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观量一直是语法学研究的重点,按照主观评价的大小学者们把主观量分为主观大量,主观小量和主观适量。本文主要是对副词“正好”的主观量进行考察,还深入研究了其与数量成分的位置关系以及与其他表主观量副词的连用情况,以期能对“正好”这一类的副词研究提供更好的参考。
关键词:副词;正好;主观量;主观适量
作者简介:范颖(1995-),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法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在现代汉语主观量副词研究专题课上,我们证明了一些副词表达主观大量,一些表主观小量,此外,还发现了一类副词,它们表示不多不少正合适,比如“刚好、刚巧、可巧、恰、恰恰、恰好、恰巧、正、正好、正巧”,都是用来表达说话人主观适量的评价义,本文主要对副词“正好”进行研究。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周年。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好两周年。
上述例(1)中,只是单纯陈述客观事实“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周年”,而例(2)除了客观陈述事实外,还多了说话人的主观评价,认为“两周年”这个时间一点儿也不多一點儿也不少,是正合适的,二者的差别就在于例(2)比例(1)多了一个副词“正好”,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例(2)中主观适量的评价义是“正好”带来的,因此,副词“正好”表主观适量。
下面我们将从副词“正好”与数量成分的位置关系以及与其他表主观量副词的连用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研究。
一.副词“正好”与数量成分的位置关系
(一)副词“正好”与数量成分的先后位置关系
1.数量成分在副词“正好”之前
a.数量成分+正好
(3)与疾速驶来的一辆小客车正好撞了个满怀。
(4)他长得像周炳,有一个名字正好送给他。
上述两例,数量成分都位于副词“正好”之前,但此时的副词“正好”表达主观适量的语义是指向其后面的成分,而不是前面的数量成分。如例(3)“正好”指向的是“撞了个满怀”而不是“一辆小客车”,例(4)指向的是“送给他”而不是“一个名字”。
b.数量成分+正好+数量成分
(5)去年6月25日正好是其父100岁诞辰。
(6)由练体操改练自由式滑雪的竟为6人,正好占了一半。
上述两例,副词“正好”虽然前后都有数量成分,但仍指向其后的成分。如例(5)中“正好”指向“其父100岁诞辰”,而不是“去年6月25日”,前一数量成分为客观量。例(6)同理,“正好”指向“占了一半”,“6人”是客观量。
由此,我们得出:数量成分在副词“正好”之前,“正好”指向的是其后的成分,而不是前面的数量成分。
2.数量成分在副词“正好”之后
a.“正好”直接带数量成分
(7)正好一年,曙光人终于用拼搏精神按期完成了繁重的“八五”技改任务。
(8)病人送来的锦旗正好218幅。
上述两例,副词“正好”直接修饰数量成分,例(7)“正好一年”表示一年与曙光人预期完成任务的时间一样,一点儿也不多一点儿也不少,刚好合适;例(8)“正好218幅”表示病人送来的锦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刚刚218幅,这两例都含有说话人主观适量的评价义。
b.“正好”间接带数量成分
(9)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
上述例句,副词“正好”没有直接修饰数量成分,中间还出现了其他成分,动词“是”,但“正好”仍然指向其后的数量成分“一小时”,表示说话人认为时间刚刚好,含有主观适量的评价义。
(10)英国一家公司购买“微滤”技术专利的钱,正好是谭灿辉研制费的80倍。
例(10)中,副词与数量成分之间也有其他成分,但此时的“正好”并不是单纯指向后面的数量成分,而是指向句子整体。
由此,我们得出:数量成分在副词“正好”之后,“正好”既可以直接修饰数量成分,也能间接修饰。此外,“正好”除了指向其后的数量成分,还有可能指向句子整体。
二.副词“正好”与其它 表主观量副词的连用
(一)“正好”与表主观大量的词连用
(12)距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苏维埃政府建立正好整整60年。
“正好”表主观适量,“整整”表主观大量,但通过对语料的检索,我们发现它们存在连用的情况。例(12)“正好整整60年”,“整整”修饰数量成分,表示说话人认为时间很长,而“正好”指向后面的整体,有动词化倾向。
(二)“正好”与表主观小量的词连用
(13)老朴口袋正好只有十块钱。
第二种特殊情况是和主观小量副词“只”连用。例(13)“正好只有十块钱”分为两个层级,“只”指向的是“十块钱”,而“正好”指向的是“只有十块钱”。
(三)“正好”与其它表主观适量的词连用
(14)我们的牛大小姐恰巧正好是一个身体健康、食欲旺盛的人。
第三种特殊情况是和主观适量副词“恰巧”连用。例(14)中“正好”本身指向“一个身体健康、食欲旺盛的人”,“恰巧”则指向后面的整体,两个主观适量副词的连用使得其表示的主观适量义更强。
参考文献:
[1]李善熙.汉语主观量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2]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全湘燕.主观量及其感染式表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
[4]蒋静忠.现代汉语主观量副词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