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张慧阳
编者按: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不安,从某个方面来说,让内心宁静的方法就是把不确定变为确定。“不确定性”似乎是天生的贬义词汇,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不确定性”的奇妙之处,即丰富性和可能性,这种品质对艺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今天要说的这个展览就是探讨当代艺术中具有可能性和真实性的叙事,从而反映出人类存在中复杂的矛盾与对立。
展览链接:
奇妙的不确定性
策展人:罗兰•艾格(Lóránd Hegyi)
参展艺术家:露丝•巴拉巴什(Ruth Barabash)、拉都•贝尔金(Radu Belcin)、安雅•贝雅特•吉尤塔(Anya Belyat-Giunta)、甘特•布鲁斯(Günter Brus)、达维德•坎托尼(Davide Cantoni)、古列尔莫•卡斯泰利(Guglielmo Castelli)、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贾尼•德西(Gianni Dessì)、尼古拉斯•迪埃特勒(Nicolas Dieterlé)、佩尔•迪维格(Per Dybvig)、芭芭拉•艾克霍恩(Barbara Eichhorn)、拉兹罗•费赫尔(László Fehér)、安德烈•福利(Andrea Fogli)、乌戈•吉莱塔(Ugo Giletta)、克斯汀•戈利米(Kerstin Grimm)、艾瑞克•格鲁伯(Erich Gruber)、艾利森•霍金斯(Allison Hawkins)、维洛尼卡•霍科瓦(Veronika Holcová)、玛丽娜•乔顿(Marine Joatton)、蒂博•伊斯基•库西斯(Tibor iski Kocsis)、尼娜•科瓦彻瓦(Nina Kovacheva)、朱•克拉捷(Juul Kraijer)、德克•兰格(Dirk Lange)、丹妮莎•莱奥卡(Denisa Lehocká)、艾瑞斯•勒瓦瑟(Iris Levasseur)、费利斯•勒维尼(Felice Levini)、克里斯汀•奥比塔(Christian Lhopital)、皮特•马特森(Peter Martensen)、阿洛伊斯•莫斯巴赫(Alois Mosbacher)、蒙泰安/罗森布拉姆(Munteann/Rosenblum)、赫尔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丹尼斯•奥本海姆(Dennis Oppenheim)、皮埃罗•皮奇•坎内拉(Piero Pizzi Cannella)、邱志杰、拉兹罗•拉兹罗•勒维兹(László László Révész)、贝尔纳迪•罗伊(Bernardí Roig)、瑟斯(Serse)、巴泰雷米•托果(Barthélémy Toguo)、桑德拉•瓦斯奎兹•德拉•霍拉(Sandra Vásquez de la Horra)、蒂纳斯•维米尔克(Tinus Vermeersch)
开幕式时间:2019 年4 月14 日16:00
讲座时间:2019 年4 月14 日17:00—18:30
展览地点:侨福当代美术馆•北京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路9 号侨福芳草地D 座10 层
展览时间:2019 年4 月15 日—10 月21 日
朱•克拉捷 无题 纸上炭笔 180×125cm 2007年 荷兰 由艺术家提供
侨福当代美术馆•北京新展——“奇妙的不确定性”于2019 年4 月14 日开幕。这个大型群展由侨福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罗兰•艾格策划,汇聚了来自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北美和南美的四十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绘画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使得展览的不确定性主题变得更加奇妙和深刻。“奇妙的不确定性”旨在探讨当代绘画领域的问题,强调当代艺术中特定叙事的重要性:立足于人类社会独特的文化语境,挖掘一个充斥着黑暗、混乱、复杂并且捉摸不透,但同时又引人入胜的艺术宇宙。艺术家们将隐藏的经验和叙事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艺术处理,向观众展现出惶恐不安和引人深思的不可能性,从而折射出有关人类存在与自然、社会的复杂经验和特征。
罗兰•艾格在开幕致辞中特别提到之前侨福的主题展如“艺术家的声音”旨在让艺术家成为主体,观众成为倾听者。“相遇亚欧”侧重搭建一种艺术之间沟通的桥梁。而“奇妙的不确定性”则把指挥棒交还给了观众,展览的重点不在于艺术家观念的表达,而是观众观看之后的联想。将透过当代绘画的激烈想象,带领观众共同探索一段旅程:穿梭于人类存在经验的多重维度,感受一个极其复杂且摇曳不定,但同时又引人入胜且富有诗意的宇宙。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分散世界各地,经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中涉及了与宗教、神话有关的故事或寓言,具有隐喻性的特定魔力。这些难以辨认的图像和挑拨性的视觉创作,是对消费拟像的肤浅价值的抗争。同时,它也挑战了根深蒂固的教条,挑战了宗教、政治或者是世俗道德的约定俗成的观念。
