PM和DM的相关报道却很少。故而本次研究对PM和D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3.0T MRI对其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39例PM和DM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者均符合1975年Bohan和Peter提出的PM和DM诊断标准[4],患者近端肌群无力(呈对称性),有肌痛,可伴呼吸和吞咽困难。39例患者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14~71岁,平均年龄(47.28±14.63)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病程(4.21±1.86)年;PM17例,DM22例;合并症: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干燥综合征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
1.2 方法采用美国GE 3.0T超导MRI扫描仪进行双侧大腿肌肉MRI扫描,体线圈,分别进行T1WI、T2WI、STIR检查,T1WI TSE冠状位扫描参数:TR 450ms,TE 70ms,层厚5mm;T2WI TSE冠状位扫描参数:TR 3000ms,TE 90ms,层厚5mm;STIR扫描参数:TR5700ms,TE 70ms,层厚5mm。
1.3 图像观察MRI扫描结束后,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副主任或主任医师阅片,以取得一致性意见为准。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均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0T MRI扫描结果39例PM和DM患者中,有36例出现肌肉炎性水肿,11例表现为肌筋膜增厚(肌筋膜炎),18例出现皮下软组织水肿,8例出现肌肉萎缩伴脂肪浸润,比率依次为92.31%、28.21%、46.15%和20.51%。(1)36例肌肉炎性水肿患者中16例呈弥漫型分布,20例呈散在多发斑片状分布,在3.0T MRI扫描中大腿双侧均可见病变区,其中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STIR呈高信号。双侧多组肌肉均受累,肌束结构与形态无改变,且分界清晰。(2)11例肌筋膜炎患者在3.0T MRI扫描中T1WI呈等信号,T2WI肌间隙呈高信号,STIR肌间隙呈高信号,且所有肌筋膜增厚者均出现肌肉炎性水肿。(3)18例皮下软组织水肿患者在3.0T MRI扫描中T1WI皮下脂肪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STIR呈高信号,且所有皮下软组织水肿者均出现肌肉炎性水肿。(4)8例肌肉萎缩伴脂肪浸润患者在3.0T MRI扫描中病变区T1WI呈短信号,T2WI呈长信号。见图1-4。
2.2 血清肌酶检查结果 血清肌酶检查:乳酸脱氢酶(LDH)>300U/L,肌酸激酶(CK)>220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0U/L判为血清肌酶各指标异常升高。本次39例PM和DM患者中,有28例LDH>300U/L,25例CK>220U/L,23例CK-MB>40U/L,比率依次为71.79%、64.10%、58.97%。
2.3 肌肉活检结果39例PM和DM患者中,有30例(76.92%)进行肌肉活检时发现肌肉病变,其中17例发现炎性细胞浸润和肌纤维变性。
2.4 3.0T MRI扫描结果与血清酶检查及肌肉活检结果比较与3.0T MRI扫描典型肌肉炎性水肿表现检出率92.31%(36/39)比较,血清酶各指标检出率均明显较低(P<0.05),肌肉活检差异不显著(P>0.05)。
PM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肌无力和肌痛为主要表现,属于肌肉炎性病变,发病无年龄界限,中年女性较为多见,调查显示,部分患者会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自身性疾病[5-6]。PM病变累及近端骨骼肌,当累及皮肤时,则为DM。PM和DM一般病程较长,发展至后期会出现全身肌肉无力,甚至呼吸肌无力,引起呼吸困难,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7]。临床对于PM和DM常用检查方法为血清肌酶活性、肌电图、肌肉活检。多数患者发生PM和DM时,血清中LDH、CK、CK-MB等水平会明显上升。此外,PM和DM患者肌电亦存在异常,进行肌电图检查时,插入电位延长,可出现肌强直样放电活动。肌肉活检是PM和DM较为可靠检查方法,可显示肌肉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肿胀变性、间质水肿等表现。但有研究表明,部分PM和DM患者血清肌酶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肌电图检查和肌肉活检更适用于活动期PM和DM检查[8-9]。上述三种检查方法对PM和DM均存在局限性,因此,为提高临床诊断率,减少漏诊和误诊,找寻更为有效的检查方法成为研究重点。
图1 为肌肉炎性水肿图像,双侧大腿肌T2WI见弥漫性高兴。图2 为肌筋膜炎图像,肌筋膜增厚。 图3 为皮下软组织水肿图像,局部皮下水肿。图4 为肌肉萎缩伴脂肪浸润图像,大腿后肌群萎缩,肌束内见脂肪组织取代。
MRI具有对人体无害、扫描准确等优点,且对软组织有极好分辨力,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病变范围、程度,在骨、关节、肌肉等部位检查均优于CT[10]。随着MRI技术不断改进和机器配备不断更新,MRI磁场强度也提升,3.0T MRI在临床应用中逐渐扩大,与低磁场MRI相较,其信噪比高,图像更为清晰,能获得更高弥散MRI图像,且能有效缩短检查时间。徐明晰等[11]分析3.0T MRI在血清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3.0T MRI在血清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即可检测出患者骨髓水肿、滑膜炎和骨及软骨侵蚀。另有研究报道,肌肉MRI对组织水肿敏感性较高,对比肌肉活检诊断PM和DM,可优先考虑MRI[12]。
本次研究分析我院39例PM和DM患者3.0T MRI检查资料,结果有肌肉炎性水肿、肌筋膜增厚(肌筋膜炎)、皮下软组织水肿和肌肉萎缩伴脂肪浸润表现,各比率依次为92.31%、28.21%、46.15%和20.51%,且肌筋膜炎、皮下软组织水肿者均出现肌肉炎性水肿,与黄振国等[13]研究结果相近。本次T1WI、T2WI、STIR扫描中,肌肉炎性水肿病变区、肌筋膜炎、皮下软组织水肿、肌肉萎缩伴脂肪浸润病变区T2WI均呈高信号或长信号,这与刘珊珊等[14]研究相符。炎性水肿在T2WI上呈高信号,而T2WI信号高低与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可较易显示PM和DM活动期、恢复期和正常肌肉组织差异。本次研究还对3.0T MRI扫描结果与血清酶检查及肌肉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3.0T MRI检出率与血清酶各指标检查结果相比明显较高(P<0.05),与肌肉活检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仍较肌肉活检结果高。由于部分患者行肌肉活检时,PM和DM并不处于活跃期,检查结果存在误差,因此可在肌肉活检前对患者进行3.0T MRI扫描,以提高肌肉活检检出率,较好规避肌肉活检出现假阴性情况。
综上所述,3.0T MRI对人体无辐射伤害,信噪比高,图像清晰,对组织水肿敏感性高,对PM和DM患者进行3.0T MRI检查,可多见肌肉炎性水肿,部分患者肌筋膜炎、皮下软组织水肿和肌肉萎缩伴脂肪浸润,在PM和DM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