朱•克拉捷的《无题》探讨了神话叙事中古老的恐怖元素,讲述她在炭笔画中表现的女主角处在一种身体发生变形的幻觉状态中,但主人公仍然神情自若,令人着迷。这幅画的内容像迷宫一样,从远处望去,我们看到它是一棵树,但是在树根当中又有人的面孔和躯体,也就是一个人处在一个有机的迷宫当中,一方面展现的是隐晦性和不确定性,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诗意,因此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日常的视觉经验,而是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哲学思考。此外,关于画面背景的缺失问题,朱•克拉捷说:“我的艺术形象确实是没有背景的,我希望它们能够超脱时间形成一种存在,展现这些作品中必须要存在的一些元素,这些元素以外的东西我不想去呈现。因为我发现这种没有背景的表现方法对我而言是最有效的,它能够呈现出一个强有力的形象。”所以罗兰•艾格把这样一幅画放在了封面,它几乎成为这次展览的象征性标志。
丹尼斯•奥本海姆 光芒喷泉 纸上铅笔、彩铅、油彩、油画棒与喷彩 76×57cm 2010 年 美国 由沃森画廊提供
策展人罗兰•艾格的一段话意味深长:“不确定性不仅是不安,它还激发着我们的好奇,不确定性产生的可能性更大,它不提供一种普适的教条,不提供负面情绪,相反,它是激情,是热爱,是对未来方向的寻找。不确定性是新思维的基础,它还具有解放性的力量。”
邱志杰是参加本次展览的唯一一位中国艺术家,他的作品《1989 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是夹杂在全球化的政治史和中国40 年来政治史的两个山脉之间,蜿蜒曲折的中国当代艺术地图。这是一组六连屏地图,地图上的符号充满了激进的讽刺,并把中国和全球发生的大事与北京和上海的当代艺术场景放在一起,将现存的人类世界以一种带有批判性的讽喻来诠释。图中间的一条河流从“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反思,然后到“’85 新潮”,现代艺术大展……
当代的中国艺术实验像一股洪流结成水库,然后冲向大坝滚滚向前,一直来到我们今天的出海口。其中经历了20 世纪90 年代的市场化、城市化和媒体变革,艺术家开始使用录像、行为等媒介;也经历了策展实验,798 艺术区的崛起,奥运会,金融危机……地图中间是当代中国艺术的河流,上面的山脉是整个中国的思想史——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山峰、“科学发展观”的山峰,直到“中国梦”的山峰。地图下方的部分是整个全球化的进程,从冷战和中美建交开始一直到多元文化主义崛起,然后到“9.11”和金融危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种怀旧情结与颠覆性讽刺的结合,艺术家以这种方式创造出了一种卓越的当代叙事。
丹尼斯•奥本海姆所谈论的是不确定性和晦涩所具有的颠覆性和解放性的力量——我们尚且称之为创造性的角色:让“深邃的内容更易于为人们认识,更为奇妙”。展出的这些艺术作品大多数没有背景,一方面使得绘画主体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却与人们的日常视觉和生活经验相冲突,呈现出一种时空的缺失感。它们将人类经验的不同领域及其不同的感知系统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解读现实的新视角:它所创造的是前所未有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模式,对既定现实的不同思考方式进行组合。通过艺术家的介入,深藏不露的事物以及与人造逻辑系统相对立的事物,成为了人类感性和想象的一部分。
罗兰•艾格指出:“在过去的20 年,也就是说在21 世纪的前20 年中,我们看到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有一个相似的主题,那就是‘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实际上绘画本身就是一种素描型的绘画,它所肩负的打底稿的功能跟以前有所不同了,比如说我们非常著名的一位艺术家蒙德里安的一个抽象的作品,以油画形式呈现的成品是我们所熟知的,但是在它整个的创作过程当中你看不到像以前的艺术家当中他们把这种素描型的绘画,画得非常之细致的底稿,可能他在做艺术创作的时候这个底稿只是寥寥几笔一个简单的素描。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本身的一个艺术作品已经呈现出这种素描型绘画的一些特点了,因为比如说蒙德里安的作品他的线条实际上就是这种素描型作品的特点。”因此,在整个展览的作品中基本都是纸上绘画,少色彩而多黑白,绘画工具多为水彩或炭笔、铅笔,以一种“不确定性”的感知方式迎接观众的目光。
当展览中的叙事在向观众揭示隐晦的不确定性和不大可能之事物时,艺术家们也带来了希望和透明的视角,强调自由想象的解放力量。这些“不确定性”削弱了受制于单一思想体系的理念,开启解释和认识世界的多种可能,从而解放观众的想象力,并邀请观众以更为愉悦的姿态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与智识上的互动。
本次展览把我们带到一个巨大而神秘的领域,它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既遥远又近在咫尺。其探讨的主题与当今时代面临的问题息息相关,与此同时可以引起人们对现实、历史和创造力的重视与思考。对于现实的事物我们无法拥有绝对的解释,在这万千表达与理解的交织中,遇见不言而明的人们,完成预期之外的事,是一种狂喜。总而言之,艺术应该提供给大众的不仅仅是高质量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反映当代的现实——我们的所见和所想——且寻找当代现实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